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36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精、氣、神煉三而一的兩種方法!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生活智慧王勳章 哥哥你好色 藝術之星 旅遊玩家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6-14 01:23: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精、氣、神煉三而一的兩種方法!

一、坐忘修心

隨著道教的發展,到唐宋時期,神仙修煉觀念開始轉型,主要表現為由注重從物質與外形層面實現長生,轉變為注重從心性層面追求超越,這種修仙觀念具體以,為司馬承禎的坐忘修心與張伯端祖師的內丹修煉理論為主要代表。

坐忘修心論是司馬承禎在繼承前人關於心性修煉討論的基礎上,對道門神仙修仙理論的重大發展。


在南北朝晚期,心性修煉已經開始受到重視,如《太上老君內觀經》主張道:“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

初唐成玄英《老子注》云:“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囂塵,心神凝寂,故複於真性,反于惠命。”

他主張修道即是修心,論及心與道的關係,司馬承禎提出“心源是元始,更無無上道”,認為“心”是能夠修煉得道的關鍵因素,又雲“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即修心即是修道,這是司馬承禎神仙修煉理論的思想基礎。

在此基礎上,司馬承禎將傳統服氣之法與修心觀念相結合,提出了坐忘修心的神仙修煉觀念,即通過去除妄念、清淨內心,心與道合就能成仙。

《坐忘論》是唐司馬承禎撰寫的道家煉養論專著,共七篇,分別為: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系統地闡述了養生內煉的理論與方法。

該書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的思想,與儒家宣揚的“命由天定”針鋒相對,以“坐忘合道”之法,宣導清靜自守,順應自然的全生思想,其思想理論淵源,與《莊子•大宗師》“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通”的論述一脈相承,是道士修煉養生的必讀書籍。


在《坐忘論》中司馬承禎把神仙修煉分為七個步驟,即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具體來說就是:“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幹心,然後端坐,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制,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

關於“得道”這個最後的步驟,司馬承禎進一步論述道:“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已,身不免謝。何則?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潤身光,遂致早終,道故難備……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保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這是說修證虛無之道的力度有深有淺,深的狀態可以惠及身形,僅惠及心者,只能得到智慧和明覺而已,身形仍然會消滅,實現“神與道合”便完成了成仙的最後一步,達到了超越生死、擁有各種神通的境界。


二、內丹修煉

另一種主流修仙途徑——內丹修煉,是借用金丹修煉術語來描述的一種修仙之術,內丹,指的是在人體中修煉成的金丹。

張伯端祖師《金丹四百字》云:“以火(喻神)煉金(喻炁),返本還源,謂之金丹也。”

所謂“火”,“金”等實為煉丹的“藥物”,通過修煉者意念的“烹煉”,在體內結成金丹以後,方得道成仙。

唐代,外丹術盛極而衰,內丹術逐漸興盛,至唐末五代時期鐘離權、呂洞賓逐漸被尊為內丹學宗祖,施肩吾的《鐘呂傳道集》所記載的鐘呂丹法的內容,成為了後世道家內丹術的核心,到北宋時期,張伯端祖師集鐘呂內丹思想之大成,對內丹修仙理論的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悟真篇》中,張伯端祖師發揮《周易參同契》的理論,以天人合一原理為依據,提出了逆煉歸元的煉養方法,其核心就是將精、氣、神三考合煉而一,化而還虛,產生新的不可思議的能量,以致肌膚如玉,返老還童。

首先,張伯端祖師的內丹修煉思想是建立在“道生炁育”的宇宙生成論的基礎之上。

《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認為道乃虛無本體,道自虛無而生炁;炁無形無象,方其未形不可見之時,謂之為一;及炁既形之後,輕清之氣屬陽,重濁之氣屬陰,故謂之為二;陰陽兩氣氤氳,沖氣化生天、地、人和萬物,謂之為三;三生萬物,故萬物皆負陰而抱陽。

因此,體認天地萬物生成的本源和造化生成的秩序,是內丹修煉的首要步驟,“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即尋找先天一炁。

其《西江月》一首還指出煉內丹必須性命雙修:“丹是色身妙寶,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只有混性命為一,才能與道合真。反對只知修性,而不得陰陽相合而生丹之妙,只知養命固形,而不懂得本源之性以至於化境,因而既要修命,又要識性。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13 21:5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