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提倡積“陰德”,那做好事應該講出來嗎?
信奉道教,第一件事教會給人們的便是“勸善”,即是以《太上感應篇》中提到的“語善、視善、行善”之三善作為為人處事的根本,在生活中發善心、為善行,去做一個善良的人。
道教講的一切修行的法門,都不離“與人為善”這四個字。因為在道教的教義體系中,“善”不僅僅是讓我們能夠修出一個好的心態和好的人際關係,它同時還關聯著自己日後以及子孫所能獲得的福報的多寡。這一點,世人常常以“因果”來稱呼,即所謂的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的善惡報應的思想。基於華夏農業文明的獨特性,道教又將這一思想進行了血緣關係上的延伸,從而誕生出了“承負”的觀念,並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為形象說明,指出我們今時今日所作的一切善因,皆是在為日後子孫栽種乘涼的大樹;我們今時今日所享受的一切福澤,皆受益於父輩祖輩們通過辛勞而積攢的福德。反之,如果祖上為惡,那麼我們也要受到惡果的牽連;如果我們今生不行好事,必然也會為兒孫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在承負的觀念中,人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每個人的起心動念都與血緣關係中的親屬、與社會關係中的親朋都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在充分借用了社會公德的約束力以及人生來便具有的慈愛本真的自然屬性的前提下,勸人為善便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大力提倡的主要內容之一。道教作為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的宗教,則通過信仰和教化的方式,告誡人們為善可以得福果福報、為善是登真的基本前提、為善是度世的必要法門、為善是個人修真的必然之路。
在此前提下,諸天聖真恐世人愚昧,便傳下諸多勸善經典以行教化;又曉眾生知其理易而行其道難,便作可以明白記載今日善言惡行的“功過格”,教給人們夜深人靜的時候及時反思今日所作所為,究竟是善還是惡,當須在“功過格”上逐項勾選出來,從而可以明白究竟是為自己積累了福報還是惡果。這不僅是一件需要信眾和修行人自己秉持明白心的事,如果有人使心用心,想要多記功而少寫過,那麼便有司過的神明暗暗記下此事,待到天庭或地府考校的時候,不但要將此人原本的功過完全複盤,還要將其不能如實記錄這件事也計算進去,一併做出最終的賞罰。
在此等考校嚴明的善惡功過律中,人們若能聽從天尊教誨一心向善,久久必獲福報。
以上,實則引出了道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修行內容,即“陰騭”,亦或者稱“陰德”,是說在外人看不到的時候你自己是否還能為善心、做善事。(注:此處“陰騭”二字,不可寫作“陰鷙”。陰騭,意為“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的功德事”;陰鷙,則有“狠毒、陰險”之意。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道教以陰陽之說為立法說教的根本。祖師深明世人皆愛好顏面的本性,所以教化也以此為重。那些會在明處作惡禍亂他人的人,不但社會的道德秩序不能容忍,更有人間的律法會對此事嚴加處罰。若有人會打著“善”的名號沽名釣譽,明處是“大善人”,私處卻是在謀求自己的私心小利。如此之人,亦不能稱作是“善”。
真正考驗一個人是否有信仰、有修行的,則是其在獨處的時候——即是指在無人知曉的暗處、陰處時——是否還能夠不起噁心、不生惡念、不做惡事。如果可以,那麼此時他所有的善言善行便被稱為“陰騭”,經文中寫“廣行陰騭,上格蒼穹”,是說若是能在獨處的時候、在他人不曉得的地方依然能夠默默地做好事,並且不刻意地去求此事被他人知曉,那麼一定能夠感應上蒼而降下福報。
也許有人會借此發問,講“陰騭”與“陰德”,是不是就是在強調私下裡暗暗做好事,不需要讓他人知曉呢?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則先要明確道教所講的“陰騭”之“陰”的兩個層面的解讀:
一是在他人不知曉的時候、見不到的地方,依然能夠從內心而生髮出與人為善的思想,出於慈悲念,廣發度世情。不求自己做的善事被人誇讚,只為自己的一個善念能夠多救度一個生靈。此善,是為真善。
二則,陰騭之“陰”,在前一個不為他人所知的前提下,實則更加強調不違背自己的本心。為此若加一層宗教意義上的指向,即是在強調不欺瞞暗中監察的神明,從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心不二的修行大旨。
能夠做到以上兩點,實則也就做到了一切言語皆善言、一切行為皆善行的修為。此時,不論是做在明處還是做在暗處的言行,都是善人善己的因,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做好事是不是應該讓人知道這樣的問題。因為,如何做,是我們自己的修行;他人如何看,則是他人的修行。修行在己身,因果在天理。是陰還是明,不過是教化的不同,修行上卻並不應該存在差異。況且,修好了自己,自然也就不昧、也不懼人間的因果與承負。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