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宋朝「新道教」
與佛教相比,宋代的道教倒不斷花樣出新。宋真宗與宋徽宗時期的崇道鬧劇,前已細說過。
宋代管理道教的中央機構是禮部所屬的祠部;中央設道錄院具體管理道門教務,分左右街,各設道錄、副道錄為長貳;地方州府或名山山門分別設管內道正司與山門道正司,設都道正、副都道正或道正、副道正為長貳執掌道務。對道士的度牒管理略如佛教。
廣設宮觀,是宋代道教一大特色。宮觀有御前宮觀與普通宮觀的區別,前者供奉已故帝後的遺像或御書,由朝廷派遣專門的提舉宮觀官,後者則設住持、知宮事(或知觀事)主管。
宋代多次整理道藏,與佛教大乘經多為民年私刻不同,整理道藏幾乎全是官方行為。其中以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張君房主持修成的《大宋天宮寶藏》質量較高,採擷其英華而成的《雲笈七籤》素有「小道藏」的美譽。徽宗政和年間修成的《萬壽道藏》,則是中國道藏首次雕版印行。
北宋道教主要還是唐代以來的傳統道派,這一格局到張伯端手裡開始改變。張伯端,號紫陽,天台(今屬浙江)人,他的代表作《悟真篇》對其後道教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書主要敘述內丹功法,認為道教追求成仙的最好方法就是修煉自己的精、氣、神,使其凝聚成丹;所謂得道就是修身練己之道;人身就是一個小天地,天地所有的,人身都具備;以人的精、氣為藥物,以神的運用為火候,以身體為爐鼎,煉成金丹,自能長生成仙,完全不必假手天地間鉛汞水火去煉什麼外丹。張伯端主張先命後性,性命雙修;他的著作高揚「三教歸一」的旗幟,認為道、佛、儒三家在性命之學上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謂「教呈分三,道乃歸一」。
其後,以《悟真篇》為祖經,以張伯端為祖師,形成了內丹派南宗。張伯端一傳石泰,再傳薛道光,三傳陳楠,四傳白玉蟾(原名葛長庚,號海瓊子),這是所謂南宗五祖的統系。也有人認為,南宗前四傳都是單傳,沒有形成嚴格的教派,實際創立者應是白玉蟾。他廣收弟子,傳道授法,還受過宋寧宗的接見,這才名聲大振。五祖之中,他的著作最多,有人甚至認為石泰、薛道光與陳楠的傳世著作也都是他託名的偽作。南宗既無祖庭,也沒有嚴格的清規戒律,甚至以為不必禁慾出家,因而組織鬆散,勢力不大。
傳說張陵(即張道陵)由太上老君親授正一之道,道眾尊其為「正一天師」;其後,張陵的曾孫張盛移居龍虎山,創龍虎山天師府,世代承襲「正一天師」之位。不過,天師道自張陵之孫張魯(張盛據稱就是他的兒子)以後,就傳承不詳,兩晉南北朝與隋唐五代也都不見「正一天師」的活動。宋真宗崇道,召見了信州道士張正隨,他自稱是張道陵的二十四世孫。人們有理由懷疑正一道後來編寫的《漢天師世家》就是他假造的偽家譜。
真宗把信州貴溪(今屬江西)龍虎山真仙觀改為上清觀,張氏子孫繼承天師之位時,例由宋代皇帝賜號,所賜之號也只是「某某先生」,天師只在道門內使用,但天長日久,世人也稱其為天師,一般認為這才是龍虎山正一天師的真正開始。與其說真宗時期的正一天師道是新道派,還不如說它是老店新開。但到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時,理宗命他提舉龍虎山、閣皂山、茅山三山符籙,正義道已凌駕在靈寶派與上清派之上,儼然成為道教符籙派的領袖。
南宋初年,金軍南下,江南地區戰禍慘劇,生靈塗炭,群眾企盼能有神仙出現,解民於倒懸,救民於水火。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玉隆萬壽宮有個名叫何守證的道士,利用民眾這一心理,偽托晉代神仙許真人(許遜)授他《飛仙度人經》與《凈明忠孝大法》,創立了忠孝凈明道。
凈明道將儒家倫常直接搬進了道教經典,是儒道合流的產物。教義直揭「忠孝」兩字,宣傳以自己的忠使不忠的人變忠,以自己的孝使不孝的人變孝,才是道門最大功德。凈明道修煉的「八極」,就是許遜當時提出過的「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極具備就集中了一切善。
由於強調向內的心性修養,凈明道教徒多制有「功過格」作為日常生活的規範。這一道派也講符籙的修煉,聲稱佩戴符籙,就能達到內心清靜、日月光明的「凈明」境界。凈明道主要流傳在民間,由於強調忠孝的內修,從統治階級到苦難群眾都能接受。
