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00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83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利生服務
佛陀成道後,行走五印度,從恆河南方的摩揭陀國走到恆河北方的憍薩羅國舍衛城,從波羅奈又走到毗舍離,走遍了恆河沿岸,走盡了山嶺危巖,從未停止度化利生的工作。
他在四十九年弘化的生涯裡,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再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至於佛陀對個人特別的教化則是無量數次,也感化無量數人。
度化的弟子,除了先前提及的外道領袖、出家的王子,還有許多大富長者,一國之君的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佛陀的教法,如無邊的大海,容納眾流;如日月之光,普照大地。他對商人,說經營之道;對農夫,說耕種之道;對政治家,說治國之道;對於弟子的教化方式,常是應病予藥,都給予平等關懷。當然,佛陀不只在精舍修持,也和弟子們在各地與民眾接觸,說法教化,甚至協助排難解紛。
好比佛陀曾為鄉人調解爭水的糾紛。《雜阿含經‧執杖經》記載,釋迦族、拘利族,兩方人馬手執木杖對峙,佛陀適巧經過,勸說雙方要和平相處,平均用水,共度旱期難關。
佛教在當時的印度,迅速發展起來。因此,在政治上,有許多國王親自向佛陀問道,或者派遣大臣向佛陀請法。今日印度靈鷲山邊,還留有頻婆娑羅王停車的紀念遺址。
當時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為了尋找修行之道,曾經路過摩揭陀國,與他年齡相仿的頻婆娑羅王為他莊重的儀表及向道之心感動,原本想分半個國家給他治理,卻被一心修道的悉達多拒絕。不過,悉達多應允有一天證悟了,必定回來救度他。
成道後的佛陀,遵守諾言,帶領一千多人的出家弟子來到摩揭陀國,為頻婆娑羅王說法。頻婆娑羅王獲得未曾有的法喜,因而建設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僧度眾,佛陀在精舍期間,國王也勤於前往問道。
後來,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受到提婆達多的挑唆,為了繼承王位,把父王餓死在獄中。殺害父親後的阿闍世王,並未因得到王位而歡喜,反而想起過去父親對他的慈愛,心中不時悔恨悲愁,身體也生病了。名醫耆婆對阿闍世王說:「醫生能治身病,但不能治心病,王的病苦,是從心生起,佛陀是無上醫王,只要肯拜見佛陀,一定可以把心病醫好。」阿闍世王幾經猶豫,終於前往拜見佛陀。
佛陀對他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現在你抱持懺悔之心,知過必改就是好人。你以後要以正法治國,多多愛護百姓,不要行非法的事。要以德化民,不要用暴戾治國。多行仁政,善名美德可以遠播四方,還是能受到眾人的尊敬。」
阿闍世王聽了佛陀的開示,感恩懺悔跪在佛陀座前,有如新生命的開始,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大般涅槃經》卷一九、二○)
七不退法權 巧化解戰爭
在《中阿含經‧雨勢經》裡也提到,有一天,阿闍世王想要發兵討伐跋耆國,派遣雨勢大臣前往拜訪佛陀,稟告他的想法。佛陀早已知道雨勢大臣的來意,特意詢問阿難:「跋耆國百姓有經常集會,討論正事嗎?君臣有和睦,上下相敬嗎?」阿難給予肯定回答之後,佛陀說:「有上述『七不退法』是別的國家所不能侵犯征服的。」雨勢大臣聽了佛陀對阿難的談話,明白了佛陀的教導,便向佛陀告辭。佛陀以方便權巧的智慧,化除了一場血腥的戰爭。
另外一位與佛陀有深厚因緣的國王,就是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他的身軀肥胖,經常氣喘如牛,為此深覺苦惱。佛陀慈悲的為他說了一首偈語:「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意思是說,我們應當時時自我提醒,飲食要知道節制,不能過度貪圖美味而造成身體的負擔,才能保持輕安,健康長壽。(《雜阿含經》卷四二)
