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汗恐中暑! 醫:快走、泡腳養出耐「熱」力 
 
 
 汗水不是壞事,藉由快走、泡腳讓身體學會「熱適應」,讓身體更耐熱,不怕一遇熱就中暑。  
別小看出汗,它可以看出身體的調節能力。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老化會讓神經傳導速度變慢,因此老人在高溫時中暑的比例高。至於久坐的上班族,下半身血液循環不佳,他建議每坐1小時,起來走一走,有助全身性的體溫重新分配,或藉由快走、泡腳讓身體學會「熱適應」,一旦半夜常盜汗,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警訊。 
 
張家銘在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會流汗代表身體還有能力調節溫度與壓力,不流汗或亂流汗,可能是疾病訊號。一篇2024年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的綜合研究,分析不同年齡、體能狀態、身體組成與環境條件下的出汗反應。 
 
張家銘說明,如果是在運動、天氣熱或泡三溫暖時大量流汗,那是體溫調節、自律神經正常運作的表現,代表身體還有餘裕處理壓力。但如果是在冷氣房也出汗、半夜常盜汗、或情緒一緊張就全身濕,那就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變化,或血糖異常等警訊。這時要觀察的是,流汗是整天還是特定時段?只有手汗還是全身?有沒有伴隨心悸、疲倦、體重變化?這些都是身體說話的方式。 
 
張家銘表示,出汗不是只有天氣熱才會發生,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溫調節功能」,隨著年紀增長,汗腺的反應力會變慢。研究裡說,老化會讓神經傳導速度變慢,汗腺對溫度會變得不那麼靈敏。這就是年長者在夏天中暑的比例特別高的原因。 
 
「熱」一下有其必要 
張家銘提及,我們住在這麼熱又濕的地方,整天都待在冷氣房裡,讓身體完全忘記怎麼去應付外面的高溫。可以讓身體每天有一點點熱的刺激,就可以慢慢讓出汗的時間提早,汗流得比較順,體溫也會比較穩,這叫做「短期熱適應」。特別是上班族,不妨每天早上起床快走10分鐘、洗熱水澡的時候多待2分鐘、泡個腳、曬太陽,能促使身體找回「對溫度的感覺」。 
 
坐著跟躺著散熱方式不同 
張家銘解釋,平躺的時候,下半身會流比較多;坐著時,會變成軀幹出汗比較明顯;站著的時候,背部就變成主力散熱區。久坐族常感覺「下半身好冰」,那是因為大腿被椅子壓住,血流少、汗流少,熱都卡在上半身。 
 
他建議:每坐1小時,起來走一走、踮腳尖、晃一晃,或晚上熱敷一下腳,這些都可以幫助「全身性的體溫重新分配」,晚上也會睡得比較好,情緒不會煩躁。 
 
他總結,汗水不是壞事,但當它「說反話」時,民眾要傾聽警告訊號,必要時找專業醫師進一步檢查。 
 
(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