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1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沒有宗教信仰,做不到真正的修行嗎?
修行的意思是,通過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風格的生活方式,即不斷地覺察情感、思想、言語、行動、念頭等,並不斷加以修正。真正的修行就是斷惡修善。就修行本身而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內求的,通常需要通過外在的刻意修正以達到內求的目的。所以,修行本身並沒有任何宗教的痕跡。若要追溯修行的最初來源,也許是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候,道儒二家即曾提出過類似的概念並不斷發展,後期入中土的佛家也引入了修行的概念。道、儒、佛三教慢慢將其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來者認為修行就是宗教的。所以說,修行的概念只是被宗教界廣為使用而已,本身不屬於宗教。
修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從言行舉止各方面規範自己。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修行可以不走宗教的路子,可以不信仰道或者佛,乃至其他任何宗教。不過,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自律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周遭的世界總是充滿各種誘惑,干擾著自己的內心,因此,稍不注意,自己的心緒就會心猿意馬,必定不利於修行。而如果有一定的戒律規範自己,至少可以不越雷池一步,如孫悟空在唐僧周圍畫的圈,雖然看不見它,卻能起到限制和保護的作用。很多時候,對於修行人來說,宗教所起的就是這樣的作用。
選擇修行或要修成正果,也未必非得選擇一種宗教。因為宗教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充其量是勸人向善的,其功能主要是勸化人心,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早已人盡皆知,因為這些道理幾乎是大多數家庭傳統教育的一部份。所以,是否皈依宗教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但是,是否修行卻顯得極為重要。而令人興奮的是,選擇在紅塵中修行的人往往比皈依宗教的人多得多,因此,其實芸芸眾生大多都在修行。唯一的區別是,有的人修得好,有的人修得差點而已。
信仰是好事情,可以為自己找到力量的源泉,讓自己在黑暗中看清方向,進而有所成就。一個人的興衰成敗,往往看一個人的修為,因為眾生是相互感應的。修為好的人能聚各種好的能量,受到眾人景仰;修行差的人,其所聚集的能量也相對較劣質。這就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用宗教的話來說就是善緣與惡緣,性質是一樣的,說法不同而已。因此,修為好的人可以成就自己,道家稱之為「得道登真」,儒家稱之為「超凡入聖」,佛家稱之為「見性成佛」。
那麼,擁有宗教信仰是不是更利於修行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一、有了宗教信仰,就多了個引路人,道家稱之為師父,佛家稱之為上師。在修行方面,無論修心還是悟道,師父和上師總是能給自己一些指引,少走彎路,修行的功夫肯定比自己摸索要好很多。
其二、不同的宗教門派均有傳承,傳承的內容都是先驅者修行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精華,是被證明切實可行的修行法門。因此,若得到真正的傳承,修行成就也大。
其三、宗教有戒律,是專為修行設定的。戒律的產生不是為了折磨修行者,而是持守戒律確實更利於修行,所以才延續至今。不得不說,若真的遵守戒律並傾心修行,是真的可以修成正果的。不過可惜的是,因為持守戒律極為困難,所以得大成就者也相對較少,半途而廢者較多。
其四、有了宗教信仰,就會相信有一雙眼睛在頭頂三尺處監視著自己,從而達到自我克制的效果,使人有所敬畏,因為誰也不願意一些惡事降臨到自己身上。因而,對於那些自持力較弱的修行者來說,宗教信仰非常重要。
其五、宗教所傳揚的是宇宙終極智慧,雖然能完全通透、領悟智慧的人並很多。而宗教中所傳承的修持方法,正是幫助修行者打通知曉這些終極智慧的「任督二脈」,說白了,不用勞心費神,照著做便可。所謂大道至簡,真正的智慧往往簡單易懂,只是我們人為地將其複雜化而已。
總而言之,即使沒有宗教信仰,也要修煉自己。唯有不斷修行,才能讓自己通達圓融,沒必要為修行貼上宗教的標籤。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