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9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走進“古爾邦”節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前天 00: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走進“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的腳步聲已悄然臨近。這承載著信仰啟示的節日,如同每年準時叩響心扉的晨鐘,在時光的流轉中又一次帶著仲夏的熱烈融入穆斯林的生活。儘管年年在宰牲的儀式中、在分享的歡宴裡迎接它的到來,然而回望周遭,總有太多人在重複的習俗中模糊了節日的真義,於喧囂的慶典中忽略了其深層的精神內核。或許正因如此,在這個神聖的時刻來臨之前,我們更需要停下匆忙的腳步,一起學習這個神聖節日的有關知識和精神內涵,一同俯身傾聽14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傳來的啟示之聲——不是以例行公事的姿態走過儀式,而是以求知的敬畏之心重識節日的價值,讓每一次慶祝都成為穿透表像、抵達信仰本質的精神之旅,不辜負真主借這節日賜予世人的諄諄教誨。

首先,“古爾邦” (قُرْبَانٌ - Qurbān)的字面意義:

這個詞源於阿拉伯語詞根“ق ر ب”,核心含義是“接近”、“臨近”。在伊斯蘭的術語中,“古爾邦”特指為了接近真主、取悅真主而獻祭的牲畜(如羊、牛、駱駝)。因此,“古爾邦節” (عيد الأضحى - ‘Īd al-Adḥā) 的字面意義就是“獻牲的節日”或“犧牲的節日”。中文常譯為“宰牲節”,直接點明了節日的主要儀式。

“爾德”意為“節日”、“慶典”。 “艾祖哈”源於詞根“ض ح ي”,意為犧牲、宰牲。同時也有“黎明時分”、“白晝顯現”的含義。在節日語境中,它特指在晨禮後至正午前這段時間內進行節日的儀式。因此,整個節日名稱強調了在特定神聖時段(白晝)進行獻祭的核心活動。

總結字面義:古爾邦節的核心字面含義是“通過宰牲獻祭來接近真主的節日。

古爾邦節的起源直接關聯到伊斯蘭教(以及猶太教和基督教)尊崇的先知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伊斯瑪儀(以實瑪利)(伊斯蘭觀點)的經典故事。主題是易卜拉欣父子對主命的絕對服從。這是對人類順服真主意志的終極考驗。

根據《古蘭經》和聖訓記載,真主多次於夢中命令易卜拉欣宰殺他心愛的兒子作為獻祭。

古蘭經云:“我的主啊!求你賞賜我一個善良的兒子。” 我就以一個寬厚的童子向他報喜。 當他長到能幫著他操作的時候,他說:“我的小子啊!我確已夢見我宰你為犧牲。你考慮一下!你究竟有什麼意見?”他說:“我的父親啊!請你執行你所奉的命令吧!如果真主意欲,你將發現我是堅忍的。”他們倆既已順服真主,他使他的兒子側臥著。 我喊叫說:“易卜拉欣啊! 你確已證實那個夢了。”我必定要這樣報酬行善的人們。 這確是明顯的考驗。 我以一個偉大的犧牲贖了他。 我使他的令名,永存于後代。 “祝易卜拉欣平安!” 我要這樣報酬行善者。(37:100-110)

這段經文清晰地描述了真主的命令、伊斯瑪儀的絕對順服、易卜拉欣執行命令的決心以及最終真主用一隻“偉大的犧牲”(即公羊)替代了伊斯瑪儀。

這個故事的核心是對真主命令無條件的、超越情感的順服。易卜拉欣作為慈父,伊斯瑪儀作為獨子(當時),面對如此巨大的考驗,沒有絲毫猶豫,完全將自己的意志交付給真主。這是信仰的最高境界——完全的信賴與順服。

當真主確知了易卜拉欣父子絕對的忠誠和順服後,慈憫降臨。真主派遣吉卜利勒天使(加百列)送來一隻肥碩的公羊替代伊斯瑪儀成為犧牲品。這個替代標誌著:

1、真主接受並喜悅了易卜拉欣父子的“古爾邦”(接近、獻祭的意圖和行為)。

2、真主不需要人的生命作為犧牲,他考驗的是人的心靈和忠誠。

3、確立了以牲畜獻祭作為接近真主、紀念這一偉大事件的宗教儀式。

因此,古爾邦節的歷史來源就是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和伊斯瑪儀對真主命令的絕對順服,以及真主以牲畜替代人牲的慈憫。這一儀式的背後,蘊含了深刻的教義和精神內涵:

1.  順服真主 (التَّسْلِيمُ لِلَّهِ ):這是節日的核心精神。易卜拉欣的故事是絕對順服真主意志的永恆典範。穆斯林通過宰牲,重溫並效仿這種精神,重申自己願意為真主奉獻一切(包括最珍愛的事物)的決心,將個人欲望和意志完全服從於祂的命令。

2.  取悅與接近真主 (قُرْبَةٌ إِلَى اللهِ ): 宰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接近祂、尋求祂喜悅的媒介和象徵。正如“古爾邦”一詞的含義,整個儀式旨在拉近僕人與真主之間的距離,表達感恩、敬畏和愛戴。

經云:“它們的肉和血,都不能達到真主,但你們的虔誠,能達到他...”(22:37 )

這節經文明確指出,祂接受的不是牲畜的肉和血,而是宰牲者內心的虔誠 (التقوى )。

3.  紀念與感恩 (ذِكْرَى وَ شُكْرٌ ): 節日是對易卜拉欣父子壯舉的紀念,也是對真主無限慈憫(用羊替代人、賜予易卜拉欣後代眾多先知包括穆聖)的感恩。它提醒穆斯林牢記先賢的榜樣和真主的恩典。

