- 註冊時間
- 2008-4-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23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951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冰琉塵 於 2019-3-9 08:48 編輯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與東澳之間的烏岩角,南到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
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主要分水嶺。
範圍
中央山脈北起宜蘭縣蘇澳附近的北方澳,經七星嶺轉西南方,接上從東澳嶺(821公尺)而來的稜脈,南抵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位於台灣中央偏東,全長約3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縱貫全島有「台灣屋脊」之稱,所以又稱為「脊樑山脈」(註:「脊樑山脈」是狹義的中央山脈;另有廣義的中央山脈,是泛指「脊樑山脈」、「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三條山脈的統稱)。
劃分
1971年舉辦「中央山脈南北大縱走」活動,因期間無法下山補給,故將中央山脈做分段設立補給地點,利於山下人員準備需要天數的物資,再朝向已設好的補給地點進行物資輸送。
由於南北兩隊進行縱走,分段因此形成北段是由北向南分成:北一段、北二段、北三段,南段是由南向北分成:南南段、南一段、南二段、南三段。
南北兩隊會師地點在七彩湖,故為北三段、南三段交界地點。
北段
中央山脈自七星嶺後,大白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有名山峰(1369公尺),三星山則是第一座高度超過2000公尺的有名山峰(2352公尺),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公尺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首度超過3000公尺(3167公尺),此後進入高山地區。
自南湖北山起至中央尖山這段,被稱為北一段,也稱南湖中央尖,中央尖山迄甘著峰間之稜線,因地形破碎,更稱「死亡稜線」之稱呼。
從甘薯峰迄中橫間,則被稱為北二段(無明山、鈴鳴山、畢祿山)。從奇萊連峰起登點松雪樓開始,
經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山、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山南峰、光頭山、白石山、安東軍山,以迄低於3000公尺的摩即山、草山、卡社大山為止,被稱為北三段,
但又因為此段太長,故山嶽界復將其細分為「奇萊連峰」、能高山至安東軍山的「能高安東軍」兩段。
鄰近奇萊連峰的合歡群峰,因為中橫霧社支線(台14甲線)的開通,沿線的山峰易於攀登,
因此合歡山主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合歡山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等群峰並未列入北三段。
南段
中央山脈主脊在安東軍山以南陷落,一直到關門北山才又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並在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區形成中央山脈最高峰彙集,
與玉山山脈爭鋒的場面,從丹大林道以南,迄八通關越嶺道間,被稱為南三段,
此段自「三」算起,是因為中華山嶽協會在辦大會師時,是以南北兩方向向位居中央的七彩湖會師之故。
八通關越嶺路在大水窟池以下,到南部橫貫公路之間,被稱為南二段(向陽山、三叉山),自南橫以南,迄卑南主山間,則為南一段。
卑南主山至北大武山間,高度低於3000公尺,稜線寬廣、低平,淤積成許多湖沼,
如萬山神池、藍湖、大鬼湖、遙拜池、紅鬼湖與小鬼湖,這段又稱為南南段,此外南南段最高峰為北大武山,大武山為台灣最南端的百嶽,海拔3092公尺
地形屏障
每逢颱風由東向西侵襲台灣,背風面受到中央山脈屏障而風雨皆小,而且颱風環流開始接觸陸地時強度大幅減弱,故中央山脈常被說是護國神山,
但氣象專家吳德榮不以為然:吳德榮說,這種說法以受到中央山脈屏障地區的本位主義看待也許是對的,但就整個台灣來說絕對是錯的,
因為颱風被中央山脈破壞結構時消耗的能量必然在迎風面轉換成狂風暴雨;
如果沒有中央山脈,1996年賀伯颱風就不會在兩天內在迎風面的阿里山降雨2000公釐,2009年莫拉克颱風更不會在迎風面的台灣南部山區降雨2600多公釐;
曾有學者利用電腦模擬,若台灣地形是平坦的,則莫拉克颱風所能帶給台灣的降雨就差之千里,證明中央山脈絕非護國神山。
但若沒有中央山脈,每回颱風來襲所帶來的強風必會襲擊全島任何一處,同時臺灣夏季降雨量也因此大幅降低易引發旱災,因此在機會成本比較下,中央山脈為臺灣仍帶來不少幫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