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南-四聯境 媽祖樓 天后宮】
媽祖樓天后宮座落之處為今成功路與海安路西南側,此地原為清代臺灣軍工道廠的出口河道,名為「哨船港」,廟址原是一供水手休息之工寮,相傳先民自大陸移居斯地時,由湄洲攜媽祖香火來到本地,將香火安放在工寮閣樓上,未幾其人離去而把香火遺下,其後里民及往來五條港船隻常於夜間看見香火發出毫光,引導船隻平安航行,眾人驚異非常,皆云媽祖靈威顯像之故。遂於乾隆初期鳩眾集資建廟,以媽祖香火安奉閣樓上,故而命名為「媽祖樓」。
媽祖樓一帶在清雍正年間逐漸淤積成陸,港汊分佈,成為先民進入府城的登陸地點之一,並利用天然的港汊發展工商業,在乾隆初年發展成媽祖樓街。乾隆十七年(1752)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所採錄的街市,已有媽祖樓街,足見本街歷史悠久;也可推論媽祖樓應在更早即建廟。
據相關碑文資料的記載,媽祖樓街在清代已是製造業者的集中地,有多家專門榨油的油車廠。附近的有兩家造船廠;一為官方的臺澎軍工廠,簡稱臺灣廠、臺廠,或稱軍工道廠、軍工大廠、軍工廠、大廠、北廠,負責修造臺澎戰船;一為民間經營的北小廠,係陳姓族人經營,舊址在今民族路三段旁,時人稱為「廠仔內」。
四聯境媽祖樓天后宮
台南市中西區忠孝街118號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