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9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與其糾結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標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6-18 00:58:2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與其糾結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標


之前讀到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秦春華院長寫的〈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這篇文章後來被換成〈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後,就走向人生巔峰了嗎〉等標題,在網路上引起不小的轉發和熱議。

秦院長寫的是對以名校學生(文中稱「牛孩」)為代表的大學生的幾個擔憂:他們的死板和拘謹太像了(從面試現場表現看出),成長模式和優秀的方面太像了,就連進大學以後的問題點也太像了——入讀北大哈佛等好大學似乎成了追夢的終點,然後便找不到奮鬥的人生方向了。

我算是秦院長說的那類「牛孩」:一路讀著重點小學和中學長大,然後到這個世界最好的大學拿到大學學位,再攻讀碩士學位。在感謝秦院長撰文關心學生之餘,我想以一個「牛孩」的身分,聊聊自己的切身感受,一些看法可能同秦院長的觀點相左,卻可能是百萬名大學生中的很多人想說的。

我絕無意寫一篇旁徵博引的反駁文,僅是分享個人拙見,不妥之處請海涵。歡迎老師和同學們一同討論。

沒找到「人生方向」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秦院長在文中最大的擔憂,是年輕人的「共同迷茫」——哪怕是很多拚進了北大、哈佛的「牛孩」,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人生方向」。

最令我吃驚的是,當我問他們(被面試學生——筆者注),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

小時候,每當大人問孩子,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呢? 孩子們總是興高采烈的回答:科學家、太空人、飛行員、警察叔叔(阿姨)……然而,當孩子們上學之後,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彷彿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但有一天當他們(北大、哈佛學生)真的置身於無數次在夢中出現的校園時,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接下來又該做什麼呢?

如果長大後仍能像童年時那般無憂無慮、天馬行空的幻想,該有多好。可是,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學習和生活磨練,我們早已變得更縝密、更謹慎,有了更多思慮,不再能一拍腦袋說出「我要當醫生」「我要蓋樓房」了。所以,將「幼年時能脫口而出遠大理想」與「長大後的方向暫缺狀態」做直接對比,我認為略欠周密。

秦院長文中所述的「人生方向」,是指能讓人充滿熱情的一項事業、能為之奮鬥終生的遠大理想,橫跨人生未來幾十年,是一個大而廣的概念。暫時沒找到這樣的「人生方向」,對牛孩們、大學生們、年輕人們而言,是一件該深感恐慌的事嗎? 作為一個仍在摸索但未曾停止過努力的九○後,我不這麼認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人生方向,就像是那個千里之外的廣闊江海,必然是需要花費時間、經過一步步思考和實踐才能悟出、確立的。哪怕是頓悟,也得有前期摸索做鋪墊。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說明「人生方向是什麼」,我認為可以這麼寫:
人生大方向= 小目標1+小目標2+……+ 小目標n。

即:宏觀的人生方向,是由微觀的「小目標」累積而成的。n的數值因人而異,有的同學找到人生方向花費時間較少,有的人會慢點——這都很正常,無需因為自己還在摸索而別人已經有了長遠方向,就感到焦急。

試問秦院長和中國的大學教授們:你們二十多歲時,已經精準無誤的找到未來方向了嗎?

很多改變世界的人,年輕時都經歷過相當長的一段探索期。有的人可能比現在的大學生更摸不清未來方向。締造了「蘋果」帝國的賈伯斯開始科技領域創業前,曾在二十多歲時隻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歐巴馬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回芝加哥貧民區做了三年義工,然後進入哈佛法學院讀博士。彼時的他,很可能並沒把「人生方向」定為有朝一日當選美國總統。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年輕時曾教英語,後來開翻譯公司。當年的馬總肯定也沒想過,未來的人生都將和一個叫「阿里巴巴」的公司密不可分。秦院長自己也在文中提到了美國的摩西奶奶,七十七歲時才正式發現對繪畫的熱愛,開始創作。

所以我想,不能把「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渲染成一個會讓年輕人焦慮的嚴重問題。二十多歲的年齡,尚有太多上升和可塑空間,沒有定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當然,我這麼說不是在鼓勵大家可以仗著年輕資本而不怕迷茫、「慢慢著來」。比早早找到關乎未來幾十年「大方向」更重要的,是現在行動起來,確立好這個月、這半年、這一年、這兩年……的一個個小目標,並堅決執行,讓每個被完成的小目標都成為人生大方向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我們真的對下一步的目標和方向一無所有嗎?

如果把「是否確立了現階段和近期目標,並付諸實踐」作為判定一個年輕人是否「迷茫」的標準,大學生們(不管是「牛孩」還是「非牛孩」)仍像秦院長描述的那般情況堪憂嗎?

