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0-21
- 最後登錄
- 2024-7-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9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18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僧過不可說嗎?
文 戴德金剛上師
全文提要:
1.
依據佛經中對僧寶的定義,出家人不一定是僧寶,僧寶也不全是出家人,無慚無愧不知悔改的壞法僧尼更不屬於僧寶。
2.
“不說僧過”觀點的論據主要引用了《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但若結合上下文來看,絕非說僧過完全不可以說。
經中例舉了破戒僧人的種種罪報,我們自詡為自度度人的大乘佛子,怎麼可以放任破戒僧人惡業之輪流轉呢?
佛“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尚不許諸苾芻僧,不依於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何況驅擯?“並例舉了十種非法呵舉破戒比丘的行為是會獲罪報的。
——這其實都是出於對呵舉者的保護。
外道俗人不懂佛法,在呵舉破戒僧人時,難免發心不正,言辭過激,對三寶生邪見。引動惡業之輪。
比丘們在呵舉他人時,也要端正自心,防止心境偏頗引動惡輪。
因為我們呵舉破戒比丘,是為了大護佛法,是為了幫助破戒的比丘改過。而不是為了大肆宣揚破戒比丘的罪過,特別第九、第十種,在宿怨前呵舉,以忿恨心來舉他之罪,更是毀壞自己戒行的。
但是,持戒堅固的僧人是有義務來對破戒比丘舉罪的和治罪的,如果破戒比丘的勢力太過強大,上座比丘持三藏者,還應該和僧眾,設法借助外力,國王大臣的力量,來對依法懲治破戒比丘。
如果國王大臣被破解比丘迷惑顛倒。那清淨僧眾應該讓破戒比丘離開僧團,如果破戒比丘想靠國王大臣等大勢力繼續留在僧團居住。那清淨比丘們應該離開他另尋住處。
綜上來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說僧過”與“不說僧過”都是為了大護佛法,為了護持三寶,為了護念自他的身口意業。僧過並非不可說,而是要注意在什麼時候說,如何說,如何如法來說。
3.
在《大般涅槃經》《大方等大集經》中,佛已經明確告知居士不要恭敬禮拜供養破戒僧人;
佛陀最後宣說的一部經典《大般涅槃經》,是了義經典,經中,佛囑咐僧俗四眾弟子,在佛涅槃後,要依佛所說苦治破戒懈怠毀正法者。呵舉邪見比丘,是僧俗佛子的職責所在。
4.
法師大德們確實有類似“僧贊僧,佛法興”的開示,但你認真領會開示的文義,法師大德們互贊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叢林和合,為了個別有習氣的同修改過懺悔的機會,為了維護不同宗派之間的佛法交流共進。這其中的所要贊的“僧”,絕不包括那些無慚無愧不知悔改的壞法僧尼。蓮池大師早就提醒佛子“不說僧過,出家人的毒藥,要慎防啊”。
5.
現代佛子只知要“和合”“不爭”,卻忘記了《阿含經》“四大教法”中囑咐我們對法師見錯的提醒之責。
《大般涅槃經》《佛藏經》中,佛早有“當來之世惡魔變身作沙門形,入於僧中,種種邪說。令多眾生入於邪見,為說邪法。”的預言。
禪門泰斗虛雲法師,當年就已看到佛門衰象,在《教習學生規約》中感慨現代僧眾之退惰。在《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中,嚴厲而痛切地警示天下僧尼:“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為言之甚也,今觀末法現象,知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佛法者,僧徒也,非異教也。”
現代佛子,若只求自己無過,對待那些“獅子身中蟲”如盲聾喑啞,任憑佛法衰微,我們又拿什麼來報佛恩呢?
所以我認為,我們四眾弟子,應該依佛囑咐,在善護自己戒心的前提下,呵舉壞正法者,無論對方是僧是俗。如此,才能維護佛門清淨,維護正信僧眾。
目錄
一、如何對待壞法僧尼?
