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眠煞」無聲糾纏 醫示警:2類人易上身
共眠煞是「失眠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發生的疾病。
當失眠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時找上門,就是罹患了共眠煞。醫師楊聰才指出,約有30%到50%的慢性失眠患者,會同時發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因沒有典型的打呼聲,導致常被誤判。共眠煞經常發生在女性與年長者身上,與許多嚴重的慢性疾病甚至大腦退化,有著複雜的關聯。
精神科醫師楊聰才在臉書粉專指出,共眠煞(COMISA)是失眠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時出現的現象,並非獨立疾病。兩種疾病的合併相當常見,研究發現約有30%到50%的慢性失眠患者,同時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例相當高,但許多人(特別是女性)因沒有典型的打呼症狀,長期被誤診為單純失眠,只透過安眠藥改善,卻無法解決呼吸中止的問題,甚至可能因藥物放鬆呼吸道肌肉,使呼吸中止症惡化。
共眠煞成因為何?
楊聰才解釋,共眠煞並非單一因素造成,通常是多種生理、心理和行為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理因素」包含年齡增長、女性更年期前後的荷爾蒙變化;「心理與行為因素」則包括焦慮與壓力,患者會因為擔心睡不著,產生睡眠焦慮,讓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更難以放鬆入睡,甚至嘗試用滑手機、看電視、睡前飲酒等行為來助眠,陷入失眠加劇的惡性循環。
為何易發生於老年族群?
楊聰才指出,共眠煞在老年族群中更為普遍,是因年長者上呼吸道周圍的肌肉張力日漸下降,增加了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更會因身體慢性病、褪黑激素分泌減少以及心理因素,導致失眠機率增加。
共眠煞恐讓大腦加速退化
楊聰才表示,共眠煞不只是睡不好,還與許多嚴重的慢性疾病存在著複雜的關聯,像是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 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的長期缺氧,會對大腦造成損傷,增加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因睡眠品質差,腦部毒素無法有效清除,加速腦部退化。
預防 從生活習慣做起
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包括維持健康體重、規律作息、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睡前刺激性活動、飲食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風險或改善症狀。此外,採取側睡姿勢,對於輕度呼吸中止症患者來說可以防止舌根後墜,保持呼吸道暢通。楊聰才提醒,共眠煞是一種容易被忽視但後果嚴重的睡眠障礙,若有長期失眠困擾,白天又容易感到疲憊,建議進行睡眠檢測,找出問題的根源。
(中時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