我觀察到的實際情況並沒那麼「慘」。先說身邊的哈佛「牛孩」們。前幾天,我同哈佛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特別助理、哈佛研究生院國際戰略發展主任H. P. Tian 博士聊天。當問到中國留學生在哈佛的表現和未來規畫時,她給予了很正面的評價(以下為原話大意):

據我了解,不同院系的中國學生都才華橫溢,能力出眾。他們頭腦清楚,很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我認識的哈佛中國學生們確實如此。他們充滿正能量,把學習生活安排得充實而有條理。

雖不是每個人都確定了「人生大方向」,但都有清晰的小目標小規畫正在執行著。

朋友何江(哈佛歷史上第一位畢業典禮中國籍學生演講人)便是生活得「很明白」的一位年輕人。他從湖南農村考進中科大生物系,再憑優異成績進入哈佛生物系讀博士,如今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生物學博士後研究。雖然何江還沒確定未來是扎根實驗室做學術,還是走出校園去探索技術+創業道路(即「人生方向」待定),可你一定能看出,何江如今的優秀是一步一腳印拚出來的:抓準「生物」這個自己喜愛又擅長的領域,完成一個接一個成長途中的「小目標」。不好高騖遠,只求腳踏實地——對年輕人而言,這難道還不夠嗎?

再說更廣範圍的大學生們。前段時間,我發微博邀請大家分享「二○一六年最後一百天的三個目標」,兩天內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的幾千個「小目標」:有要經由一場重要考試的,有要看完× 本書的,也有要堅持每天跑步的。我們不能輕看了這些小目標。縱使它們再微不足道,也是尋找人生方向的基石。

秦院長、教授們,我們雖不能一步登天,但那麼多年輕人都在為當下能做好的事不懈努力著呢。「獨處」和「試錯」,就是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辦法嗎?文章末尾,秦院長分享了兩個幫年輕人找到人生方向的辦法:獨處和試錯。

每天抽一點時間獨處,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點兒空間,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聽聽內心深處的渴望。有時候,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無論這些想法看上去多麼幼稚,多麼可笑,甚至駭人聽聞也沒關係,反正這是寫給自己看的,與他人無關。

一個好辦法是試錯。不停的嘗試所有事情,……不要害怕失敗,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

謝謝秦院長的建議,但請允許我分享一點不同想法。

「獨處」那段話讀了幾遍,越讀越覺得像雞湯書裡「知心大叔/知心姐姐」常說的話。誠然,我們都需要「一個人靜一靜」的獨處空間。但我認為,「獨處」並不是幫年輕人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方法。試想,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拿出一張紙天馬行空的塗鴉狂寫,真能靈感迸發、找到奮鬥方向嗎?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牛頓那樣,被蘋果砸了頭就發現了引力;或者像阿基米德那樣,泡個澡就找到了浮力。年輕人之所以迷茫,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腦子裡沒有想法。在這種想法缺失的狀態下獨處,幾乎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收穫,反而可能越寫心越亂,適得其反。

關於「試錯」:誠然,人都是在嘗試─跌倒─爬起─再嘗試的循環中成長成熟起來的。確立短期目標和探索長期方向的過程,一定少不了試錯,這點我非常贊同秦院長。

但我不得不說,當讀到「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被冷不防震了一下。想法固然美好,現實卻很憂傷。如果年輕人的生活能像秦院長描述的那般簡單灑脫,就完美了。

但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真的輸不起。十年寒窗,我們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和家人明瞭。這麼多年的拚搏都是前期投入的成本,如果因為一次大膽試錯就放棄大學學業,所有時間和金錢成本就可能瞬間變為沉沒成本,無法收回了。

社會給我們年輕人的機會很多,但給我們的挑戰和壓力也「山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比爾.蓋茲那樣輟學後成功創業。對於非官非富的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先好好在學校裡讀書長技能是最穩妥的方式——我不是在說年輕人不能試錯冒險,只是這「險」,最好在可控範圍內「冒」,實在不可太激進。


那麼,幫自己尋找奮鬥目標和人生方向的方法有哪些?

