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3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若論修道事,莫亂我真心
“修行,到底是在修什麼?”這是很多初入道門的人都很迷惑的一個問題。道教修行有很多法門,每一個法門學好了都是通往大羅金仙的路徑。在道教修行中,究竟修什麼才能得道成仙,這並不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何去修證這些法門,才是擺在每一個修道人面前的難題。
儘管道書中曾記載了很多遇異人相授而舉宅飛升的故事,但放下書本之後,我們還是應該從點滴的修行做起,從自己這顆躁動不安的心上去下功夫。若是下不了鐵杵磨針的功夫,大羅金仙只會在白日夢中出現,而非于現實中接引。修道之事,首要看的是你保持了怎樣一顆真心。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心學——或者簡單地理解為中國人為人處事的世界觀、價值觀——是由儒道文化以陰陽互補的形式共同組成的。後來釋學東傳,在最初譯經的過程中也是在借用了大量老莊經典後,形成了其獨有的心學體系。
老子講“滌除玄覽”,莊子曰“莫若以明”,道教修煉系統中更提倡“守真”、“守一”。這些理論都是在從不同角度論證心性上的功夫。用一念守住真心,這是道教修行第一關。
道教修行——尤以全真派為例——講求的是性命雙修,既要有心性上的純合,又要注重這一世生活、生存的品質。這二者本是沒有任何偏頗的,但在修真的過程中,如果心性的功夫不到家,命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而,在強調命功之前,要著重強調煉養心性的意義。
經文中曰:“一念便純真”,這是指人們要清除身心中的雜念,唯有純真之心神才能感格上聖高真。道人們在良辰吉日要行開壇之儀時,首先做的一個科儀是“蕩穢”。
此“穢”有兩層意思,一是壇場內外的污濁之物,二為行法者自身的不淨之氣。只有蕩除了穢氣,才能使法驗神明,道家的經懺儀軌才可以起到不可思議的功效。這也是純真一念在神學信仰上的需求。
當心念歸一,萬物皆是須臾之虛妄。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唯物的,是形而下的;但人的生存狀態卻是唯心的,是形而上的。當面對世事紛雜,除了努力去改變自我的生存環境外,從心性上入手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以修行心觀修行事,就會發現現世萬物都具有無上意義。
莊子說“莫若以明”,當把萬千雜念歸結為一,當一個人懂得不斷地去繕性,他的修行就會趨向于最終的光明。
在道家思想中,本不存在性善、性惡的理論。道祖告訴我們要“複歸於嬰兒”,因為嬰孩的一切行為都出自於本真。在他的世界中沒有善與惡的區分——善惡只不過是文明禮教強加於人的概念——但在後天成長時,心性上的純和總是會被塵俗沾染,並因此生出百千萬種煩憂。
因為有了欲求,心猿意馬就被牽動了,煉養心性就是在教給人們永出愛河沉淪的方法。若心中無苦海,心魔也不會被萬般惡緣牽引,修行就是一場隨緣了事與隨遇而安的逍遙了。
《太上感應篇》中說:“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勸善是道教的一大特色,從表面上看這是在勸導人們行善積德,以“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為大眾行動的綱常。究其內裡,這卻是在教人如何繕自己的心性。
所謂繕性,乃是使人們剝除掉對利益的貪求,回觀本心,回照本我,唯有見得杳杳冥冥之混然,才可修證出“利萬物而不爭”的大善境界。雖然勸善為道教的一大特色,但勸善的終極目的並非是在指出善惡、是非是什麼,而是在告誡人們不能脫離了道之自然與人之本真。
一切離心縱欲的念與行,都是傷害真常自在的惡。既已知惡,也就明曉了善的內涵與善的源頭。“不善者,善人之資”,道祖早已把一切道理明曉給我們。
作為一門宗教,道教宣導信徒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都要保持心念上的純一,不為萬緣所動,不為內因所惑。所謂大善,是可以從混沌之中見真我。可憐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機緣修到這步,所以在道之教化中才有了強調“勸善”的必要性。
道教中所秉持的善惡報應觀,雖然字字句句都在強調人們唯有為善才能夠益壽延年,但在文字背後的本意更著重於引導每一個人都去做好自我的本分。道教修行講求的是去欲,是澄心見性。當找到自我安分的本然之相,也就明白了修真之“真”是什麼。
需要提醒的是,修真應立足於繕自我之本性,而不單單是去求功德。為此,道教特別強調一個“懺”字,即是以自然本心觀世界、觀自我,從內觀中懺悔身心意,消除百業障。
經中又曰:“靜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懺悔掉遮蔽內心陽光的陰翳,才能見到太虛光滿的景象,這既是修真的秘要,也是修真的結果。
在《太華蓋山三仙真君解冤滅罪度人心經》的開篇處,提到了一段“持經懺要訣”,其寫道“人生覆載內,心含萬化全……循性各自盡,塵寰即洞天。”該經文在提倡世間修行的同時,依舊把修真的重點落在“心”字上。
若心中一靜,世界紛然再與我無關。心不著於外緣,萬千孔門自然緊閉,內在精氣神在一念純真的引導下可以“灌煉三宮、清和六腑”,此時再去煉養命功,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說,心性純合乃是道教修行的第一要關。
人們常說,修行在人間。讓每一顆於塵世中奔波的心沉靜下來,放下對外相的欲求和執著,當心中唯有一念,使“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自然可以感知到修行的種種妙處。
放下人生的包袱,歸於常清常靜的心境,這是“漸入真道”的不二法門。因此,再當論及修道事,仍要提醒諸位,切莫亂了自己的這顆真心。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