二、法師們關於“不說僧過”的態度
1.對照佛經中僧寶的定義反思慧律法師不可說僧過開示
2.蓮池大師:不說僧過,出家人的毒藥,要慎防啊!
3.宗舜法師開示:佛經中“大護佛法”的智慧
4.大安法師《破斥比丘邪見 不是說僧過》
三、破斥比丘邪見時 當善護自己正心
1.《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的“說僧過”與“不說僧過”
2. 佛說,呵舉邪見比丘 是僧俗佛子的職責所在
3. 佛還明確告知居士不要恭敬禮拜供養破戒僧人
四、請莫曲解“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
五、正邪之辨 不能和稀泥
正文 :
當代佛子大多有一種明哲保身的心理,“不說僧過”,甚至“不說四眾過”,“出家師犯過,我們四眾弟子都不好說的,說了就犯大重罪,必受惡報。”
一、如何對待壞法僧尼?
對於破戒僧尼,社會上出現兩種極端態度:
一方面是廣大佛子的沉默,視而不見,麻木不仁;
一方面是社會人士及其它宗教謾罵惡僧尼,更借此詆毀佛門三寶。
每每聽到這類的詆毀,正信佛子能不痛心嗎?我等護持正法的白衣弟子能夠坐視不理嗎?
近代禪門泰斗虛雲法師,當年就已看到佛門衰象,在《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中,嚴厲而痛切地警示天下僧尼:“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為言之甚也,今觀末法現象,知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佛法者,僧徒也,非異教也。”
時隔幾十年,當今時代的“獅子身中蟲”愈發猖獗。當今國人都知道有國才有家,難道不知道佛門興佛子幸?我們難道只圖自己無過,不顧佛門興衰嗎?
當“僧”之過惡危及佛門,又沒能在出家二眾內部有效解決時,眼見沉默會讓佛門被犯戒、無戒僧人肆意破壞時,我們是該恪守“不說僧過”的信條,不見,不說,還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菩薩心“摧邪顯正”“大護佛法”?
“摧邪顯正”的僧俗義士到底算不算犯戒,到底會不會“必受惡報”呢?
古人尚教我們“聞過則喜”“吾日三省吾身”,最講眾生平等的佛真會禁止人說僧過嗎?許僧人犯過,不許見者說其過,說了就受惡報?
可能嗎?——絕對不可能!
我們知道,最最民主的羯磨儀式,就是佛制定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句話本就是從佛門中來的。
二、法師們關於“不說僧過”的態度
1.對照佛經中僧寶的定義,反思慧律法師不可說僧過開示
現代佛子中,認為僧過不可說的大有人在,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慧律法師,他講經說法,值得讚歎,但他開示中的如下這類見解,我是不贊同的:
“出家僧人是三寶之一,堪稱是寶,既然是寶,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寶。譬如珠寶玉器,即使壞了,你能說它就不是寶了嗎?黃金壞了、碎了難道就不是黃金了嗎?又如瓦礫,即使再完整的瓦礫,它也稱不上是黃金珠寶,只能是一塊完整的瓦礫而已!破戒惡行的諸比丘,也依然是寶,絕對不是瓦礫!他的功德勝行也絕對勝過一切的外道。”
我為什麼不贊同此類論點呢?——因為上文把出家人和僧寶的概念模糊化了。
僧寶的定義
到底什麼是僧寶?出家人都是僧寶嗎?僧寶只可能是出家人嗎?
