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機微茫,吾求索:論道教之中經教的重要性!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3-21 01:42: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機微茫,吾求索:論道教之中經教的重要性!

對於道教弟子,修煉方式似乎沒有標準。這導致了過去到現在,很多人在接觸道教的時候無從下手,以至於囫圇吞棗,什麼都接受,來者不拒,在這個前提下,很多不信教者或者其他宗教人士,以及道家信眾,在對道教的認知上產生誤解,並斥責說道教說“迷信”。

這種現狀,當今社會普遍存在,追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有些教職人員(即道士們)把“經教”這個道教核心瑰寶交給了學術界的學者們,自己卻絲毫不在意,去一心專研術數或者一些法術。


早在宋時朱熹曾點評過這個現象:“道教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效釋氏經義之屬。譬如巨家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所盜去,卻去收拾人家的破甕破釜。”

對於這句話,筆者想提醒大家,此處的“老莊書”,不僅僅是指《道德經》與《南華經》,而是指道教各部經典,如果對此做一個簡化,可以“經教”二字統稱之。

所謂經教,即是道教經文中教理教義,通常是由道教諸天尊宣說,再由真人們記錄下。將經教具體化,再系統分類,就是道教的三洞四輔十二部經典。不論是古時還是今朝,經教往往容易被部分專入神通術法之中的道眾忽略,所以道教真人們曾經提出:“法由聖顯,道寄人弘”。我們弘揚道教,就是要弘揚經教。

從學術上簡單來探討弘揚經教的原因,陳耀庭先生在《清虛集》中曾經說過:“宗教以系統方法來認識宗教,任何宗教都是由宗教徒、宗教組織和宗教思想組成的社會實體。”

由這句話延伸,如果說任何一個宗教想要持續發展的話,必須先得在宗教思想上下手。經營宗教組織應當先從宗教思想工作上做起,這樣宗教組織的內(宗教思想)外(團結教眾)兩方面的能力才能獲得提升。

宗教組織的思想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發展信眾,而道教的宗教思想就蘊藏在經教裡面。換言之,道教的宗教哲學要到道家經教裡去找。


再從道教本身來簡單探討弘揚經教的原因。

在《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中便有:“贈人以財,不若贈人善言。黃金雖貴,用之則窮;善言於心,終身為寶。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子能持是說,普告眾生,令得奉行,獲福無量”。“贈人善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

《章經》進一步提出:“妙行真人問天尊曰:何者佈施功德最重?天尊曰:以吾言施人,功德最重。”這裡的“吾言”、“要言”便是對於善言的繼承和深入,認為將道教經典中的思想去教給他人,是功德最重的,也是最上乘的佈施方法。

簡單說,教人知識是最大的功德。可見道教非常重視經教,認為傳授知識比用技能説明他人一時的方式更好,道教認為所有的神仙真人都是通過以經教勸化他人,助之成以至道的。

這樣的觀念,一直存在於道教思想中,並隨之融入中華的傳統思維方式中。道教其他經典中有很多真言可與之互相印證,例如“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對這句話,我在讀書時曾受劉仲宇先生啟發,認識到仙道對於一切生命都存在著關懷,沒有任何私心。同時,欲追求仙道的人們也應該關懷一切生命,關懷他們解脫與否,而不是只執著於自己的解脫。

因此需要弘揚道教,來度化那些還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們。

相關例子見於《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經載葛玄真人有三十三位弟子,一日問及他何以修成大道。

葛玄真人回答:“子之所問,遠乎微哉。複坐,吾將告爾。夫一氣由虛無而生,二儀由一氣而分,清者為天,濁者為地,人受中氣而生,與天地參為三才。初無凡聖之異,壽夭之殊,混混噸噸,不假修為,而道自居,既而混噸既鑿,大樸既散,人事錯錯,而道遠矣。子輩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然亦得超淩三界,遊乎十方,仰瞻太上玉京金闕耳。”

葛玄真人的話語表明,欲修成大道,不僅要做善功、度人,而且要研究經文教旨,奉持齋戒,尊奉受三洞經教的法師們的教誨,修行大乘之道。故此可見欲修大道,還是需要涵泳於經教。

既然知道其重要性,弘揚經教前必須先學習經教。經教學習的過程不是隨意拿著經書苦參窮悟,而應循序漸進。不少欲入道門的人因為在讀書上犯了毛病,未及登堂入室便已放棄。

很多人認為瞭解道教只需做到讀一大堆經書,於是囫圇搜集、信手翻閱,發現很多地方看不懂,而後心安理得地為自己的放棄開脫為“知難而退”。

王重陽真人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上對此現象評價道:“學書之道,不可尋文而亂目,當宜采意以合心。舍書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則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誠,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采意合心,才能得到經書的樂趣,否則的話,就會“有傷於神氣”,反倒使自己不好。

對這個教導仍需申明,王真人並非勸人不要讀書。他的意思是,道教弟子學習經教的最初的方法應是先熟記道教基礎知識、道教史、道家人物事蹟,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學習,深入研究;如果尚未這三處未下足功夫,後續學習就會困難重重,晦澀難通。


《老君內觀經》提出一個更具體系統的學道辦法,簡單概括如下:知道→通道→學道→行道→弘道→得道→守道。

這個序列中,“知道”排在第一位,因此我們在學道過程中也應從知上下手。這和與不同地方的人共餐前應先瞭解不同地區的用餐習慣是一樣的道理,比如應預先知道哪些地方習慣使用筷子,哪些地方習慣使用刀叉,這樣在餐桌上才不會顯得沒有禮貌。

光“知道”不夠,還要“通道”,因為如果不誠心相信,知道再多道教知識也是沒用的。對於同一篇道教經文,非信徒的研究與道人的論述往往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只有信仰者才能會按照經教奉行持守,以求得道。

如果不信仰的話,雖然有弘道之功,卻絲毫對自己的修行無益。因此每篇經文結經之前都有“信受奉行”四個字,如《太上道君說解怨拔罪經》中:“是時廣信真人,與諸聖眾,聞法將畢,各各稽首皈依,信受奉行。”

《太上大道玉清經》中說過一段話:“道不度人,人求自度,因求自度,故立法門。”所以人求自度,才是尋經教之所在;這也是玄門先輩請經于玄都紫薇上宮,使之流傳下世的原因。故此也希望每一位道眾,能夠把經教更好地繼承和弘揚。

修行之路就是經教,不讀這萬卷,如何行踐這萬卷。在此,僅是對知和信的兩個方向進行了簡單的探究,至於其他的具體途徑,仍需要每個修行者的具體行踐才能得出屬於自己真知。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5 10:1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