後來,波斯匿王高齡的母親去世,他非常哀傷憂戚。佛陀對他說:「人生在世,從古至今,有四件事最可怖:一、有生就會有老死;二、生病就會枯瘦難看;三、死後神識就會離開身體;四、死後將與親人永遠訣別。任何人都逃不出這種生滅無常的定律,再親密的人,也無法永遠久住在一起。每個人都不能倖免於死,徒然為死去的人悲傷,不如為亡者作福積德,這樣對亡者才有實質的助益。」聽了佛陀的開示,波斯匿王心開意解,掃去多日的陰霾。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的這段說法,揭示了老病死生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事,無人可以倖免,凡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滅,這是生命輪轉的因緣軌則。不過,依佛教的觀點,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生滅變異,能夠從生滅法中求證不滅的慧命,才是人生在世的意義。
慈悲的佛陀,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不管任何無理的人,只要有因緣,他必定慈悲為其開示,引導他過著佛化的生活,讓人生有目標、希望。好比佛陀以「吉祥草」的譬喻,善巧教化,讓婦人走出喪子的悲痛。(《眾經撰雜譬喻》卷下)
佛陀平時除了應邀對信徒開示各種疑難,偶爾信徒家庭有問題,他也隨緣前往排解糾紛,著名的例子就是為須達長者的媳婦玉耶開示:「女人光是容貌端正,身材姣好,不名為美人,更不值得驕傲;唯有心行端正,具備賢淑的女德,受人尊敬,方可名為美人。」也以「五善」開導他該如何奉事公婆。受了教化的玉耶,請求佛陀為他授戒,發願生生世世作佛化家庭的優婆夷,須達長者全家也為他祝賀。這是佛陀化解家庭糾紛的範例。(《佛說玉耶女經》)
一個家庭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彼此尊重、包容,相互了解、體諒,才能建立和順的家庭。可以說,佛陀教育弟子、開示信徒,大都是用譬喻、鼓勵的方式,讓他們明白正道,而不是用打罵、責備的方法,如此,不僅維護了他們的尊嚴,也能達到防非止惡的效果。
佛陀所教化的諸多有緣人當中,女性、兒童也占有不可輕忽的地位。例如:末利夫人虔信三寶,嚴守淨戒,與丈夫波斯匿王皈依佛陀,在國內施行佛法教化人民。女兒勝鬘夫人皈依佛陀之後,發下十大願心,他影響夫婿阿踰闍國的友稱王也皈信佛教,二人共同以佛法教化人民,說大乘佛法,作獅子吼。他尤其重視兒童教育,凡是七歲以上兒童,定期召集進宮,授予教育。(《勝鬘經‧勝鬘章第十五》)
又如毗舍佉夫人護持佛法,發心供養佛陀及諸比丘、比丘尼修行所需之物品,並捐獻珍珠衣啟建鹿母講堂。佛教僧團能夠蓬勃發展,他們護法功不可沒。
此外,《法華經》中八歲龍女成佛,《大寶積經》中的妙慧,以八歲之齡成為智慧第一文殊師利菩薩的老師,向佛陀提出震驚全座||如何斷惑開悟的問題,啟發小根小器的二乘人,對大乘的信心。
終年在人間教化的佛陀,也非常重視兒童。有一天佛陀出外弘化,見到許多兒童在水邊玩魚,他溫和的以動物和人一樣會恐懼、會怕痛,勸導小孩子要慈悲護生,珍惜生命。
智慧之光 照破闇昧心靈
世間無常,人身難得,時光難再,佛陀也會藉由一些利生的故事,來勉勵懈怠的大眾要精進努力,具備正知正見。例如:
《佛說譬喻經》提到,一個旅行者走在曠野中,忽然見到一頭大象迎面追趕而來。心中大驚,急忙逃跑。臨危之際,旅人發現有一口枯井可以避難,立刻攀住井邊的枯藤而下。正當要落地時,井底竟然出現四條大蛇。驚駭之餘,他緊緊握住枯藤,不敢垂下。這時,又見黑白二鼠啃咬枯藤。就在生死交關、千鈞一髮的時候,井口忽然飛來了五隻蜜蜂,滴下五滴蜜汁,正好就滴入旅人的口中。旅人嘗到蜂蜜的甜美滋味,一時間竟忘卻了自己身處險境。
大象是指「無常」,對我們緊追不捨。枯井就是「生死」之淵。四條大蛇是組合我們人體的地、水、火、風「四大」,緊靠著生命線的枯藤。井邊的「晝夜」黑白二鼠,是指時光不停地啃咬著生命的枯藤。蜜蜂滴下的五滴蜜,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這個旅人嘗到些許的甜蜜,竟忘了切身的危險。這個故事精闢深刻,實在發人深省。
另外,佛陀以「友有四品」:如花、如秤、如山、如地,說明交友之道(《佛說孛經抄》);以「盲人摸象」的譬喻開示,眾生的愚痴,就好像瞎子摸象,偏執一方,墮於邊見,不能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因此,世間上最可怕的不是貧窮、飢渴、恐怖,是愚痴。愚痴就是不明理,不明理的人,顛倒、邪見、惡行,不但影響自己、影響一時,而且影響他人、影響後世。
