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七種斷除煩惱的方法——佛陀在《漏盡經》中給我們的教導
試想人生如果沒有煩惱多好!煩惱的影響可大可小。從佛教的角度來說,煩惱帶來人生的痛苦; 它是一種「障」,在修行過程中被煩惱障蔽,就不能得到智慧,不能開悟,不能解脫。因此,煩惱也是導致人累生累世在三界六道中不斷生死流轉輪迴的因。
唐代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卷一這樣解釋:「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眾生),故名煩惱。」經上關於煩惱的分類和解說甚多,有根本煩惱、隨煩惱、分別煩惱、俱生煩惱等。
例如世親菩薩造《大乘百法明門論》中載,根本煩惱有六種,即貪、嗔、癡、慢、疑和惡見。隨煩惱有二十種,即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以上十種一般稱為小隨煩惱)、無慚、無愧(以上二種一般稱為中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散亂、不正知(以上八種一般稱為大隨煩惱)。本文不就以上煩惱分類一一詳加闡釋。略加列舉主要是提醒讀者/ 凡夫煩惱真的很多,我們要找方法應對。
應對煩惱也有很多方法。以下斷除煩惱的方法,取自《中阿含經》記錄佛陀親說的教導。
《中阿含經》第10經《漏盡經》記載,佛陀有一次到了拘樓瘦國,暫居於首都劍磨瑟曇市。佛陀告訴諸比丘,有正知和正見,一切的煩惱便能斷盡,至於無知和邪見,絕不可斷除煩惱。
佛陀隨而介紹七種可以斷除有漏(即煩惱和憂慼)的方法。這七法是:有漏從見斷、有漏從護斷、有漏從離斷,有漏從用斷,有漏從忍斷,有漏從除斷,有漏從思惟斷。 以下逐一跟大家略說。
甚麼是「有漏從見斷」?凡夫和愚癡者因為聽聞不到正法、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所以不懂得聖(正)法,便會產生一些不正的思惟,例如: 我真的有過去前世嗎?我的過去前世到底是誰?我有未來世嗎?如果有,我的未來世會是怎樣的呢?為甚麼我會有未來世?自己真的存在嗎?現在的眾生從何而來?將來會去哪裏?過去的眾生為何存在?未來的眾生為甚麼會存在?
因為愚痴眾生心裏有這些不正思惟,於是產生六種邪見。(即1.有我的真我、2.無我的真我、3.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4.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5.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6.我的真我能說、能感受、能經驗善惡,而這我的真我是永恆不變的。見《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經》、《中阿含十經》、《中部二經》等處。)眾生因為被這些惡見綑綁束縛,便一直要承受生、老、病、死等諸苦。
若不知見者,則生煩惱、憂慼,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多聞正法的弟子,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懂得應用正法,了悟何謂苦、造成苦的原因、苦的消滅、苦滅之道。因為多聞正法,知道寂滅涅槃,於是身見(以為有個永恆不變的真我)、戒取(誓守禁戒和禁忌)、疑(對正法的疑惑)三結斷盡,得須陀洹(初果)。他們不會下墮惡道,最遲七次天上或人間的轉生後,就一定趣向正覺,獲得解脫。
