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許多關於認識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的優秀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知人識人用人之道”,催生了大量品評人才的典籍名著,三國曹魏時期劉邵所著的《人物志》便是其中的代表。
劉邵,字孔才,廣平郡邯鄲人。建安中期以廣平郡計吏入仕,後轉任太子舍人,成為曹丕的幕僚。曹丕登基後,劉邵先後任尚書郎和散騎侍郎,曹睿繼位後,又先後任陳留太守、騎都尉、散騎常侍等職,積累了大量治國理政和選用人才的實踐經驗,曾主持起草中國第一部選官考官的法規——《都官課考》。
《人物志》大約成書于黃初元年(西元220年)至青龍四年(西元236年)間,全書兼采儒、法、道、陰陽等各家之長,分為三卷十二篇,對人才的分類、發現、識別、使用等作出系統闡述。古人稱讚此書“三代以下,善評人品者,莫或能逾之也。”“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高抬貴手;士君子得之為冶性修身之檠括。”縱觀《人物志》全書,其選人用人的思想主要集中于人材精微而知用兩難、德才兼備而中和為貴、稟氣陰陽而流業有別、材不同量而任政各異、八觀七繆而審辨不易五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值得今人借鑒之處。
01
人材精微而知用兩難
《人物志》在序言就開宗明義指出選拔人才的重要意義:“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在第一章就強調人物之理,精微難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並且專辟一章《效難》,說明選拔人才既有“難知之難”,又有“知之而無由得效之難”。
自古以來,得人者興,失人者崩。選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人,是關係到全域的根本性、關鍵性問題,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人物志》所說的人才甚微而玄,講的就這個道理。人的主觀世界需要通過人的外在表現來探究,而人的外在表現既受主觀世界的支配,又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主觀上出於多種目的,人往往會掩飾內心真實想法,客觀條件又常常限制真實意志的表達。如果不採取科學的理念、通過系統的方法、經過長期的考驗,就無法探究到人的本質,所以古人常常感慨“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02
德才兼備而中和貴
《人物志》認為人才的最高標準是“中和”:“凡人之品質,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何謂“中和”?在《人物志》中,“中和”也即中庸。《人物志》認為人在內有仁、義、禮、智、信等“五常”,在外有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等“九征”,如果“五常”和“九征”表裡達到高度一致,則為人才的最高境界,稱之為中庸。因此,中庸指的是人格健康、品性高尚,並且達到一種自然流露的真實狀態。《論語》有雲“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資治通鑒》說“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物志》實際表達的就是以德帥才的思想。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選人用人的基本原則,在德與才的關係上,德是前提,是關鍵,是根本。因此,要重用那些既品德高尚,又能力出色、實績突出、作風正派的人才,把用人導向這面鮮豔的旗幟樹立起來,起到引導、示範、激勵作用。
03
稟氣陰陽而流業有別
《人物志》著重指出人稟氣陰陽而性有剛柔,按其偏長來分有“清節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等十二種之多。每種人才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清節家“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延陵、晏嬰這樣的人物;法家“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管仲、商鞅這樣的人物;術家“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范蠡、張良這樣的人物。對於領袖人物,《人物志》則認為不需要事必躬親,重要的是“總達眾材”,使“十二材各得其人也”。並且還要不偏不倚,不能只重用某一方面的人才:“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用好,則一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
《人物志》啟示我們,人才類型多種多樣,選人用人時要善於發現和使用各種類型的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各方面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華。這就必然要求在人才選用上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把氣量放寬,從大局出發,以事業為重,不分地域,無論親疏,不憑感情,不先入為主,對待人才一視同仁,開創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世無遺才、野無遺賢的生動局面。
04
材不同量而任政各異
《人物志》非常辯證地看到每個人既有所長,又有所短,比如:“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柔順安恕,美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傑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由此出發,《人物志》認為“人材不同,能各有異”,“能出於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異。”比如,“自任之能,清節之材也”,宜“塚宰之任,為國則矯直之政”;“立法之能,法家之材”,宜“司寇之任,為國則公正之政”;“計策之能,術家之材”,宜“三孤之任,為國則變化之政”。強調“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
《人物志》啟示我們,同樣都是人才,但其秉性能力往往不同,需要的舞臺也就不同,必須用當其時、用其所長,做到人崗相適,人盡其才。這是深入挖掘人才潛能,充分調動和激發人才工作熱情,最大化發揮人才效能的重要前提。
人盡其才首先要“崗得其人”,其次還需要“人適其崗”。“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要清楚人才的能力、專長、水準,還要清楚他們的個性心理、氣質稟賦、品質情懷、境界格局等等,真正做到既“知人之短、知人之長”,又“知人長中之短,知人短中之長”。
05
八觀七繆而審辨不易
在考察人才的具體方法上,《人物志》專辟一章《八觀》,提出觀察人才的八種方法:“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志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
同時,《人物志》還以《七繆》專章論述了考察人才時容易產生的其中謬誤:“一曰察譽有偏頗之繆。二曰接物有愛惡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誤。四曰品質有早晚之疑。五曰變類有同體之嫌。六曰論材有申壓之詭。七曰觀奇有二尤之失。”《人物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論述了審辨人才不易,啟示我們必須全面、歷史、系統地考察人才,要避免“以情鑒察”帶來的種種錯誤。
要經常、近距離、有原則地廣泛接觸人才,多角度觀察他們。觀察其對重大問題的思考以看其見識見解,觀察他們對周圍人的感情以看其稟性情懷,觀察他們對名利的態度以看其境界格局,觀察他們的為人處事方式以看其道德品質,觀察他們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以看其綜合素質。要通過不同側面的觀察為人才全面“畫像”,從而提升知人識人用人水準。
“明鏡可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中國古代典籍關於人才辨察選用的思想,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傳統智慧,吸收與借鑒傳統識人用人之道的理論精華,對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轉載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