4.  犧牲精神 (رُوحُ التَّضْحِيَةِ ):它象徵著為了真主之道而犧牲個人利益、時間、財富甚至生命的意願。這種犧牲精神貫穿於信士的整個生活,如為主道奮鬥、幫助他人、克制私欲等。

5.  贖罪與淨化 (كَفَّارَةٌ وَ تَطْهِيرٌ ):宰牲也被認為具有贖罪和淨化的意義。通過奉獻犧牲,祈求真主饒恕過去一年的過錯,淨化心靈和財富。

據聖訓:穆聖(願祂福安之)說:“在宰牲節,人們所幹的善功,沒有比傾流血液(宰牲)更受真主喜愛的了。在複生日,那牲靈帶著它的角、毛和蹄子而來。它的血在滴落之前(即被宰的那一刻),就已得到真主的接納了。所以,你們當為此而心情愉快。”(《提爾密濟聖訓集》《伊本·馬哲聖訓集》等(大意))

這段聖訓強調了宰牲在真主眼中的貴重地位及其被接納的迅速,蘊含了通過此功修獲得真主喜悅和饒恕的恩典。

值得一提的是,古爾邦節的精神深刻地影響著穆斯林的社會生活和個體行為,因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加強社會團結與互助 (التَّعَاوُنُ وَ التَّكَافُلُ ):

如分享與濟貧:按規定,宰牲的肉應分成三份:一份自用,一份饋贈親友鄰居,一份施捨給窮人。這強制性地促進了財富的再分配,確保節日期間,即使是社會最底層的成員也能分享到肉食的歡樂和營養,體現了伊斯蘭的社會公正和關懷弱勢群體的精神。

又如加強社會紐帶:互贈肉食、共同禮拜、互相拜訪祝賀,極大地增進了社區成員、親友鄰里之間的情感聯繫和凝聚力。

2.  培養慷慨與分享的美德 (السَّخَاءُ وَ الْمُوَاسَاةُ -):

宰牲需要一定的經濟支出。自願並愉快地承擔這項功修,是培養慷慨解囊、樂於分享精神的重要實踐。它鼓勵穆斯林超越吝嗇,關注他人的需求。

3.  促進經濟流通 (دَوْرَانٌ اِقْتِصَادِيٌّ ):節日期間對牲畜的巨大需求,刺激了畜牧業和相關產業(飼料、運輸、屠宰、皮革加工等)的繁榮,為相關從業者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機會。

4.強化信仰認同與共同體意識 الهُوِيَّةُوالاِجْتِماعُ )

全球信士在同一時間(伊曆12月10-13日)以相似的方式慶祝古爾邦節,履行同樣的功課,這強烈地強化了全球穆斯林“穩麥”(Ummah)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伊思藍世界統一性的重要體現。

5.  個人層面的反思與更新 (التَّفَكُّرُ وَ التَّجْدِيدُ ):

對易卜拉欣故事的沉思,促使信士反思自身對真主的順服程度:是否將真主的命令置於個人好惡之上?是否願意為真理和正義做出犧牲?節日成為一個精神更新的契機,激勵信士在新的一年裡更加虔誠、行善、克己。

另外,歷代學者對古爾邦節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和強調:

伊瑪目安薩里 (Al-Ghazali, 1058-1111): 在其著作《聖學復蘇》中強調,宰牲的核心在於內心的虔誠和舉意。他指出,真正的犧牲是宰殺內心的私欲、貪婪、嫉妒和驕傲。外在的宰牲儀式是內在精神犧牲的象徵和催化劑。他警告人們不要流於形式,而忘記了滌蕩心靈、接近真主的本質目的。

伊本·蓋伊姆·昭茲耶 (Ibn Qayyim al-Jawziyya, 1292-1350): 他詳細論述了宰牲的多重智慧:它是順服的標誌、感恩的表達、接近真主的途徑、對窮人的施捨、對魔鬼的抵抗(因其憎恨此功修)、仿效易卜拉欣聖行。他強調,其益處惠及宰牲者自身、家人、窮人和整個社會。

伊本·凱西爾 (Ibn Kathir, 1301-1373):在其著名的《經注》中解釋《古蘭經》22:37時強調,真主所接受的不是肉和血,而是敬畏之心。他指出,真正的價值在於宰牲行為所體現的對真主的畏懼、熱愛、順服和期望。他詳細敘述了易卜拉欣的故事,作為後世永恆的榜樣。

近代學者如穆罕默德·阿布篤 (Muhammad Abduh, 1849-1905)、優素福·格爾達威 (Yusuf al-Qaradawi, 1926-2022):他們在闡釋古爾邦節意義時,特別強調了其強烈的社會維度。他們指出,伊斯蘭規定分享宰牲肉,是其關注社會公正、消除貧富差距、培養社會成員間同情與互助精神的明證。在當代社會,這種精神對於構建和諧、互助的社區至關重要。他們也強調,犧牲精神應轉化為服務社會、追求正義、抵抗壓迫的實際行動。

巴基斯坦學者毛杜迪 (Abul Ala Maududi, 1903-1979):他強調古爾邦節是對“為主道奉獻”這一核心原則的年度性重申和操練。這種奉獻精神是信士個人生活和社會運動的動力源泉。

綜上,當我們將宰牲的“犧牲”拓展為對他人需求的關注,將對真主的忠誠延伸為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將節日的慶祝轉化為共同體的倫理實踐,古爾邦節的精神便獲得了現代性的重生。這種重生不是對傳統的背叛,而是對人類永恆價值的堅守——正如安薩里在《聖學復蘇》中所言:“信仰的本質是心的歸順”,當我們以“歸順”的姿態面對生活,解構的浪潮便無法淹沒神聖的燈塔。

(伊斯蘭之光)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0-15 16:3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