以上說明了正知正見的重要。如果不知甚麼是正見,就會產生煩惱和憂慼。知正見就不會有煩惱憂慼。「有漏從見斷」就是這個意思。
甚麼是「有漏從護斷」?佛陀告訴比丘們,眼睛看見外在的美色時,應守護眼根,以正思惟觀他身和自身都不潔淨、不美好的,以致對色身生厭。如果不能守護眼根,而以不正思惟將外界的美色看成清淨,就會產生煩惱和憂慼。如能守護眼根,就不會產生煩惱、憂慼。同樣道理,我們也應守護耳、鼻、舌、身、意諸根,以正思惟觀對象的不潔淨。若不能守護諸根,以為外界六塵境都是清淨,就會產生煩惱和憂慼。「有漏從護斷」就是這個意思。
甚麼是「有漏從離斷」?佛陀說,當我們遇見凶猛野象、野馬、野牛、野狗、毒蛇、險道、溝坑、糞坑、江河、深泉、山巖等,我們都本能地躲開。同樣,當修行者遇上了惡知識、惡朋友、惡外道、惡鄉里、惡環境,都應當遠離這些惡因緣;不遠離就會生出煩惱、憂慼。這就是「有漏從離斷」的意思。
甚麼是「有漏從用斷」?佛陀對比丘說,衣服對我們來說,不為享受,不為虛榮,不為好看,而是為了防止蚊蟲的螫咬、風吹雨襲、季節寒熱,遮蔽身體等目的。飲食也是一樣,不為享受,不為虛榮,不為吃得肥壯,而只為了維持生存,以此斷除煩惱憂慼; 為了修梵行,不飢餓、不過飽,使舊病痊癒、新病不生。居止的房舍、床褥、臥具等也是一樣,不為享受,不為虛榮,不為豪華美觀,只是疲倦時能休息;醫藥也是一樣,只為維持生存,安隱無病。若對日常生活資具認知不確,就會產生煩惱憂慼。「有漏從用斷」就是這意思。在實用以外以衣食求名譽求享受,就會生起煩惱。
甚麼是「有漏從忍斷」呢?佛陀跟比丘說,精進能斷除惡和不善。常修善法,幫助我專心精勤,縱使身體、皮肉、筋骨、血髓都已枯竭,仍能精進; 修行者應當忍受飢渴、寒熱、蚊、蠅、蚤虱、風吹日曬、惡罵、誹謗、棍杖垂打、拳頭毆打等傷害。身體有病痛,引致大苦,性命也難保時,還是要忍。因為不能忍,就產生煩惱和憂慼。能忍就不生煩惱憂慼。這就是「有漏從忍斷」的意思。
甚麼是「有漏從除斷」呢?佛陀教導我們當心中生起欲、瞋恚、傷害生命的念頭時,都應決心除、斷、捨和離這些惡念。若不除去,則會生起煩惱和憂慼。「有漏從除斷」,即是說斷除煩惱,必要除去、斷绝、捨割和離開欲、瞋恚、傷害生命等念頭。
第七個方法「有漏從思惟斷」的意思是甚麼?佛陀說,修行的人一開始應先思惟「念覺支」,即謂思惟著智慧(覺)的正法,有定有慧。同時依於遠離邪思、無欲、滅盡煩惱、走向出離之道。這是其他佛典也有提到的。其實就是指「七覺支」,即七種(支)覺知或智慧(覺)的修行,包括能辨識正法(擇法)、精進無間修行(精進)、契悟真法而生歡喜(喜)、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除)、捨離所見所念著之境和一切虛妄法(捨)、心住一境而不散亂(定),以及常記定慧不忘以至能觀念正法(念)。佛陀告誡我們,若不思惟七覺支,就會產生煩惱和憂慼。思惟和依於七覺支就能斷除煩惱。這就是「有漏從思惟斷」的意思。
在這七種斷除煩惱方中,前兩者(從見斷、從護斷)是根基,因為沒有正見、放逸六根,煩惱就不可能終斷。中間三種(從離斷、從用斷、從忍斷)是治標的方法,可遠離兇險。這都是處理世間和世俗事情的必要,以除煩惱和休戚。最後二者(從除斷、從思惟斷)就是治本的方法,即是從心斷除一切煩惱。 最後,佛陀在《漏盡經》中說到,如果比丘能如法修持以上七種斷除煩惱的方法(從見斷、從護斷、從離斷、從用斷、從忍斷、從除斷和從思惟斷),那麼比丘們就因能斷盡煩惱,解開諸結,得正智而得苦滅。佛陀對比丘們的教導,也是給我們所有人的教導。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