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33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81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個法門,三種解讀——略談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修習彌陀法門,以求生西方淨土,必須具備「三資糧」——信、願、行。信,是指相信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願,是願意捨離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依循佛陀的教導去實修,則為「行」。淨土行者對於「信」和「願」的理解都是一致的,但對於「行」卻有著不同的解讀。本文主要簡述「淨土」的含義,以及三種典型的淨土流派。
淨土的意義
淨土是清淨的國土。在佛教中,淨土的信仰是極為重要的法門。它既不是社會大眾所說的大同世界,也不是異教徒所指的天國。雖然一般信眾聽到「淨土」二字,總會聯想到「西方的極樂淨土」,但其實佛教的淨土,不單只是西方極樂淨土,還有其他佛國淨土。事實上,「淨土」這觀念,是貫穿整體佛法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淨」是佛法的精義或核心。
佛法從兩方面去談「淨」: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前者為聲聞佛教所重視的,它著重於眾生的身心清淨——離脫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而大乘佛法所重視的,不只是眾生清淨,還要其所居住的國土(又稱為「剎土」,梵文「kṣetra」)清淨。
「眾生」與「眾生所居住的國土」,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佛法將眾生的身心,及其所處的環境,稱為「果報體」。眾生的身心是「正報」,而眾生所處的環境(剎土)則是「依報」。正報和依報,構成了人生及宇宙的全部。因此,我們發心修行,倘若是為了自身的清淨,則與聲聞乘相應。假如我們的發心,是為了自身以及國土的清淨,那這種發心便能契入大乘佛法。
要達到自身及剎土清淨,須從兩方面修學——智慧與福德。印順導師指出:「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離慧而修福,或離福而修慧,都不算是修學大乘佛法。總之,智慧與福德,就如同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大乘行者,是依循這兩方面而修學的,故所應實踐的利他事業就是:成就眾生、莊嚴淨土。換句話說,大乘行者所要做的,就是「使有五乘善根的眾生,都能成就善法,或得清淨解脫;並使所依的世間,轉化為清淨」。
初期大乘佛教所流行的淨土
有關「淨土」的淵源,部分學者指出,淨土的思想是由佛陀時代的「念佛」及「生天」的思想演變而來的。雖然淨土思想可追溯至佛陀時代,但淨土相關經典的成立,則是在大乘佛教的初期。而初期大乘佛教流行的淨土,大抵可分為三大流:一、彌勒菩薩為主的兜率淨土;二、阿閦佛為主的東方妙喜淨土;三、阿彌陀佛為主的西方極樂淨土[1]。
彌勒淨土、阿閦佛國與彌陀淨土的不同之處,大體是前二者較注重自力往生,而後者則較偏重於他力的救度。「極樂淨土」這名字,是由於這個國土非常莊嚴,而居住於此國土的眾生,生活愉悅、無憂無慮而得名的。如《阿彌陀經》記載:「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極樂國土莊嚴、殊勝,求生極樂淨土的方法相對較易,故彌陀淨土的信仰較為普遍。而當這思想由古印度傳入中土,更自成為一宗。
淨土宗的成立及其修行方法
淨土宗的成立,一般可追溯於東晉時期的慧遠大師。大師與一班志同道合的信士,於廬山創立蓮社,專修念佛三昧,於阿彌陀佛前發誓,共期求生淨土。由於這是彌陀淨土於中土流行之始,故慧遠大師被尊為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等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是依般舟三昧,於禪定中念佛的。
相較於慧遠大師的念佛方法,曇鸞大師則認為持名念佛,以求生淨土,較契合淨土宗的本義。在北魏宣武帝時,菩提流支譯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而曇鸞大師為它作註釋,並依藉《十住毗婆沙論》的「難行道」與「易行道」的觀念,以主張他力的本願,來闡明淨土宗的本懷。
「難行」與「易行」二道,是龍樹菩薩用以統攝如來教法的方法。「難行道」通常指單靠自力,於此五濁惡世,證聖得果;而「易行道」一般指他力的救贖方法,是依藉念佛往生淨土,並於彼土成佛得道。
繼承曇鸞大師淨土思想的,是唐代的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強調,依仗彌陀的本願力,可得生極樂淨土。道綽大師根據曇鸞大師的判教方式,將靠自身修行以入聖得果的教法,稱為「聖道門」,並且將求生彌陀淨土而證聖得果的教門,稱為「淨土門」。換言之,「難行道」、「易行道」和「聖道門」、「淨土門」,只是不同的意涵,但這些名相所談的,都是相同的內容。
承續道綽大師,弘揚持名念佛的,是他的弟子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將往生淨土的行業,分為「正行」與「雜行」。所謂「正行」是指,專修往生淨土聖典所修的五種行業。這些行業包括:讀誦淨土三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時刻思維彌陀淨土的莊嚴;專心禮拜阿彌陀佛;一心稱念彌陀佛號;讚歎供養彌陀一佛。雜行者,是指除了修習正行之外,還修習其他一切諸善萬行。不過,「捨雜行而歸正行;於正行中,專修正業,傍修助業;稱佛名號,以期往生」,則是善導大師所主張的。
以上略述善導對彌陀法門的詮釋。不過大家當時對此的見解不一,在唐代時,淨土宗大致分成三大流派:一、慧遠大師的系統;二、善導大師的系統;三、慈愍三藏的系統。
慧遠大師求生彌陀淨土的方法是,依據《般舟三昧經》,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以期見佛往生。善導大師的系統,依《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道」,主張「持名念佛」,弘傳彌陀本願的思想,宣揚這系統的有:曇鸞、道綽、善導大師。至於,慈愍派,是以慈愍三藏(即慧日三藏法師)為代表,他有感於當時有禪宗大德,將淨土誤以為是一種「方便虛妄說」的見解,為破斥此種誤會,故提倡禪淨雙修的往生方法;慈愍法師主張「戒淨並行、禪淨雙修、教禪一致」,藉一切的修行,迴向往生淨土。
淨土宗的念佛方法,雖有以上這三種不同的解讀,但其根本精神卻是一致的——念佛求生淨土,求得生命的永恆解脫。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根性,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但千萬不宜作出這樣的宣稱:只有我選擇的才是彌陀法門,其餘的都是假的。如《佛陀的啟示》一書指出:「誰都可以相信他所喜愛的,也可以說『我相信這個』。到此為止,他仍是尊重真理的。但是由於他的信仰,他卻不能說唯有他所相信的才是真理,而其他一切都是假的。」
[1] 由於篇幅所限,故本文不論述兜率淨土及東方妙喜淨土。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