下面的建議很多人也許不陌生,但確實都是我自己用過、覺得好的辦法,分享給所有年輕人——不管你是否正在迷茫。

1.讀書,讀書,再讀書

與其去想,不如去讀。智慧不是憑空蹦出來的,而是經由閱讀攢出來的。在移動社交工具肆意侵占日常生活的今天,我們真的太容易分心了,很多人不知不覺就能在朋友圈和直播APP上花掉一小時。放下手機,重拾書本,靜心讀幾頁書、幾篇文章,你獲得的將不僅是知識,還有能幫你找到目標和方向的靈感。

在大學裡讀完有關華爾街和高盛的幾本書後,我對投資銀行業有了更深的了解,也進而確定了畢業後第一個奮鬥步驟:去投資銀行苦幹兩年,夯實基本功。不管未來落腳於哪個行業,投資銀行給我的各種基本技能都會讓我受益終生。

我還喜歡讀自傳。這類書的一大魅力,是作者生活到第五十頁的時候,還不知道第三百頁會發生什麼樣的精彩故事。循著他們的奮鬥足跡讀下去,我們可以借鑑他們的經驗,規避教訓,學習成功方法,再思考和設計自己的人生路線。

2.拜師求教

與其去想,不如去問。我們可以找的老師至少有兩種:教授和學長。

大學生最該避免的事情之一,就是只在課堂上和教授發生交集,下課鈴一響就「各奔東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教授們是過來人,比我們有見識見地;很多教授也願意與學生打成一片,傾聽我們的苦惱和迷茫,幫我們出謀畫策,還可能給我們介紹各種資源和機會。

讀大學時,我有幸和幾位教授成了好友,經常在下課後同他們hang out :周末到教授家一起下廚,跟他們體驗各種好玩事兒(學日本劍道,在農場上種菜)。和教授們的聊天過程也是學習過程,我聽他們講自己年輕時的打拚故事,也讓他們為我畢業後的規畫出主意。一位賞識我的經濟學教授,更寫信力薦我去摩根士丹利紐約總部實習。每次跟出色的長者交流,我都感到充實和喜悅,心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往往能被驅散無蹤。

和優秀的學長學姐交流更應該是必修課。他們剛走過我們正在走的路,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熱騰騰經驗,包括我們正經歷著的挫折和疑惑。他們可能是比父母更能體會我們感受的人。缺乏方向感和上進心的時候,不妨和學長打場球(和學姐逛個街)、吃頓飯,抒發自己的苦悶和彷徨,讓他們開導一下。雖不一定能立刻豁然開朗,但也會幫你減壓重拾一些動力。

3.不要宅在宿舍和家裡,走出去看看世界

與其去想,不如去闖。感到無力和迷茫的時候,切忌把自己關在宿舍和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任憑自己在狹小空間裡獨自療傷或苦想,那樣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越發消沉和自卑。

有意識的讓自己走出每天兩點/三點一線的生活圈,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呼吸不一樣的空氣,到別人的生活裡走一走。在旅行途中,太多人收穫了靈感,甚至找到了奮鬥目標。

比如說賈伯斯——他到了印度後,發現這個國家並不是一些人所宣揚的宗教淨土,而是處處皆貧窮和饑餓。印度之行讓賈伯斯意識到,比起宗教,也許科技與創業才能更好的改變世界,繼而在之後創辦了蘋果公司。

4.提高執行力

與其去想,不如去做。定好的目標就是要去完成。如果不立馬捲起袖子付諸行動,還不如壓根沒有目標。提高執行力和效率的好辦法之一是給自己列To–do list(任務清單)。

我從讀中學開始列To–do list,從最初在小筆記本上手寫任務,逐一打鉤,到大學以後在電腦和手機上填寫自造的To–do list,我的記錄幾乎從未間斷過。如果按每天十項To–do 來算,十年下來也完成超過三萬六千五百個任務了。做完這幾萬個任務,就是實現了幾十個乃至幾百個小目標,也同時使我的「人生方向」更加清晰。

養成用To–do list 的習慣後,你就會逐漸患上「任務完成強迫症」。如果哪天沒做完某個任務(沒法在任務清單上打鉤),就可能感到渾身不舒服︱︱這是一種好的「不舒服」,因為它能督促你提高效率。

想跟中國大學教授們說——在耶魯和哈佛,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出色的教授。他們不但傳道授業解惑,更給了我師生友情甚至親情。我把大學母校當成the home away from home(故鄉之外的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授們給的關懷,讓我能在飄洋過海求學的幾年裡一直感到溫暖。

我只想以一個普通學長身分,替所有離家求學的學弟學妹向中國大學教授們提一個請求,希望不算苛刻:

多給學生們一些尊重、耐心和鼓勵,不論是在招生面試時還是學生入校後。下一次,能否將心比心,多理解一下他們在面試時「正襟危坐,面帶微笑而不露齒」的拘謹,不再在面試時隨意打斷他們? 當他們遇到困惑想找你們探討和傾訴時,能否多為他們敞開辦公室和家的門,為他們出出主意,而不只是隔靴搔癢的送一段雞湯話? 你們的一次悉心幫助,會讓學生們感恩一生。

以一句話作為文章結尾,送給所有正在為未來努力著的大學生、年輕人:

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來的,是一步步拚出來的;別焦慮,把這「一步步」走實,你就會走得很好。

《不如去闖:年輕不是迷茫的藉口》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9 22:3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