——我們先從佛經中找答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如是說:
“言僧寶者亦有三種。
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如是名為第一義僧
第二聖僧者。謂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覺三賢十聖。如是名為第二僧寶
第三福田僧者。所謂苾芻苾芻尼等。受持禁戒多聞智慧猶天意樹能蔭眾生。又如曠野磧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霔應時充足。又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福田僧寶亦複如是。能與有情安隱快樂。又此僧寶清淨無染。能滅眾生貪嗔癡闇。如十五日夜滿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亦如摩尼寶珠能滿有情一切善願。如是名為第三僧寶。
是三僧寶一切有情雲何歸依。
應作是說當令歸依第一義諦無為僧寶。所以者何。以是無為常住僧故。而此僧寶無漏無為。不變不異自證之法。歸依如是無漏僧寶。能滅有情一切苦故。複願有情當獲如是無漏功德。得此法已演三乘法度脫有情。我所歸依佛法僧寶。不為怖畏三惡道苦。亦不願樂生於人天。誓救有情出生死苦。是則名為歸依僧寶。”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曰:
“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
一菩薩僧。
二聲聞僧。
三凡夫僧。
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
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
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
複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餘類一切眾生。如郁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複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
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如是四類聖凡僧寶。利樂有情恒無暫舍。是名僧寶不思議恩”。
這段佛經中明確介紹了三種真實僧寶,並說還有一類出家人,雖然有“毀破禁戒”,但也還是眾生福田,說他們“猶如郁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供養他(她)們,與供養真實僧寶的功德沒有差別。佛經中對於這類福田僧的“資格審核”也做了明確規範,他們必須滿足如下所有條件:
(1)對佛舍利、諸佛形像、以及諸法僧聖,所制戒律,深生恭敬信解。
(2)自己沒有邪見。
(3)令其他眾生也沒有邪見。
(4)能宣說正法。
(5)讚歎諸佛一乘教法。
(6)深信佛說因果。
(7)常發善願。
(8)隨其所有過犯戒律,能及時悔除業障。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並非所有的僧人都可以被稱為僧寶的。
那是否所有的僧寶都是出家人呢?其實,第一類僧寶“菩薩僧”就包含了出家和在家兩類,經中例舉的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當時就是現的在家相。如果你還疑惑的話,我們再看《大方廣十輪經》:
“複次族姓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第一義僧。淨僧。啞羊僧。無慚愧僧。
雲何名第一義僧。諸佛世尊。大菩薩摩訶薩。辟支佛。於一切法悉得自在。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是七種人名為第一義僧。諸有在家無法服者。不能具受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自恣而得聖果。得聖果已亦名第一義僧。
雲何名為淨僧。諸有能持波羅提木叉具足戒者。如律修行威儀不犯是名淨僧。
......”
經文對第一義僧的解釋中“諸有在家無法服者。不能具受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自恣而得聖果。得聖果已亦名第一義僧。”就明確提到了在家居士得聖果後,也是第一義僧,也是僧寶。所以說僧寶不一定都是出家人。
供養僧寶的功德很大,說僧寶的過惡其罪過也大。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的第四類名福田僧,他(她)雖然習氣使然,也有犯戒破戒的過往,但他(她)滿足佛規定的“資格審核”中的八條,而且隨其所有過犯戒律,能及時悔除業障。他(她)都懺悔乾淨了,如果有人還抓著他(她)的過往來詆毀他,那詆毀者的罪過是非常大的。
但,是否所有出家人有過錯,我們都不能說呢?蓮池大師早在《緇門崇行錄》中痛斥了“不說僧過”的流弊:
2.蓮池大師:不說僧過,出家人的毒藥,要慎防啊!
摘自《緇門崇行錄》 作者:蓮池大師
世有言:人不宜見僧過,見僧過得罪。然孔子聖人也,幸人知過。季路賢者也,喜過得聞。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聞也?蓋不見僧過,為白衣言耳,非為僧言也,僧賴有此,罔行而無忌,則此語者,白衣之良劑,而僧之砒酖矣,悲夫!
世俗諺語:人不宜見到出家人的過錯,看到或說出會有罪。但是孔夫子是聖人,他還慶倖別人知道他的過錯,指責他。子路是個賢人,也喜歡聽到別人講他的過失,為何出家人怕人知道自己的過錯,而不想聽呢?須知不要光看出家人過錯的一面,這是對在家人說的啊,不是對出家人說的。
出家人卻仗恃著這句話胡作非為而毫無忌憚。那麼這句話就成了在家人的良藥,出家人的毒藥了,真可悲啊!
