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5-21
- 最後登錄
- 2025-10-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2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96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鏟子超人爆「返鄉痠痛潮」? 物理治療師示警:合併7症狀當心橫紋肌溶解
潮健康
潮健康/潮健康副總編輯 昱彣
潮健康/林昱彣
鏟子超人爆「返鄉痠痛潮」? 這3大身體部位恐首當其衝
花蓮光復鄉在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過後,湧入被稱為「鏟子超人」的熱心志工,以及國軍支援賑災。不過,鏟子超人時而傳出有橫紋肌溶解、連假返鄉後腰痠背痛等狀況。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許瀚文物理治療師受訪表示,鏟子超人們褪下雨鞋、重返日常生活後,卻發現渾身上下的痠痛感揮之不去,要注意可能不只是單純的肌肉疲勞,而是錯誤姿勢與過度施力,所引發的急性運動傷害。
針對這波「災後痠痛潮」,許瀚文物理治療師提醒,若痠痛感未能緩解,切勿過度依賴痠痛貼布或自行按摩,應尋求專業評估,避免急性發炎轉為慢性損傷。僅是看似簡單的鏟土動作,若長時間且重複進行,也可能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並容易引發以下三種運動傷害:
1.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反覆進行鏟土、搬運重物等需要強力抓握與手腕上翹的動作,會過度使用前臂的伸腕肌群,導致手肘外側肌腱附著點發炎、疼痛。
2.急性下背痛:也就是俗稱的腰痛。許多民眾在鏟土時,習慣以「彎腰」而非「屈膝蹲下」的方式發力,導致所有壓力集中在腰椎,容易造成腰部肌肉拉傷等急性傷害。
3.足底筋膜炎:鏟子超人們著用的雨鞋,鞋底普遍平坦且缺乏足弓支撐。若未穿著厚襪或使用鞋墊提供保護,長時間站立與行走,會讓足底筋膜承受過大壓力,引發足跟或足底的刺痛。
不只冰敷、拉筋用? 簡單3招緩解局部痠痛
若身為軍人或志工,在災區時出現痠痛感受,可以採取哪些緩解措施?許瀚文物理治療師表示,以手肘疼痛為例,若仍處於急性疼痛期,可先冰敷5至10分鐘;接著將患側手臂伸直,手掌朝向自己,用另一隻手將手掌輕輕往身體方向拉,直到感覺前臂外側肌肉有緊繃感,維持15秒並重複10至15次。
至於下背疼痛者,可採「嬰兒式」伸展:四足跪在床上或瑜珈墊上,臀部慢慢往小腿方向坐,維持姿勢以放鬆背部與臀部肌群。若不便跪姿,也可坐在椅子上,將一腳腳踝放到對側大腿上(翹腳貌),並將身體前彎以伸展臀部與下背。足底不適者則可將網球或按摩滾筒置於腳底,以站姿或坐姿方式,用身體的重量輕輕踩踏,針對特別緊繃或痠痛的點,可停留5至10秒做定點加壓。因足底神經較為敏感,力道需自行拿捏。另外,用手將腳板向上扳,亦可有效伸展足底筋膜。
救災後痠痛未緩解怎麼辦? 物理治療師揭最傷肌群行為
若居家伸展與放鬆後,特定部位的痠痛仍未見好轉,許瀚文物理治療師建議,第一步應是先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醫師會進行初步評估,釐清疼痛的根本原因,部分患者可能僅需透過口服藥物或痠痛貼布即可改善。若判斷有物理治療的需求,物理治療師會透過熱敷、電療等儀器治療介入,緩解深層的發炎與疼痛。
然而,儀器治療僅是輔助,治療的核心在於教導患者正確的姿勢、居家牽拉與肌力訓練方式。「復健不可能每天做,學會如何在家自主練習,才是根除問題、避免復發的關鍵!」
返回日常生活後,某些看似無害的習慣,卻可能讓災後累積的運動傷害雪上加霜。許瀚文物理治療師指出,現代人最常見的通病「久坐」,便是腰部傷害惡化的主因之一。長時間維持坐姿,不僅會降低軀幹的活動度,更會對腰椎造成持續性的壓力負擔。建議每坐30分鐘至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伸展,避免腰部負擔過大。
針對網球肘問題,則需特別注意「重複性的手腕動作」。無論是需要強力抓握,或是反覆翹起手腕的工作,都會對前臂伸展肌群造成持續性刺激。若工作時無法避免這類動作,應安排固定時間休息,並搭配伸展運動以降低肌腱負擔。至於足底痠痛方面,許瀚文物理治療師則建議,返家後應換穿具有良好足弓支撐的鞋款,以提供足底適當的保護。
勞動後尿液呈茶色、全身疲憊?當心致命「橫紋肌溶解」找上身
對於平時缺乏運動習慣,卻在短時間內投入大量體力勞動的民眾,許瀚文物理治療師特別叮囑,務必當心「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當肌肉因過度使用而大量損傷時,肌細胞內的物質會釋放到血液中,若未及時補充水分,可能造成腎臟損傷。最典型的徵兆即為「尿液呈現深褐色或茶色」。若合併有全身極度疲憊、特定部位肌肉劇痛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
「也提醒所有投入救災的民眾志工,上工前務必先評估自身體能狀況,並進行全身性的動態伸展,讓身體充分熱機,以應對後續的高強度勞動!」在勞動過程中,應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休息,避免一次性地過度透支體力。最重要的是,在炎熱天氣下,必須隨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是預防橫紋肌溶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後,許瀚文物理治療師呼籲「鏟子超人」,在古道熱腸、濟世救人的同時,也要時刻傾聽身體的聲音;若痠痛在初步緩解後仍未改善,應儘速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轉介物理治療。透過熱敷、電療等儀器治療,搭配個人化的運動指導,才能確保返鄉後身體能健康、完整地回歸正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