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0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白居易對老子的批評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狀態︰ 在線上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3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白居易對老子的批評

讀《老子》五十六章、八十一章

白居易有一首詩,是批評老子的: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讀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一語,是針對《老子•五十六章》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五十六章全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句,與《老子•四章》同,有學者疑其為“衍文”。“塞其兌,閉其門”二句,也與《老子•五十二章》同。可能的情形是,《老子》一書,是老子門人輯錄結集而成,並非寫于一時;由於不同章所言說的主題相同或相近,會重複出現同樣的內容。在印刷術出現之前,古代文本的傳播是以抄寫、碑刻的方式流傳的,其間錯訛增刪,在所難免。《老子》上下篇及各章之分,也是後來蜂起的注家所為。我們尚不知道原始文本的真正面貌。已知道的較早且較完整的抄本是馬王堆帛書本。但不能以馬王堆本為真否定通行本。文本抄寫流傳的過程是十分複雜的。


《老子•五十六章》的主旨,有學者認為是“宣揚蒙昧主義”,太過武斷。其實五十六章主要講什麼是“玄同”及其意義。它是老子道學的重要概念和核心價值之一,旨在宣揚一視同仁,齊物平等。《莊子•徐無鬼》:“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玄同是玄德(河上公本為五十六章所擬標題即為“玄德”)至德。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章裡出現“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二句,多少有些不倫不類。如果將它植入八十一章,似乎更為妥帖。

《老子•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此章著重講一個真正的智者、上德之人,應有的修為和境界。老子“疾偽”(《文心雕龍•情采》),提倡講真話,講實話(信言),反對浮豔之言,口惠而實不止;主張不爭辯(不辯),貴在行動,盡力與人。《莊子•齊物論》:“大辯不言”,亦同此理。老子還反對賣弄炫博(不博),這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所應為。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是老子為世人樹立的 “聖人”境界。正是以這樣一種人格高度,看言與行的關係,老子提出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命題。因此,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二句放到八十一章,似乎更合適。這樣,《老子•八十一章》就成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不言”是極而言之,目的是警世醒世。事實上,誇誇其談,假話惑眾,文過飾非的人和事,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白樂天當然是理解的,只不過是借此幽它一默。

(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0-14 02:0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