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行弟子禮
朗目本智禪師,俗姓李,名本智,明朝曲靖(雲南)人。他十二歲依止父親白齋和尚於朗目山披剃,一生跪誦《華嚴經》三十載,時刻以生死大事為念。十九歲受戒後,行腳遍訪善知識,又苦修立禪十二年,得到機辯自在。
本智行腳到江蘇時,在天界寺遇到鐘宇淳給諫(給諫:官名)。鐘宇淳恃才傲物,向來輕視佛門中人,聽說本智禪境了得,故意賣弄機鋒的問道:「經云:『心外無法。』請問天界寺在禪師心內或心外?」
本智見鐘宇淳盛氣凌人,有意一挫他的銳氣,因此也機鋒相對的答道:「且先不管寺不寺,借問你把什麼當作心?」鐘宇淳默然無對。
本智說:「莫道天界,即三千諸佛,也只在山僧拂子頭上。」鐘宇淳十分羞愧,作禮而退。
當時京中的瀋王信佛,特地禮請本智前來,坐在中殿接見。本智見到瀋王,只是揖而不拜,他問瀋王:「您富有國土,尊貴無倫,作何勝因,能感得如此妙果?」瀋王得意的答道:「從三寶中修來。」
本智反問道:「既是如此,王您為何見了僧人不作禮,反而還貢高我慢。」
瀋王聞言一驚,即刻下座,禮請本智入存心殿,焚香行弟子禮,恭請本智上座說法。後來,瀋王成為浮山的大護法,又賜紫衣袈裟和水晶念珠,以鎮浮渡山門,並捐金造大雄寶殿。
萬曆三十三年(一六〇五),慈聖太后六十大壽,下旨請本智宣講《楞嚴經》,經未講完,本智已踞法坐而逝。皇太后重賜百金造塔,還靈骨於浮渡妙高峰南麓。
釋初參曰:「佛法在恭敬中求」這是學道的基本要件。同樣,親近善知識,也必須心存恭敬,才能獲益;從與人應對的語言、臉色、態度,都要謙虛,不可傲慢。如《優婆塞戒經》所載,聽法之人須具備十六事,其中之一即是要「恭敬聽」,能以虔誠恭敬的心聞法,才能與佛法相應。
(星雲大師全集)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