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946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辟穀術:丹田呼吸法原文和釋義!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蓋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於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胎母既結,即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升經》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神去氣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御之。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神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隨。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內實,不飢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玄綱》云:錙銖陰氣不滅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元氣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常減食節慾,使元氣內運,元氣若壯,即陰氣自消;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矣。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欲所牽,未嘗一息暫歸於本。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能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於斯。然聖人之言,不可妄乎!幾胎息用功後,關節開通,毛髮疏暢,即但鼻中微微引氣,相從四支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後氣續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於徐徐,雖雲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於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內氣亦下流散矣。
《胎息經》是氣功學專著,作者不詳,《抱朴子》中即有著錄,說明成書最晚是在魏晉之際。其書闡述了胎息的含義,習練胎息氣功的方法,強調神氣合而為一,乃是健康長壽之道。《胎息經注》署名幻真先生,其書是《胎息經》最早的注本之一,也是最為通行的注本。
文中每段加引號的起始句部分,系《胎息經》原文,經文字數甚為短少,但極其簡練地介紹了胎息的要領,精要地勾勒了胎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幻真先生的注文,字字解難,句句釋疑,對胎息法闡述得極為透徹。
這裡所說的胎息,是指丹田呼吸。《脈望》曾說:「丹田,性命之本。道士思神,比丘坐禪,皆聚真氣於臍下,良由此也。丹田內有神色,呼吸真氣,非口鼻之呼吸也。口鼻只是呼吸之門戶,丹田為氣之本原,聖人下手之處,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胎息理論認為,口奏只是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而丹田才是呼吸之氣出入的樞機。文中說的「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口鼻即玄牡出入之門」闡述的就是這個觀點。因此,本文權且以「丹田呼吸法」名之。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是胎息法的立法所在,注文闡明了練功過程中,調心、調息必須以下丹田為根本的道理。所說「伏氣」,就是沖氣,也就是《難經》中所說的「腎間動氣」、命門之原氣,胎息即從這裡練起。
「氣入身來謂之生,神氣離形謂之死」,是揭示神氣與生命的關係。神氣之與生命的關係如此彼關,因此自然應當採用「固守虛無」的氣功胎息大法,以養神氣了。固守虛無,指習練氣功胎息法時,應當保持精神意識活動相對的靜止,注文中所說的虛心絕慮,不為外境愛欲所牽,即是針對固守虛無觀點而提出的具體措施。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是說氣出入可隨人的意念而控制調節,意念內守,元氣不離開丹田,神氣自然存養,充實於內,即可做到不進食而果腹,不飲水而不渴,辟穀長生。注文中的「常減食節慾,使元氣內運……可凱長生矣」,即離此意。
「心不動念」是胎息法的基本原則,也是胎息的鍛鍊方法。「無來無去,不出不入」,指練此法已達到一定的功夫,能維持身體陰陽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
「勤而行之」,是練功的基本要求。只有勤練,才能真正步入胎息之殿堂,得其真諦,真正體驗到胎息的神妙所在,這就是經文所說的「是真道路」。
此外,《胎息經注》卷末還附有《胎息銘》一則,是一篇發揮《胎息經》的作品,簡單明了,很切實用。現抄錄之,以供參考。
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亦坦然。戒於喧雜,忌於腥膻。假名胎息,實日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