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89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談接納與包容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懇辭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發帖狂人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9-5 00:58: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談接納與包容

接納與包容,是培育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能突出這理念的重要。在緊急局勢中,民眾常常會變得更為脆弱;對於民族、國家、社會、社區,同事甚至是親朋好友和家庭內部的不同群體,疫情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合理、不相稱的;在應對行動中,我們必須留意這一點,並努力明確和應對,接納與包容每個人的需求,這樣我們才能和平地走出目前的困墝。

接納別人,包容異己,是建設生命喜樂、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藥石,而接納與包容,是佛教的宗教特性。成道後的釋迦牟尼,倡導「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從王宮貴冑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只要肯發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為僧團的一分子,就是最好的証明。

佛教之所以能夠順利並較早地進入中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開放精神,佛教本著「有容乃大」的胸懷,對待自身的發展,也對待與之碰撞、交流的文化。佛教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可以從對六道所有眾生一律平等,人人皆可成佛而得知。菩薩化度眾生,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態融入眾生之中,不僅和每一位眾生地位平等,甚至還要讓眾生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有被尊重的感覺,才能讓眾生對佛法產生好感,要先接納對方,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溝通。佛教的修行,就是用包容的心去接納外在的變化,否則你的生活會充滿各種層次的煩惱,因為變化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

我們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夠完成多大的事業:如果我們能夠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夠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長;能夠包容一國,就可以作一國之君;能泯除一切對待,包容整個法界,就可隨緣應現,逍遙自在,成為法界之王。偈元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我們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雲流水一樣,穿越重重的阻難,在悠悠天地間任性遨遊。

《八大人覺經》說:「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表現出佛教徒行布施時應有的智慧,所謂「不自惱,不惱他」,佛教的布施是平等布施。布施以後,自己不覺得懊悔、煩惱,也不會感到困難,反而會覺得歡喜。《金剛經》上說,菩薩要降伏其心,度脫眾生,首先要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簡而言之,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的心胸雅量,接納和包容異己的存在,否則度己不成,又如何利樂有情。《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第九大願是「恒順眾生」,偈頌中說:「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恆順眾生,是順著眾生的習慣,又要把他從逆流中救出來,這叫恆順。恆順眾生,是常常不厭煩地去教化眾生,對各類眾生要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因為佛以眾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順眾生就等於供養諸佛;但如果我們要用「恆順眾生」來修養自己,就先要時常傾聽別人的心聲,學習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包容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佛經中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要經過接納與包容的修行,才能達到。 「接納」與「包容」,是在生活中實踐佛教「無我」的智慧;「接納」與「包容」,是令自己內心平靜和與他人和平共處的鑰匙。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系統通知:簽名被屏蔽。請速依下列順序辦理更新,1.退出系統;2.重新登入;3.更新資料。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30 22:5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