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99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81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舉頭三尺有神明,神仙為什麼要監察人間的善惡功過?
中國有句古話叫“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說人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心存敬畏,不要天良喪盡、壞事做絕,因為就在頭頂三尺的地方便有神明監察著你的一言一行,並根據人們的行善作惡來斷定禍福因果。
道教承負理論認為,人們在世間所做的一切事情,天地之間的司過之神會分毫不差地把這份報應呈現出來,近報在己、遠報兒孫,一個人的行為可能會涉及到整個家族的利益。
自古以來,人們在遇到某方面不如意時,就會到相應的廟宇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道觀中都有香案,是擺放香火的供桌。公眾號,“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原意,是說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如果你虔誠祈禱供奉的話,神明會顯靈幫助你。後來出現了引申義,表示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做任何事,你頭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會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為沒有人在旁邊就做壞事,因此含有勸善規過的意味。
又有另外一種說法曰“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這句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及時地止惡行善。
在中華文化語境內習慣講究對仗,因此“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也被賦予了上下文的聯繫。如“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意為:不要以為自己幹了見不得人的事不說給別人聽就過關了,在每個人的頭頂三尺處時刻有神靈在看著你。又如“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還有“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這句話背後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據傳,清朝有一位名叫葉存仁的官員。他為官三十餘年,離任時,手下部屬執意送行話別,但送行的船遲遲不發,葉存仁好生納悶。公眾號,等至明月高掛,來了一葉小舟,原來是部屬臨別贈禮,故意等至夜裡避人耳目。葉存仁當即寫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遂拒禮而去。
為什麼葉存仁要說“不畏人知畏己知”呢?這說明葉存仁知榮辱、講自愛。自尊自信的人,有著強烈的榮辱觀,能夠用正確的言行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損於自己名譽、形象的事,因此,他要說“不畏人知畏己知”。但並不是每個人自律性都和葉存仁一樣強大,所以就更加凸顯神明的監察意義,於是與“舉頭(頭頂)三尺有神明”這句話聯繫起來,就更加符合大眾人群的需求了。
《易經》上說:上天對於驕傲自滿的萬事萬物,總是虧損他,以幫助謙虛的事物。山高處的水,總要往下流,以添補低陷的地方。公眾號,鬼神對於驕傲自滿的人總要折損他,而庇護謙虛之人。人心也一樣,驕傲自滿者,必為人所憎恨,惟有謙虛之人,才受人敬重。
道教經典中也著重強調曰:善念剛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惡念剛生,禍雖未至,福已遠去。天地間的司過之神並不是為了督察人們做壞事之後給予懲罰,而是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對萬民實現善道教化。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修心向善,廣積福德,命運自然會改變。
不做違背良心和大眾利益的事,完善自己的人格,規範自己的行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就是改造自我命運的根本,也是舉頭三尺的神明最願意看到的人間景象。
(龍虎法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