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4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正念正智,就是面對疾病的良藥!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10-5 03:59: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正念正智,就是面對疾病的良藥!

我們分析了文殊菩薩向維摩詰居士的第一個問題,本文解釋第二個問題,即是「菩薩應該如何安慰患病的菩薩?」(「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一般來說,是菩薩去探信眾的病,藉此宣講佛法,讓病眾安心,化解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正如筆者早前所說,曾有位年輕病友每日悶悶不樂,自己的身體病況及將來生活都非常擔心。佛法在此時便要發揮最大的功效:利用正念及正智。

在《雜阿含經》中記載了很多佛陀探病的事蹟,其中在第三十七卷第一零二八經中,記載了一件事:

有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向一眾比丘宣講佛法。在講堂內,有很多比丘都生病了。佛陀教導眾比丘,要以正念正智來生活。正念及正智,就是要認識到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造成,是無常的,我們必須放下對身體的執著,明白老病死是必會發生的。透過這個智慧,再伸延至自身以外,了解萬物都是無常的,不要留戀世間,只要專心修行,斷絕對死亡的恐懼,一心向涅槃進發。

當年筆者在病床上,雖沒有看過佛經,但每次聽到醫生講解病情,也漸漸了解人最不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的身體。每逢想它轉好時,但往往抽血報告都會給你相反的結果。

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好壞,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現在,我明白可以用「正念正智」去減少對將來的不安,亦明白死亡是必然來臨,只要做好準備,一切便安然渡過。

因此,筆者早已為後事計劃好了。筆者已經報名成為「大體老師」,讓醫科生有學習機會;我把幾千本佛教書籍交由好友處理,安排捐贈去佛教機構⋯⋯凡此種種,讓自己安然無憂,減輕不少生命的負擔。

佛教著重的不是物質上的身體,而是在生死過程中,如何活得有智慧?如何脫離輪迴,邁向成佛的目標。所以可以想像,如果菩薩去探望病重的信徒,他們會讓對方接受生命的流逝,安然地走最後一步。

以上就是菩薩探望信眾或凡夫的一些情況。但文殊菩薩的問題是「菩薩探望菩薩」,這就更深入。因為正如前文所說,菩薩已經修行到一定深度,他們已經明白身心無常,對生死亦非常坦然接受。一般凡夫所面對的問題,他們都已看化,這樣情況下,維摩詰居士會如何回答呢?

維摩詰居士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第一,他回答「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可以向菩薩說身體是四大所構成,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永恆的肉身。這一點菩薩本身已經明白了,但不說討厭甚至離開這個身體。為甚麼呢?如果菩薩只是一心要離開肉身,離開這個世界,那麼,還怎樣普渡眾生?佛法如何能傳承下去?

還記得前文提過,大乖菩薩與小乘阿羅漢的最大分別,就是菩薩是自利而利他。他們有慈悲心,與眾生同苦,希望眾生一同成佛。例如,地藏菩薩便有一心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菩薩要感化世人,第一步就是要「落地」,活在我們的世界中。因此,佛陀生活在我們的世界,所以能體會生老病死,當年他亦跟隨過不同的苦行者,明白苦行是無用的,只是對身體的極端傷害。反之,如果佛陀沒有經歷過人生,怎能宣講如此實在的佛法?

同樣道理,維摩詰居士要度化不同的人,也要親身前往那些地方,切實地了解當地百姓的生活。因此,只顧自己的修行,可能自己會有很大得益,但對其他人完全無幫助。

佛陀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佛法,早日解脫。所以,維摩詰居士的第二個回應就是:「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明身體是有苦,執著於健康,當有一日健康下降時,苦便開始。要知道苦,但不貪戀於涅槃的境界。不錯,我們修行的目的,是到達涅槃彼岸,這也是人生的最終解脫。菩薩比我們修行了更多時日,更容易到達目的地,可是,如上所說,脫離了世間,自得其樂,但眾生仍然在苦。菩薩受大悲心所驅使,先不成佛,放棄自身的享受,反而在人世間進行拯救的工作。

維摩詰居士第三個回答就是:「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菩薩很明白「無我」,這個「我」可以是第一人稱的「我」,也可以是指泛指所有的眾生。每一個個體,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緣生緣滅,一直在變化中。昨日的我和今日的我已經有非常大分別,因此沒有不變的「我」。但維摩詰居士提醒菩薩,不要只停留在「無我」,以為世間一切都不重要,而忽略了教導眾生。雖然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都是不穩定,甚至是虛幻的,但佛教從來沒有忽略這個世界。

最經典的一句說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典,即是你不是佛教徒,也都聽過。這句來自《心經》的說話,為何這麼重要?因為它說出了一個世界的真相:物質世界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因緣和合組成,都是變化中的(色即是空);而另一句更重要:「空性」不離萬物變化中的性質,只有在物質世界才可以被了解(空即是色)。如果離開了這個物質世界,就不能明白甚麼是「空」。

因此,佛教一直沒有放棄這個世界,反而有更多真理被發現,被思考。所以,維摩詰居士指出,菩薩知道無我,但也不要放棄世間,要把佛法推廣出去。

維摩詰居士第四個回答:「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意思與以上一樣,都是勸告菩薩,身體最終都被分解,消失在空虛之中,但不要停留在追終極的涅槃。第五是「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佛教有一種說法,就是疾病是因業生業障而起,所以菩薩亦要為自己以前生生世世,所犯下的罪過懺悔。甚麼是「不說入於過去」呢?有解釋為「不耽溺於過去的罪悔中」過去便過去了,既然懺悔了,便努力向前。演培法師有另一個解釋,意思為罪性也是空的,所以悔罪後便該放下。

維摩詰居士最後提到,「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竟然菩薩自己患過病,親會過病的辛苦,便要感同身受,憐憫受苦眾生。內心要時刻想方法,令眾生脫離苦海。更要加緊用心傳播佛法,做眾生的大醫生,醫好所有眾生的病。

由維摩詰居士的回答,我們更清楚菩薩要的責任和使命。慈悲心,救度眾生是一刻都不能鬆懈,尤其是患了病的菩薩,更是如此。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像極了愛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11 23:3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