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5-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6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480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剪黏 保存者:鄭盛宏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剪黏
保存者:鄭盛宏
認定理由:
1.鄭盛宏師承江清露大師,為洪坤福流派,從事剪黏達52年,作品精於結合水彩釉與寶石釉,擅長人物架勢熟於塑泥製作,富藝術價值。傳承泉州派的剪黏技藝,以不同弧度的薄胎彩色瓷碗、盤為剪黏材料而不使用彩色玻璃片為其特色,從事廟宇的建造與修護,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兼擅泥塑、交趾陶,精於人物、禽獸造形,作品造形與釉色皆優美、堅固耐用,熟知剪黏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
2.鄭盛宏掌握相關技術,設立剪黏、交趾陶材料生產工廠,積極研發交趾陶的胚土與釉藥、剪黏泥塑的胎土材料,傳習弟子已有第三代,有傳習能力與意願。
3.鄭盛宏參與眾多寺廟工程,作品遍布台灣中北部宮廟,口碑良好,文化脈絡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剪黏是結合剪與黏的傳統技藝,就是將零碎陶瓷片裝置在泥塑上,明末以前在閩南廣東地區流行,大約清康熙年間傳入臺灣,剪黏的發源說法眾多,不同地方有不一樣的稱呼,福建泉州、漳州稱「剪花」,臺灣客家話與臺灣台語稱「剪粘」,潮州稱「聚饒」、「貼饒」、「扣饒」,廣東稱「嵌瓷」等。剪黏發源地說法眾多,大都與當地民窯陶瓷業有關,具釉彩的彩瓷片剛好可以做為鑲嵌建築物的裝飾物,有起於中國福建泉州、潮州、漳州等說法。臺灣相關文獻最早的出現剪黏一詞,在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中,書中記載「臺南泉漳郊商倡議建水仙宮,廟中亭背、雕鏤人物花草,備極精巧,皆潮州工匠為之。」水仙宮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明末清初可能有中國工匠參與施工,清廷治台之初施行渡臺禁令,剪黏可能是清中葉後才有中國工匠來台。日治初期,臺灣並無專業的剪黏工匠,多半仍由水土師傅兼職承作,後來從中國聘請來藝師包括葉王、洪坤福、柯訓、何金龍等人來台施作。1920年代,臺灣剪黏界人稱「南何北洪」,分別指南部的何金龍與北部的洪坤福,人稱「金龍司」的何金龍是潮州名師,活躍與清末民初,大正十一年(1922年)來臺6年,參與廟宇剪黏,亦擅長彩繪,作品主要分布台南縣市;來自泉州的洪坤福則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自廈門來臺參與北港朝天宮與臺北龍山寺工程,洪坤福精於捏塑「尪仔」,亦有「尪仔福」美稱,作品重氣勢。臺灣的剪黏工藝大致分成閩南、潮汕、臺灣等三種地域特色,由於臺灣的剪黏常與交趾陶結合,學界將剪黏藝師分為潮州與泉州兩派。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北港朝天宮聘請泉州同安的柯訓,來臺施作廟宇交趾陶、剪黏,柯訓帶侄兒柯仁與大弟子洪坤福同行,大正元年(1912年)柯訓先回中國,柯仁與洪坤福續留臺灣約三、四年之久,洪坤福隨後受邀承接各地廟宇的交趾陶與剪黏工作,常有人慕名前往拜師,洪坤福雖沒有久留臺灣,但培養了弟子梅菁雲、石蓮池以及人稱「五虎將」的張添發、陳天乞、陳專友、姚自來、江清露等人,五虎將日治時期學藝出師,活躍到臺灣二戰後剪黏工藝二、三十年,徒子徙孫開枝散葉,成為臺灣剪黏工藝的主要系統之一。
流派/學藝過程(師承狀況):
鄭盛宏本為王家子弟(祖父鄭石龍過鄭家後代改姓鄭),伯公輩的王景樹曾向何金龍前習剪黏工藝,祖父鄭石龍與父親鄭昌遠(綽號「黑面師」或「烏面仔」)都是承做寺廟的大木作匠師,活躍於中壢、楊梅、桃園一帶,中壢仁海宮、大崙崇德宮及慈惠堂等皆出自鄭石龍父子之手。當時中壢市仁海宮媽祖廟找洪坤福的弟子陳天乞、陳專友共同承作,因故改由陳天乞一人負責,鄭昌遠與陳專友因此到彰化永靖找到當時承作北港朝天宮的江清露,負責剪黏製作。鄭盛宏13歲中壢國小畢業後,父親鄭昌遠帶他去找江清露學藝,江清露勉強同意,並口頭約定暫收觀察三個月,若無法達到要求即請自回。鄭盛宏回憶學藝過程說,白天聽江清露邊施作邊講解,邊看邊學,從攪土學起;晚上江清露拿起他五吋或六吋寛的草稿紙,讓他學畫草仔花的草圖,隔天再交給師傅檢視指點。因自身努力及父親鞭策,鄭盛宏得到江清露認可收為徒弟,學藝三年四個月後,鄭盛宏因故轉至江益察(江清露三子)處工作半年,學藝工作三年十個月後才正式出師。之後再與江清露另一徒弟許哲彥同到李世益(陳專友大徒弟)處工作,當時三峽土地公廟恰有修葺工程,而李世益因要趕往嘉義北城尾作另一案收尾的工事,乃將此案交給鄭盛宏負責,鄭盛宏與師兄許哲彥及李世益共同完成後,再到陳益雄(陳專友之子)處工作一年多。後來,陳秉存(剪黏師江益察大舅子)因案子多,將台中大肚的北極殿修葺案交由鄭盛宏負責,並令其弟弟陳秉泉當鄭盛成助手,年約17歲的鄭盛宏從此獨當一面接案,完成三、四座廟宇修葺,其中奉天開王府更是由自己承包、自己施作。參與經歷:鄭盛宏13歲跟江清露師傅學藝至17歲出師後獨立接案,更因民國七十年(1981年)台中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工程巧遇當時文建會主委陳奇祿;當時陳奇祿即已知道交趾陶之重要性,乃鼓勵鄭盛宏自行買窯燒製。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間移居苗栗後,積極參與地方廟宇的修復或改建,參與苗栗竹南龍山宮、獅頭山輔天宮、及后厝龍鳳宮改建工程,因不想讓每一間廟看起來皆一樣,展現各有特色,即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間以青年創業貸款購買一中古窯燒製交趾陶,並於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正式登記名為成龍窯,17歲到現在,參與寺廟剪粘工程超過300家,另曾經為上百座寺廟設計生產過交趾陶。
(苗栗縣政府)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