內丹派南宗、正一天師道與忠孝凈明道,是兩宋境內的新道教教派。南宋時期,北方金朝的河北地區也出現了三個很有影響的新道派,這就是全真道、天一教和真大道教。當時北方的漢族遺民面對戰爭災荒與異族統治,迫切需要找尋精神支柱。徽宗時顯赫一時的舊道教已失去維繫人心的力量,道教倘不改革,就不能在北方立足與發展。這些道派的創始者都是北宋遺民,陳垣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里說,他們「立教之初,本為不仕新朝,抱東海西山之意,何期化民成俗,名動公卿」,終於成為金元時期最重要的道派。
全真道的開山始祖叫王重陽,咸陽(今屬陝西)人,名嚞,重陽是其道號。正隆四年(1159年),他正式開始修道,挖一隧道,堆土成墳墓狀,題為「活死人墓」,在內練內丹派功法。三年後,自平墓室,意味得道成功。後到劉蔣(今陝西戶縣祖庵鎮)建庵傳教,但追隨者寥寥,便火燒茅庵,出關東去,到寧海州(今山東牟平)受到馬鈺(即馬丹陽)與孫不二夫婦的禮遇,併入重陽門下,還為其造靜室,重陽命名為「全真」。
王重陽著《立教十五論》,其教義主要是:其一,三教同源;其二,否認長生不死是修行的目的;其三,在修煉方法上屬於內丹派「北宗」,主張先性後命,性命雙修;其四,強調出家修行,實行禁欲主義。馬丹陽夫婦入其門下以後,也不再相見,他們夫婦與王重陽後來所收弟子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合稱「全真七真」。王重陽死後,弟子將其歸藏於劉蔣村故庵處,這裡後被全真教尊為祖庭。
七真中要數邱處機對宏大全真教貢獻最大,他後來受到成吉思汗召見,向大汗宣傳了全真教教義,以為帝王學道修仙,內修應內心清靜,減聲色,省嗜欲;外修應敬天愛民,不妄殺,令天下人安居樂業。邱處機大得成吉思汗的賞識,全真教也走向宮廷,成為元代道教的大宗,與王重陽創教時以遺民自居的宗旨已大相逕庭。
太一教的祖師蕭抱珍,是衛州(今河南汲縣)人。據說他曾得先聖「密籙」,為人治病,信徒頗眾,便建庵立教。他曾受金熙宗召見,賜所居庵名為太一萬壽宮。太一教脫胎於符籙派,與天師道關係密切。其教名取自「元氣渾淪,太極剖斷,至理純一之義」。其教義提倡「中道」,知柔守弱,樂善好施,躬行孝道,戒律嚴格,不能茹葷飲酒與娶妻生子。
因不能生子,太一教祖師之位就由門徒接替,師徒形同父子,非蕭姓門徒即位以後,必須改姓蕭氏。蕭抱珍以後的傳承是二組蕭道熙、三祖蕭志沖、四祖蕭輔道、五祖蕭居壽、六祖蕭全祐、七祖蕭天祐,其後就斷了世系,也許入元以後逐漸衰微,而歸入了正一天師道。
真大道教的祖師劉德仁,號無憂子,滄州樂陵(今屬山東)人。自稱夢中有一乘犢車的白髮老者,向他指點《道德經》要義,於是信徒漸多,遂創新教。他立下九條教規:一曰視物猶己,毋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貧賤,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弈,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由於教義平易,修行簡便,這一新道派一時流傳頗廣,名聲籍籍,劉德仁也受到金世宗的接見與賜號。這與其立教初衷不無矛盾,但一個教派若要興旺發達,離開統治者的支持談何容易。金元之際北方三個新道教,最後都離不開「名動公卿」而走入廟堂的結局,原因即在於此。
劉德仁之後,經二祖陳師正、三祖張信真、四祖毛希琮,到五祖酈希誠時,教內似乎有了麻煩。具體真相也不太清楚,只知道「逆魔亂起」,十五年遭了十七難,多虧酈希誠道法高明,「魔不勝道,尋乃自平」。但教門內從此有真假之分,劉德仁創教時原名大道教,到得這時,酈希誠才自稱「真大道教」,就好像老字號王麻子剪刀,在幌子前加一個「真」字那樣,說別人都是冒牌貨。
真大道教六祖孫德福以後是七祖李德和,他曾與正一天師道、全真道的教主應元世祖之命,共同審核道經的真偽,足見當時真大道教與正一天師道、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地位。這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事,距宋亡已經五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