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
- 最後登錄
- 2025-7-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8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0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現今僅存的兩種樹懶其實只是家族倖存者,史上曾有多達數十種巨型地棲樹懶在全球各地出沒,最大型的地懶 Megatherium 體型堪比亞洲象,體重達 3.6 噸。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團隊結合 400 多件化石與古 DNA,首度完整重建樹懶的演化家譜,並追溯牠們如何在不同棲地、氣候與演化壓力下變大或變小。研究發現,樹懶大小主要由棲地環境與氣候驅動:棲息森林樹冠的物種均小巧(約 6 公斤),地面活動者則有極大體型變異,從「沙漠恐懼者」Shasta 地懶到巨無霸地懶都涵蓋其中。
數百萬年前的一場火山活動釋放溫室氣體,導致全球升溫與森林擴張,促使樹懶體型縮小以適應高溫與新棲地。隨後全球氣溫再度下降,地棲樹懶則又演化出更大的身形以禦寒與節能,甚至能挖掘或擴建洞穴棲息。部分地懶還演化出類似海牛的特徵,適應海岸覓食生活。
樹懶大小主要受棲地環境與氣候影響
圖片展示了樹懶過去 3,500 萬年來的體型演化、變異程度、演化速率,以及全球溫度變化的趨勢。
A 圖顯示樹懶平均體重隨時間的變化,顏色代表不同棲地習性,並標示重要的滅絕時點與人類擴散事件。
B 圖為體重變異度,
C 圖為體重演化速率,
D 圖則對應地球溫度變化,突顯溫度升降、棲地改變與人類活動如何共同影響樹懶體型與多樣性的演化與滅絕歷程。
(圖/《科學》)
然而,當約 1.5 萬年前人類進入美洲,體型龐大卻缺乏防禦與速度的地懶很快淪為狩獵對象,加上氣候變化,導致地懶迅速滅絕,樹棲樹懶雖倖存於樹上,卻也在加勒比海島嶼於 4,500 年前全數消失。
研究團隊強調,雖然古氣候劇變促成了樹懶體型的多樣化,但最終快速滅絕卻有明顯人類活動的痕跡,反映大型動物在演化長河中,最終難逃人類衝擊的命運。
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
資料來源 : 明日科學
https://tomorrowsci.com/animals/2025028_01/
|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