有一位結鬘童子,長期被「世界是常或無常」、「生命死後有無」等十四個問題困擾,於是去請示佛陀。佛陀講了一個譬喻:有人身中毒箭,他不急著找醫生拔箭療傷,反而忙著弄清楚射他的這支箭的材質是什麼?箭頭的形狀像什麼?製箭工匠的名字、高矮胖瘦如何?……(《箭喻經》)
愚痴的人才會關心這種無意義又費時費力的問題。人間的佛陀關注的是與生命、人生相關的切身問題。其他如「背門看戲」、「殺子成擔」、「渴見水喻」、「三重樓喻」、「愚人吃鹽」、「牛腹集乳」、「鞭打自己」等譬喻,也都在說明愚痴的荒謬與可悲。
愚痴比犯錯更加可怕,犯錯就像走路摔倒了可以再站起來,愚痴如同暗夜行走,沒有光明。因此,人需要智慧之光來照破闇昧的心靈,所謂「千年闇室,一燈即明;累劫愚痴,一智頓悟」。
經證記載 孝親衛國典範
此外,佛陀會生氣嗎?佛陀會罵人嗎?佛陀會發脾氣嗎?我們在佛經裡發現,佛陀有時候慈悲給予眾生教化,有時也會發脾氣,甚至也會罵人;但是他罵人、發脾氣並不是像一般人罵得那麼醜陋粗俗。
佛陀會說:「你不知慚愧。」「你不知苦惱。」「你不懂得敬重。」「你心中沒有善良。」「你沒有慈悲。」「你愚痴人。」「你非人。」「非人」的意思就是「你不像人」、「你不是人」。佛陀說這句話是很嚴重的,不過,佛經也註解什麼叫「非人」,所謂「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一個人只想自己,不想跟人在一起,跟人都不合群,那就不像人了。
佛教的孝親之道,超越一般世俗的小親、小孝。一般人總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以此批評出家披剃捨俗,割愛辭親,是大不孝。其實不然,根據經典記載,佛陀出家後返回宮中為親屬說法,讓他們生起正信。(《佛本行集經‧陀夷因緣品》)
《增一阿含經‧大愛道般涅槃品》中記載,佛陀也為父擔棺,為亡母說法。甚至佛陀姨母大愛道比丘尼涅槃後,佛陀也帶領難陀、羅睺羅、阿難親自舉火供養。這些可說是佛陀孝親的典範。
《增一阿含經》中也強調,佛陀雖捨棄王位出家,但愛護子民之心並沒有因此消減。有一次,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帶領大軍欲攻打迦毗羅衛國。佛陀知道了,於烈日下,坐在路中,以「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的真摯誠心,感動琉璃王而撤回軍隊,化解了一場干戈。可見,人間的佛陀,並未因出家而棄父母、家族不顧,他對祖國也一樣有忠誠保衛之心。
人間佛陀 教法傳揚國際
根據《佛說興起行經》載,佛陀歷經被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食馬麥、受苦行、患頭痛、患背痛、患骨節疼痛等十次災難。波斯匿王曾經針對此問題請問佛陀:「您的品德威嚴是天上人間所沒有的,為什麼還會遭受那許多災害呢?」
佛陀慈悲的回答:「大王,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為度眾生,才應現這些災害,傷足患背、乞乳服藥,乃至涅槃,以其舍利分塔供養,這些都是方便善巧,欲令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令他們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罪,修諸善行,獲證永恆法身,無限壽命,清淨國土……」波斯匿王聞後,疑雲立刻解除,歡喜踴躍,更加體會到佛陀甚深的大悲心。
上述說來,都是展現佛陀的人間生活;不過後來由於人們出於信仰的虔誠,把當初人間的佛陀「神化」,以顯示他的特殊之處。例如,在藍毗尼園右脇而生,腳底有千輻輪相,走路離地三寸等等。在教理上、意義上,佛陀是解脫的,是和宇宙虛空結合的,但是用一些特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偉大。
人間的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化。因此,現在我們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用十方,傳揚國際。從佛陀出家求法、成立教團,以及日常生活、教化弟子、利生服務等各方面來認識佛陀,了解他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信仰,這也是我在介紹佛陀的影片中,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畢竟佛陀的人間佛教,是真實無欺無妄的教法。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