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好困擾 4種藥膏要會用
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是絲聚蛋白的突變,因此角質層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度在出生時就下降。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除了飽受乾燥搔癢之苦外,還會出現紅疹、脫屑、毛囊角化、結痂或苔癬化等症狀,鄭煒達診所主治醫師鄭堪弘表示,異膚的治療原則就是要學會保濕劑、類固醇藥膏、抗生素藥膏、免疫調節劑藥膏的使用時機與方法。
鄭堪弘在臉書專頁「過敏氣喘免疫專科 鄭堪弘醫師」發文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性、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常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或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相關聯的疾病。病灶會隨著年齡不同而侵犯不同部位,嬰兒時期容易出現在頭臉部,之後到了兒童期好發四肢屈側部位如膝窩、肘窩,許多人在長大之後異膚也隨之改善,但仍有人持續發作,甚至繼續惡化。
保水基本功 使用適當的保濕劑
鄭堪弘指出,異膚患者的皮膚保水功能要比一般人來得差,皮膚也比較乾燥,近幾年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是絲聚蛋白的突變,因此角質層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度在出生時就下降,進而導致嬰兒皮膚乾燥與皮膚炎,之後再由於免疫失調與過敏原致敏化,導致長期反覆發生惡化。因此保濕做得好,可以有效地減少皮膚發炎、減少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量。
鄭堪弘建議,如果可以的話保濕劑1天至少要擦2次,其中1次最好選擇洗完澡後皮膚中含水量還很高的時候趕快塗抹。
皮膚紅腫發炎 局部抹類固醇藥膏
鄭堪弘說,外用類固醇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力,雖然類固醇藥膏有許多副作用,然而只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正確短暫使用合適的類固醇藥膏,就可以遠離副作用,切勿自行用藥,亦勿自行增減頻率及塗藥範圍。
控制感染、減少發炎 抗生素藥膏
鄭堪弘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很容易受到感染,特別是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適度的使用一些抗菌物質治療,可以有效減低皮膚表面的葡萄球菌落數,使得異位性皮膚炎獲得較佳的控制。
間歇性的長期治療 免疫調節劑藥膏
鄭堪弘指出,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會有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長毛、皮膚感染等副作用,而新一代的「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劑藥膏」可以有效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又不會造成類固醇一樣的副作用,能短期或間歇性長期使用,又或是採主動預防式使用。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