3.宗舜法師開示:佛經中“大護佛法”的智慧
最近看到宗舜法師《佛經中關於“說僧過”與“不說僧過”的論述》一文,對於佛經中提及如何對待壞法僧眾的經文做了歸納總結,寫得很好。我節錄於下:
其一:呵責糾治壞法者是僧俗四眾應該盡的責任。
在《涅槃經•長壽品》中,佛陀明確指出持戒比丘以及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應該破斥糾正破戒壞法者。
佛言:“我涅槃後,隨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遣、呵責、糾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驅遣、呵責、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
在《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第五》中,佛陀還指出:“若有比丘,隨所至處,供身取足,讀誦經典,思惟坐禪。有來問法,即為宣說,所謂佈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雖能如是種種說法,然故不能作師子吼,不為師子之所圍繞,不能降伏非法惡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眾生,當知是輩懈怠懶惰,雖能持戒、守護淨行,當知是人無所能為。”
在《涅槃經·長壽品》中,佛陀還指出,破斥壞法比丘,並非持戒比丘的專利,一切僧俗四眾皆應該承擔這個責任。
佛言:“如來今以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諸國王及四部眾,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國王、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由此可見,僧俗四眾苦治懈怠破戒毀正法者為佛制所允許。
其二:護持清靜比丘不受惡僧傷害是白衣居士應盡的責任。
在《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第五》種,佛陀指出:“善男子,我涅槃後,濁惡之世,國土荒亂,互相抄掠,人民饑餓。爾時多有為饑餓故發心出家,如是之人名為禿人。是禿人輩,見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令出,若殺若害……是故我今聽持戒人,依諸白衣持刀杖者以為伴侶,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優婆塞等。為護法故,雖持刀杖,我說是等名為持戒。雖持刀杖,不應斷命。若能如是,即得名為第一持戒。”
其三:僧俗四眾護持正法、護持清靜比丘不受五戒(等)之束縛。
在《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第五》中,佛言:“善男子,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劍、弓箭、鉾槊,守護持戒清淨比丘。”佛陀還舉出自己前生護法的例子作為證明。佛陀指出,在無量劫以前,有佛出世,號歡喜增益如來,該佛涅槃後,遺法住世無量億歲。當時,有一位持戒比丘,名叫覺德,“多有徒眾眷屬圍繞,能師子吼,頒宣廣說九部經典,制諸比丘不得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有很多破戒比丘對覺德比丘心懷不滿,執持刀杖威逼法師。釋迦牟尼佛當時是一位名叫有德的國王,為了護持覺德比丘,就帶領人民與破戒的惡比丘戰鬥,有德國王全身負傷,覺德比丘得以讚歎說:“王今真是護正法者,當來之世此身當為無量法器。”國王聽後就帶著歡喜心去世,國王與戰死的人民都往生阿閦佛國。佛陀指出,若有正法欲滅盡時,應當像他多世以前所做的那樣,不顧生命地受持擁護正法、護持清淨比丘。所以,佛說:“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優婆塞等,為護法故,雖持刀杖,我說是等名為持戒。雖持刀杖,不應斷命。若能如是,即得名為第一持戒。”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持戒。
