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25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2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戒貪欲
貪欲生憂,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何憂何畏?――《法句經》
一、貪欲的起因
貪是眾生的通病,在欲界稱為欲貪,其性不善,在色界、無色界稱為有貪,其性有覆無記,能障聖道,二者共為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九結、五鈍使之一。《瑜伽師地論》說貪是由取蘊、諸見、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所受用過去境界、惡行、男女、親友、資具、後有無有等十事而生起十種的染著之心,依序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俱舍論》則依貪著的對境,將貪欲分為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總而言之,貪欲就是對於五欲六塵求之無厭,而生起染汙心性的精神作用,換句話說,貪欲是起因於愛著。
二、貪欲的過患
然而,世間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如果一味地渴愛執著,卻無法如願得到的時候,就會心生憂惱,以致於魂牽夢縈,食不下嚥,苦不堪言,甚至瞋恚忿恨,怒不可遏,做出終身遺憾的事情,像因為情殺、竊盜、姦淫而入獄的犯人,不都是貪欲熾盛所產生的結果嗎?
即使能夠如願以償,貪欲心重的人依然常懷恐懼,因為他們害怕心愛的東西會失去,所以想盡辦法保有占據,像朝野人士為了既得利益而爭論不休,社會人士為了常保地位而互相傾軋,凡此都是由於恐懼心作祟而造下的惡業,一旦因緣成熟,引生惡果,更是備感痛苦。還有一些人耽著於逸樂,最後弄得自己身敗名裂,悔不當初。
在經典裡,往往以水、毒、狼、病、使、結、濁、縛等等來形容貪欲的可怖,《法句經》云:「貪欲生憂,貪欲生畏。」可說是言簡意賅地舉出貪欲的過患。
三、對治貪欲
比起一些外道呵斥物質世界,讚揚苦修禁欲,佛教採取疏導的方式來對治貪欲,顯然更能與時俱進,像小乘行人藉著不淨觀來斷除對色身的執著,大乘行者藉著修習禪定觀照萬法空寂,了不可得,在作法上尤為積極徹底。
四、無所貪欲
「貪欲本無體,執境便成迷」,只要我們了達貪欲之虛妄不實,心無妄求,那麼無論什麼樣的境界來臨,我們都能以正智觀察,行無顛倒,自然不會憂悔畏懼。因此《法句經》告訴我們:「解無貪欲,何憂何畏?」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