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家旗下兩大門派之正一派_全真教
道教目前分為兩大派,即正一派和全真派。正一派也稱作正一道、正一教又分為三山教(龍虎山、茅山、閣皂山)。
張道陵像
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正一道尊張道陵為祖師,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
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茅山教尊三茅真君為祖師、主要從事醮儀與符籙。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繼承楊羲、許謐所傳上清經,悉心搜求散失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纂了專門記述上清派早期教義、方術及歷史的《真誥》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餘卷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實際上,當時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後來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
閣皂宗,道教靈寶派派別,為符篆三宗(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龍虎山天師道)之一。以江西閣皂山崇真萬壽宮為傳播中心,形成於北宋,流傳至元明。閣皂宗奉三國道士葛玄(164喇)為祖師,尊稱葛玄為"太極葛仙公"。葛洪(284-363)為葛玄再傳弟子,葛玄、葛洪祖孫二人並稱為葛家道。閣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靈跡,成為靈寶派道士所奉向的祖庭。
王重陽像
全真派也稱作全真道、全真教,尊王重陽為祖師,主要從事煉養和清修。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全真道道士按最初規定都是出家道士。他們有四點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結婚;第二,不食葷;第三,平時也必須穿道裝;第四,束髮留須。全真道道士一般都住在宮觀里。但南方個別省份的一些全真道士自民國初年以來,已經自動放棄了這四點基本要求。
正一道道士按傳統都是不出家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可以食葷;除了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束髮,不留鬍鬚,髮式隨俗。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沒有宮觀的正一道士,也稱火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從事各種非宗教職業,遇有喜慶節日或喪葬時,應喜主或喪主之請,穿上道裝去作法事。當然,也有少數正一道士自願不結婚、不食葷,過出家生活的。近現代,一些正一派女道士也模仿全真派女道士,平時也穿道裝,束髮。
———————————————————
全真教和正一道的主要區別
正一道
道教教派。或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符籙派之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之兩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相傳張陵創教時,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悉承正一之道」。張陵之子張衡於東漢「永壽二年襲教居陽平山,歲以經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傳說陵四代孫張盛徙居江西龍虎山後,為道教之龍虎宗,尊張陵為「正一天師」。唐宋崇道,南北天師道與上清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提舉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龍虎山正一天師遂為各道派之首;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正一道以張天師為道首,其道士可以不居宮觀而有家室。
全真道
道教教派。始創於中國金代初年 。創始人王喆( 1112 ~1170),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出身地方豪門,早年曾應金朝武舉,為小吏,後辭職還家。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甘河鎮遇仙,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 。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還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展。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朝見成吉思汗,大得賞識。賜給金虎牌、璽書,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後駐長春觀(今北京白雲觀 ),開壇說戒,弟子四出建立宮觀,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極盛 。其後雖因與佛教辯論失敗而受打擊,但在整個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發展勢頭。
當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元朝統一江南後,南宗與全真道(北宗)合併 , 共尊東華帝君 、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下設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併後仍稱全真道,為封建社會後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內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別,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其中邱處機所傳全真龍門派勢力最強。明代朝廷重視正一道,全真道勢力相對削弱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頓教門,曾一度復興全真龍門派,但終難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漸衰落的總趨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