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靈舌不壞
實叉難陀,新疆和闐人。他通曉大小乘,及旁通外道的學識,為唐代譯經三藏。
唐朝則天武后崇信佛法,十分重視大乘經典,認為舊譯的《華嚴》經典,翻譯的義理不夠完備,遠遠聽聞于闐有梵本,遂派遣使者求訪,並尋找適合人選作翻譯的事。實叉難陀帶著經典來到京城,於證聖元年(六九五)在洛陽大遍空寺翻譯該經,武后親臨法席,並為之作序,親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義淨二人,共同宣讀梵本,參加筆受者,有弘景、圓測、法藏等人證義,復禮作綴文,由這些大德在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聖曆二年(六九九)譯畢。另譯有《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等經,共有十九部。
實叉難陀因母親年事已高,欲回家探視,上書兩次,終於准奏,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唐中宗即位後,再次邀請他到長安來,景龍二年(七〇八)再次來到長安,唐中宗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他,整個京城的僧侶,都上街參加歡迎儀式。
皇帝又下敕令,讓他騎著青象入城,並住持於大薦福寺。實叉難陀此次再到長安,還未來得及進行翻譯工作,就身染重疾,於五十九歲圓寂。皇上下詔,依佛教儀式安葬,於開遠門外古燃燈台火化,薪盡火滅時,其舌尚存。門人悲智、敕使歌舒道元後護送其遺骸及靈舌還歸于闐,起塔供養。
釋初參曰:晉代道安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教與政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不但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護持弘傳。佛世時許多的君王因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成為佛教的護法,並將佛法應用在治國安邦上,健全社會,福利百姓。故佛教徒不能以遠離政治為清高,所謂「問政不干治」,個人可以不要名位權勢,但不能放棄關懷社會、服務眾生的責任,這才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實踐。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