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1-9
- 最後登錄
- 2025-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835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3751
- 相冊
- 23
- 日誌
- 40
    
狀態︰
離線
|
2026全球最佳智慧醫院榜單揭曉,擁有世界最完整健保數據庫的台灣,為何還需要政府帶頭,成立健康數據公司?
2026全球最佳智慧醫院出爐,儘管台灣有13家上榜,為亞洲第二名,但細看榜單,台灣只有一家躋身百大之中,其實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我認為亞洲智慧醫療的第一名是新加坡,醫院少、人口也少,卻有5間醫院躋身百大智慧醫院。新加坡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他們很早就規劃引進美國的醫療數位系統,在大數據收集或流程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台灣即使在醫療便利與效率都贏過其他國家,但在醫療科技創新發展尚無法贏過日本、韓國與新加坡。除了資訊人才與資金挹注不足,另一個問題就是數據整合。
數據就像原料,除了做學術研究、用來訓練AI模組,數據本身也有商業用途。
比如說,當台灣醫院做出一款醫療AI軟體時,需要與國際醫療數據做比對,驗證軟體的有效性,這時就可能有需要向國外的資料庫購買醫療數據。
所以在國際上,不僅大型醫院會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也會有私人企業專門整合各醫院的數據,連公家機關也會加入來做健康數據資料庫,像英國BioBank、美國All of US計劃等。
健保資料有使用限制
我們經常說,台灣健保有著30年來的醫療數據,應該是全世界最完整、最詳盡的資料庫,但現在醫療數據的應用反而落於人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資料使用的種種限制。
第一關是法規與人權的限制,因為健保資料庫成立之初,並沒有讓民眾簽署同意書,所以當這些資料要應用在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商業用途時,就會與現行法規有所牴觸,導致健保資料使用上的困難。
就算健保資料開放給醫院用於學術用途,也不包含那些比較深層且精細的資料,例如生化檢查的數據、抽血或超音波等資料是無法取用的,以至於做醫療研究時,仍嫌不足。
健保的資料是使用醫療診斷的編碼,一個高血壓可能就有三、四種不同的編碼來表示,但這些編碼所代表的意義卻大不相同,每一位醫師使用編碼的習慣也不盡相同,導致這些資料無法完整反映病患的狀況,甚至出現數據上的偏差。
醫師用健保資料來做研究,投稿到國際期刊時,還是會受到國外學者的質疑。因此國科會希望成立健康數據服務公司,帶頭彙整散落於各醫院的資料。
建立友善資料標準
其實整合健康數據,帶來的改變顯而易見,比如說某個疾病,在一家醫學中心只有2000個病例,但只要整合10家醫學中心就可能得到2萬個案例,醫界對該疾病就有更廣泛且深入的理解,進而優化我們對病患的照顧。
數據除了能加速醫療發展,也能看到商轉的契機,比如國際藥廠要開發智慧醫材或藥物時,西方人對新醫材或藥物的療效未必跟華人相同,所以就需要使用華人的醫療數據,來加以驗證,確認其療效。
尤其國際藥廠愈來愈重視亞洲市場,在亞洲進行的臨床藥物試驗愈來愈多,台灣不僅有著非常優質的醫療,臨床試驗也做得很不錯,如果能提供自己的數據,勢必能吸引更多商機,受惠的將是普羅大眾。
但這件事情沒有想像中來得簡單,榮總體系也曾經嘗試,在我接任中榮院長時,希望我們能夠整合散落在台北、台中與高雄三家榮總的醫療數據,所以從心臟內科開始做起。
但光是資料欄位如何設定就花了不少時間,我本人每個月親自主持會議,總共花了2年的時間才完成,最後整理出20個大大小小不同的資料庫,資料量大至3萬多筆,小的也有幾千筆資料。
健康數據的倉儲管理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尤其蒐集資料的格式要做得非常友善,才能串接其他醫學中心的資料,更要考慮到國際資料庫是怎麼編碼與排列,未來跨院或跨國使用才會比較方便。
要做到這件事,最重要的關鍵之一還是溝通,尤其是資訊工程師的介入協助,來回與醫師溝通,共同解讀數據,才能真正建立出好的資料庫。
除了調整薪水吸引工程師進入醫療體系,也有愈來愈多醫院選擇與IT大廠共同協作。
理論上,如果建立好數據資料庫,加上投入時間與資源,才能讓台灣擁有的最珍貴醫療數據,在學術、臨床,以及未來可能的商業應用有更好的發展。
錄自:天下雜誌 原標題為:台灣拚智慧醫療 醫療數據不可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