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0
- 最後登錄
- 2025-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2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93
- 相冊
- 8
- 日誌
- 28
狀態︰
在線上
|
2024-12-06 青年日報
伊朗核危機始終是影響中東,乃至於歐亞區域安全的重大問題,美智庫傳統基金會撰文分析,
評估伊朗具備在數週內製造核武原料、幾個月內完成核試能力,呼籲美政府採取多方面行動,
尤其以集體嚇阻與外交行動為核心應對伊朗行動。(編按)
伊朗正在快速籌備生產核武能力,速度比預期快得多。
今年4月底,一名伊朗高階議員聲稱,從指令下達到首次核試可能只需「1週」;在此之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陸續透過聲明與報告證明相關說法,
尤其IAEA檢查員甚至已在伊朗核設施,發現純度達83.7%濃縮鈾顆粒,代表伊朗已極度接近取得生產核武所需的90%純度濃縮鈾。
此外,美國國家情報總監(ODNI)辦公室今年7月發布報告,
罕見刪去關鍵語句:「伊朗目前尚未進行,製造可測試核爆裝置,所需的關鍵核武原料與設備研發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這句話才在今年2月的美國情報界年度威脅評估中出現,這代表美國情報界評估認為,
伊朗「恐正進行必要的關鍵核武研發活動,甚至打造可供測試的核爆裝置」。
一旦伊朗實際生產出核彈頭,代表該國將能部署一支能力相對有限的核子武力,
使其對區域安全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力,甚或對全球能源價格及世界經濟帶來明顯影響,
對美國及美國在中東區域盟邦夥伴,產生巨大衝擊。
擁核衝擊擴大 區域不安
歷屆美國兩黨在執政期間,針對伊朗問題上都有個明確共識:伊朗絕不能取得核武,
因為核武將使伊朗在中東政治與安全事務、全球經濟及能源價格上,產生極大衝擊。
中東地區作為全球貿易、電信和能源流動的十字路口,連接著歐洲、非洲及亞洲,目前已知中東擁有全球過半石油和天然氣儲備,
這些能源資源的生產穩定性與產量,將直接影響全球能源價格和經濟穩定。此外,中東也有多個關鍵航運通道,
如紅海與地中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曼德海峽,有全球12%至15%的貿易量與25%至30%的貨櫃運輸、12%的海運石油和8%的液化天然氣通過。
伊朗南部的荷莫茲海峽,更承擔全球30%的石油與18%的天然氣運輸。
再者,中東地區的海底電纜也至關重要,其通信量占全球25%,
電信網路每天處理的金融交易額,恐上看10兆美元,除了金融與經濟價值外,
這些海底電纜,也是美國軍事網路與作戰的一個關鍵要素。
倘若伊朗透過核武,在區域獲得太過巨大的影響力,勢將衝擊美國國家利益。本文認為,伊朗成為核武國家後,
可能變得更加自信、更咄咄逼人。同時,該地區的國家可能會更加謹慎應對伊朗擴張行動。
這種力量不平衡可能會使增強信心的伊朗,擁有遠超於目前的嚇阻能力對抗對手。
因此,擁核的伊朗,勢將引發經濟影響、立即性的安全關切,以及長期核擴散後果。
秘密重啟計畫 俄中支持
伊朗自1925年至1979年間,由巴勒維王朝統治,核計畫源起也是在1970年代,當時的巴勒維國王態度相對親美親歐,
他也與美國及多個歐洲國家合作,啟動民用核能計畫,透過建造一系列反應爐與核子研究中心,
嘗試打造一個穩定而完整的核能產業鏈,從而產生足夠電力,支持伊朗需求。
巴勒維國王的努力因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終結,巴勒維王朝也遭推翻,新任伊朗最高領導人何梅尼,
對核能持批判態度,甚至認為核武「不符伊斯蘭教義」,全面關閉核能計畫;不過隨後伊朗與伊拉克間,
爆發兩伊戰爭,伊拉克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當時擔任伊朗總統(現已接任最高領袖)的哈米尼,
秘密重啟核計畫,並獲得俄國、中共與巴基斯坦等國支持。
2002年時,伊朗反對派向國際透露2處伊朗核設施資訊,包括位於阿拉克的重水生產廠,
以及位於納坦茲的濃縮鈾精煉設施,若獲得足夠支持與發展,前者可提供武器級的鈽,後者則能提供武器級的鈾元素。
因此,國際原子能總署開始關注伊朗核武問題,但當時美方與IAEA焦點,
都放在時任伊拉克總統海珊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計畫,採更隱密方式行動的伊朗,受到的關注也少得多。
協議掩蓋問題 效果有限
不過,隨著伊朗核計畫持續進展,各國開始關注,並透過外交與制裁手段共同施壓,希望促使伊朗放棄濃縮鈾能量。
2015年由歐巴馬政府主導與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伊朗核協議」,
乍看之下似乎暫時解決了問題,但本文認為,該協議只是掩蓋問題,並讓局勢更加糟糕。
因此份協議只是以減輕對伊朗制裁為條件,換取伊朗些微讓步,但對伊朗限制非常有限,且可以輕易逆轉。
最具體案例之一,「伊朗核協議」讓納坦茲和福爾多為首的多座伊朗秘密建造的濃縮鈾純度精煉設施就地合法,
相關精煉限制只有10至15年的效期,就算伊朗遵守協議,
川普在前任時期,選擇以具對抗性的立場來應對伊朗核計畫,他曾在2018年5月,
以該協議「無法永久阻止伊朗獲得核武,也未解決彈道飛彈計畫及伊朗支持區域恐怖主義」為由,
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隨即恢復對伊朗制裁,還啟動「最大程度施壓」政策,試圖透過經濟孤立和外交壓力,迫使伊朗重新談判。
在這段期間,美方不只恢復對伊朗能源、金融和運輸業制裁,還針對與伊朗進行貿易的國家和公司施加制裁,
大幅削減伊朗石油出口與經濟,川普政府還將伊朗革命衛隊(IRGC)列為恐怖組織,這是美國首次針對另一國軍事機構,採取此類措施。
面對經濟壓力,伊朗採取反制行動,包括逐步違反「伊朗核協議」的限制、提高濃縮鈾的純度和儲量,進一步測試彈道飛彈,
疑似擴大支持針對美國和盟友的代理人攻擊,包括襲擊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設施和波斯灣油輪等。
川普政府則以增加軍事部署和實施精準打擊來應對,包括在2020年1月擊殺伊朗高級軍事指揮官蘇雷曼尼。
川普政府試圖透過「最大程度施壓」政策,迫伊朗回到談判桌,但未能實現目標,
伊朗經濟雖因制裁受創,但也在短時間內加劇雙邊緊張。
無論如何,這些政策與措施,仍未能實現其終極目標—阻止伊朗發展核武,或促成更全面、可持續的協議。
~~~~~~~~~~~~~~~~~~~~~~~~~~~~~~~~~~~~~~~~~~~~~~~~~~~~~~~~~~~~~~~~~~~~~~~
從歷史資訊中人民可了解
在2020年代中期以後,自由拓展濃縮鈾生產規模,
讓伊朗獲得足以突破核武門檻關鍵原料。
這份協議也沒有處理伊朗支持恐怖主義、
干預區域局勢,以及發展彈道飛彈發展等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