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養生
7月6日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夏季時節的開始。“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小暑節氣開始。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到來,標誌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有“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的說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群芳譜》載“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此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農諺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後,暴雨形成的洪水稱為“伏汛”。俗話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響,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 “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很多人因為天氣轉變的因素都沒有食欲,而這對於身體健康來說無疑是很有害處的,要知道,身體是最基礎的,而飲食是幫助我們打基礎的事情,飲食不好,疾病就會上門,因此,在小暑即便我們食欲再差,再不想吃飯,也要多吃一些。小暑飲食最好做到粗中有細、口味適中,多吃一些能夠降低血粘度、膽固醇的食物,能夠有效減少疾病。此外,食欲差每次都吃不飽,也可以通過多餐制來解決,除了早中晚三餐之外,可以加上一頓下午茶,這樣便可以避免因為吃得太少而危害身體。
小暑時節要多喝水,因為天氣的原因,人體水分大量流失,此時如果沒有補水,就會導致身體缺乏水分的滋潤,滋生出大量的細菌,甚至有可能導致體內臟器衰竭,因此多喝水是很好的事情。
此外,小暑雖然不甚炎熱,但卻是中暑的高發時期,而喝水尤其是喝溫鹽水能夠幫助人們滋潤身體,避免因為缺乏水分而導致中暑的情況出現,並且多喝水,還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等危險的病症。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在小暑千萬不要大量飲用冰水,因為在小暑外界氣溫較高,如果大量飲用冰水,很容易導致體溫過低從而引起疾病,並且,大量飲用冰水還很容易誘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這些危險的疾病,所以小暑一定不要大量喝冰水。
圖文源自互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