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所提倡的無為是什麼呢?
難道是教我們在家裏什麼都不干,然後混吃等死?如果你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我所理解的無為應該是指:根據當時的情勢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境界。《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教中的「無為」一般包含着兩層含義:
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規範),即人類活動應與天道般自然無為。提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兩層意思,一即提倡人應順應自然界,隨緣而動,不要隨意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二即社會人際關係方面,提倡應統治者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儘量簡化社會的各種制度與規範以保持民間民風純樸。無為謂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由此可見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不該乾的不能幹,該乾的必須干,不能反着來;否則就是違背了天道。
道教提倡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
《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心寡欲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