《大般涅槃經》指出,只有不受五戒束縛、護持正法和保護宣說正法的持戒僧人才是真正的持戒,如果白衣居士只是潔身自好,就不是持戒人,是破戒不護法者,被稱為“禿居士”。
佛言:“如是破戒、不護法者,名禿居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而那些破戒無戒、迫害清淨持戒僧人的比丘被稱作“禿人”。
在小乘經典《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中,指出為了大護佛法而“不得說僧過惡”;
大乘經典《大方等陀羅尼經》則指出,不得“隨意說過”;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則指出,不得“率爾呵舉破戒苾芻”;而《大般涅槃經》指出,護持正法以及守護持戒清淨比丘,不受五戒束縛才算是真正的持戒,對於“懈怠破戒、毀正法者,國王、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
這些看似矛盾的論述如何統一呢?通過仔細地解讀,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不說僧過”還是“苦治”破戒僧人,其目的都是“大護佛法”。
在佛教徒內部,如果一人只是圖口舌之快、搬弄是非,宣揚他人之惡以標榜自己,這種行為對護持正法有害無益,則是屬於“說僧過惡”。
如果僧俗四眾是為了護持正法、護持清淨持戒比丘,舉呈惡僧過失,乃至要求國家主管機關、司法機關、上級佛教組織治其罪過,都是合乎《涅槃經》經文之規定,其主觀目的不是搬弄是非、自贊毀他,就不犯戒,不是“隨意”、“率爾”說僧過惡。
在《大般涅槃經•四依品第八》中,佛陀指出:“是護法者實無有罪。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當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薩摩訶薩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無憍慢、發露悔故。”
又如《央掘魔羅經》中言:“對於破戒的比丘,應該收回他的衣缽等,再加以懲罰,調伏他們。就像屠夫,如果擁有國王所使用的寶器,國王會依法收回。這才是世間第一善於持律的人。”
4.大安法師《破斥比丘邪見 不是說僧過》
《破斥比丘邪見 不是說僧過》文中,也可看到弘揚淨土宗的大安法師的開示解惑:
“所以在家弟子,無論是誰,只要佛弟子,對邪知邪見要破斥。這個說哪一個比丘是邪知邪見,這不是說僧過。一個比丘不能稱為一個僧,僧是僧伽的意思,翻譯中文叫和合眾,就是以六和敬的原則,所構建的四個比丘以上的,這個僧團才能稱為僧伽,一個比丘不能稱為僧伽,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概念
......
真理就是真理,不能說他是有一個身份,披了件衣服,你就不敢說他,哪有這個事呢?
因為他本身在末法時候,就是這些魔子魔孫要進入僧團,破壞佛法,這就是獅子身上蟲,自食獅子肉。
佛已經懸記,佛法是外面的人是難以破壞的,就是佛教內部人破壞的,堡壘更能從內部攻破。”
三、破斥比丘邪見時 當善護自己正心
1.《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的“說僧過”與“不說僧過”
我一再告誡大家,讀經要結合上下文來讀,切不可斷章取義,“不說僧過”觀點的論據主要引用了《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但若結合上下文來看,絕非說僧過完全不可以說。
文中雖然說了,破戒的僧人,乃至披著些許僧衣的人,我們都應該恭敬,這是源自於對三寶形象的恭敬。
但,文中也例舉了破戒僧人的種種罪報。
我們自詡為自度度人的大乘佛子,怎麼可以放任破戒僧人惡業之輪流轉呢?
