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碑「明」字多一橫 被諷有月無日 背後藏玄機
朱元璋陵碑「明」字多一橫,引發「有月無日」之諷,但學者考證發現,背後源於古文字演變與陰陽風水觀念。
南京紫金山下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墓,遊客常注意到陵碑題字「眀孝陵」,並非熟悉的「明」,而是多了一橫的「眀」。有人戲稱這是「有月無日」,暗諷明朝命運不長;也有人懷疑是工匠出錯,但經大陸學者考證,這一差異其實與古文字的演變、陰陽風水觀念以及當時的文化氛圍密切相關。
根據《搜狐網》報導,明孝陵是古代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帝王陵墓之一,不僅以建築恢宏著稱,碑文上的「眀」字更引人注目。這個字形差異讓不少人猜測是否蘊含政治寓意,甚至認為是刻意貶抑,但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追溯源流,「明」與「眀」本為同源異體字,最早可追至甲骨文「朙」,象徵光明與清晰,隨著文字演化,兩者逐漸並用,在《洛神賦》、《山堂帖》等古籍中皆可見「眀」的身影。朱元璋建國之初,甚至刻意將國號寫作「大眀」,藉此與傳統書體區隔,以彰顯新朝正統。
坊間也有說法認為「眀」是清朝改動,藉此貶低前朝,但事實正好相反,康熙帝多次南巡,親赴明孝陵祭拜,並題立「治隆唐宋」碑,充分展現對明太祖的尊崇。更何況,北京故宮「正大光明」殿匾額,仍書寫標準的「明」,並未刻意避諱或修改。
那麼朱元璋為何偏用「眀」?有一說是基於陰陽五行觀念,古人視「明」為陽,而陵墓屬陰地,多出的一橫象徵調和陰陽,也讓陵寢更符合古人講究的風水觀念。這樣的做法,在其他碑刻與建築題字中亦能找到例子,並非單一現象。
另一種可能性則源於書法習慣,古代書法家常依筆勢與章法調整字形,筆畫增減並不罕見,「眀」或許僅是當時流行的寫法,並不帶有陰謀或諷刺意味。
總結來看,朱元璋陵碑的「眀」字,既承襲了古文字的傳統,也體現了陰陽調和的哲學思維。這一筆劃上的微妙差異,不僅反映文字演變的軌跡,更讓後人得以窺見明初文化的深層意涵。
(中時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