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2-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81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99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禪在中國
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在中國,現在中國的佛教有大乘八宗,其中以「行門」為主的有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另外四宗則以「解門」為重,分別是: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
八宗當中,禪宗以外的七宗,確實皆發源於印度;但是禪宗不同,禪乃發源於中國,光大於江西!因為大部分禪宗的祖師都出身於江西,其中最負盛名的如馬祖道一禪師,他在江西大樹法幢,與湖南的石頭希遷禪師同時名震天下,當時各地禪僧紛紛往來於江西、湖南之間參學,因此有「走江湖」之說。
馬祖禪師嗣法於南嶽懷讓,懷讓禪師與青原行思同在六祖惠能門下得法,並稱為兩大弟子。之後由此二人更發展出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家,所以說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以後「一花開五葉」;甚至加上出自臨濟宗的楊岐派與黃龍派等「五家七派」,禪門的祖師一時在中國各地大振禪風,禪的精神不但融入中國文化,禪門的大德更是多如孔門的儒士。
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博士曾經大力推薦,認為《六祖壇經》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的經典之一,說明禪是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發現。中國禪宗自菩提達摩由印度來華,傳法於慧可,之後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是為禪宗六祖。菩提達摩雖然來自印度,但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長達九年,因此說他是在中國開悟的,也有可能。
禪,就是要「悟」!禪不是宗教,禪是我們的心。正如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法於大迦葉,他也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說「教外別傳」,那是講「心」,而不是指「禪」,心裡面有禪,那是很重要的,所以說禪是直指人心,是以心印心。
禪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每個人都有禪心,心中有了禪,就如闇室裡有了明燈。禪,在宇宙之中,像水、像山、像大自然、像宇宙;宇宙就在我們的心中,所以不可以完全用宗教的眼光來看它,而要肯定禪是中國的文化,是中國人的發現,就如西方人發現許多新興的學科。中國人發現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教的「禪」,這是偉大中國人的貢獻。
當初禪隨著佛教流傳到日本,日本佛教因此廣大發揚;流傳到韓國,韓國佛教因而隨之興盛。遺憾的是中國人不知道珍惜,現在中國人不顧文化、歷史,硬要把禪推說是外國的,是宗教的,誠為可惜。
之所以有這些感觸,是因為現在台灣有些團體要舉辦「大專學生禪學營」,大陸的教育界不放心讓學生來台參加,因為他們一聽說是「禪學營」,就害怕與宗教有關。後來幾經交涉,雖然有些開明的學校終於放行,但有些還是堅持不行。
其實,即使「禪」是與宗教有所關連也不用怕,因為禪是每個人自己的人生之寶,人生就是一個禪,你的語言有禪,所說的話就不一樣,你的眼光有禪,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甚至有了禪,你吃的飯菜味道會不一樣,有了禪,你睡覺就能睡得安然自在。何況事實上禪也不是宗教的,禪是人生,是生活,是人心,如此寶藏與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同為中國之寶,一定要把它歸納於宗教,歸納為外國的舶來品嗎?
現在正值兩岸往來交流最密切的時候,此刻歧視文化,把禪廢止,兩岸的交流如何能發展呢?再說,兩岸交流光是人來往還是不夠的,要用「文化」、要用「心」來往,才能把兩岸同胞的情誼連繫在一起。
記得二〇〇二年佛光山聯合台灣佛教界,共同到大陸迎接佛指舍利來台,在短短的三十幾天之中,台灣就有五百萬人歡喜瞻仰、禮拜,此事對中國文化,對兩岸的往來交流,應該是有一些促進功能,是有實質貢獻的。因此,未來希望兩岸的政治界,不要再畏懼宗教,應該要更了解文化,更重視文化,讓政治、經濟、社會,都能與文化結合,如此兩岸的交流才會更具意義。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