佛說“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
——這其實是出於對外道俗人的保護,因為他們不懂佛法,在呵舉破戒僧人時,難免發心不正,言辭過激,對三寶生邪見。引動惡業之輪。
佛說“我尚不許諸苾芻僧,不依於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何況驅擯?“
——這也是讓比丘們在呵舉他人時,要端正自心,防止心境偏頗引動惡輪。
“若不依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或複驅擯,便獲大罪。優波離,汝今當知有十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皆不應受。何等為十?一者、不和僧眾,於國王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
九者、宿怨嫌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十者、內懷忿恨,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如是十種,名為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尚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為什麼說這十種非法呵舉破戒比丘的行為,會獲大罪?因為我們呵舉破戒比丘,是為了大護佛法,是為了幫助破戒的比丘改過。而不是為了大肆宣揚破戒比丘的罪過,特別第九、第十種,在宿怨前呵舉,以忿恨心來舉他之罪,更是毀壞自己戒行的。
佛又接著例舉了“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
1.諸餘外道;2.不持禁戒的在家白衣;3.造無間罪者;4.誹謗正法者;5.毀呰賢聖者;6.癡狂心亂者;7.痛惱所纏者;8.四方僧淨人;9.守園林人;10.被罰的出家人。
——這也是因為這類人知見不正,發心容易偏頗,呵舉破戒僧人時容易造罪業。
但是,持戒堅固的僧人是有義務來對破戒比丘舉罪的和治罪的,如果破戒比丘的勢力太過強大,上座比丘持三藏者,還應該和僧眾,設法借助外力,國王大臣的力量,來對依法懲治破戒比丘。
如果國王大臣被破解比丘迷惑顛倒。那清淨僧眾應該讓破戒比丘離開僧團,如果破戒比丘想靠國王大臣等大勢力繼續留在僧團居住。那清淨比丘們應該離開他另尋住處。佛經原文如下:
“複次,優波離,若有苾芻,毀犯禁戒,與僧共住。於眾僧中有餘苾芻,軌則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無不圓滿,應從座起,整理衣服,恭敬頂禮苾芻僧足,便至破戒惡苾芻前,求聽舉罪作如是言:‘長老憶念!我今欲舉長老所犯,以實非虛妄,應時不非時,軟語非粗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損減,為令如來法眼、法燈久熾盛故,長老聽者,我當如法舉長老罪。’彼若聽者,便應如法如實舉之;彼若不聽,複應頂禮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苾芻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實舉之。’時僧眾中上座苾芻,應審觀察能舉所舉,及所犯事虛實輕重,依毗奈耶及素怛纜,方便檢問,慰喻呵責,以七種法如應滅除。若犯重罪,應重治罰;若犯中罪,應中治罰;若犯輕罪,應輕治罰,令其慚愧,懺悔所犯。”
時,優波離複白佛言:“世尊,若實有過惡行苾芻,恃白衣力,或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弟子力,以如是等諸勢力故,淩拒僧眾;上座苾芻,持素怛纜及毗奈耶及摩怛理伽者,如法教誨,皆不承順,如是苾芻,雲何治罰?”
佛言:“優波離,上座苾芻持三藏者,應和僧眾,遣使告白國王、大臣,令助威力,然後如實依法治罰。”
時,優波離複白佛言:“世尊,若彼有過惡行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容縱如是惡苾芻罪,不聽如實依法治罰,爾時僧眾應當雲何?”
佛言:“優波離,若彼苾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粗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舍置。若彼苾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粗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優波離,譬如燕麥,在麥田中,芽、莖、枝、葉與麥相似,穢雜淨麥,及至彼草其穗未出,是時農夫應權舍置。穗既出已,是時農夫恐穢淨麥,並根剪拔棄於田外。行無依行破戒苾芻亦複如是,恃白衣等種種勢力,住於僧中威儀形相與僧相似,穢雜清眾,乃至善神未相覺發,於僧眾中,粗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舍置。若諸善神已相覺發,於僧眾中,粗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優波離,譬如大海不宿死屍;我聲聞僧諸弟子眾亦複如是,不與破戒惡行苾芻死屍共住。”
時,優波離複白佛言:“世尊,若彼破戒惡行苾芻,僧眾共和合驅擯已;彼惡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以威勢力淩逼僧眾,還令如是破戒苾芻與僧共住,爾時僧眾當複雲何?”
佛言:“優波離,爾時僧中有能悔愧持戒苾芻,為護戒故,不應瞋罵破戒苾芻,但應告白國王大臣;或恐淩逼,而不告白,應舍本居,別往餘處。”
綜上來看,“說僧過”與“不說僧過”都是為了大護佛法,為了護持三寶,為了護念自他的身口意業。僧過並非不可說,而是要注意在什麼時候說,如何說,如何如法來說。
那是否居士都不可以說僧過呢?還是一起來看經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