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5-11-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0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27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古代的佛道之爭,到底爭的是什麼?
現在中國的宗教協會可以在一個地方辦公,十分和諧。
但在古代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咱們土生土長的道教和外來的佛教,關係可不像現在這麼和諧,那可是實打實的對頭,並且在各個領域都在 “競爭”。
那古代的佛教和道教之間到底在 “爭”什麼? 簡單來說,就一句話:誰是老大?
佛道之爭,爭的可不是像街頭混混那樣爭地盤,而是在爭奪誰才是華夏宗教界的 “扛把子”。 這場爭鬥不僅僅涉及到雙方的教義之爭,還涉及到面子(政治地位)、肚子(經濟利益)、牌子(文化正統),這是場綜合性的大博弈。
首先,關於面子問題,誰的座次排第一?
有人問,道教和佛教誰排第一,有那麼重要嗎?
很重要。 在朝廷的正式場合,誰的名字排前面,象徵的是誰的地位和權力更高一些。
所以雙方開槓了。道教為了搶佔輿論高低,東漢時期的王浮寫了一本暢銷書,叫《老子化胡經》。這本書說,道教始祖老子,當年西出函谷關,去哪了呢?說是去了天竺(現在的印度),搖身一變,變成了佛陀,開了個佛教分公司。
這本書一出,就讓人認爲佛教不過是我們道教的 “海外分支”,潛在意思是, 道教是佛教的源頭,道教爲師,佛教爲弟,道教自然地位更高。
佛教徒們當然不願意聽道教這種說法,有的堅決否認,說這是誹謗;有的則 “有樣學樣”,直接編出 “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 的故事:說是 佛陀派了三位弟子(儒童菩薩、光淨菩薩、摩訶迦葉)來中國,分別化身爲孔子、老子和顏回。如此一來,中國的聖賢反成了佛的弟子。
總是,這場 “誰是爹”的嘴炮辯論,本質上來說是 “本土正統”和“外來戶” 的身份問題的爭奪。
但是雙方光打嘴炮不行,關鍵還得看皇帝的態度。皇帝支持哪個教派,哪個教派就能贏。
比如北魏 太武帝 时期, 在道士寇謙之和漢人精英崔浩的鼓動下 , 太武帝成了道教的 “鐵桿粉絲”。
雖然有社會經濟的因素,太武帝還是 直接下詔書,說佛教是 “西戎的虛妄邪說”, 發動 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佛運動 。 這個時期,佛教的裡子和麵子都沒了。
到了唐朝, 李唐王朝尊道教老祖李耳为始祖 , 所以道教鼎盛。 貞觀十五年( 641年), 李世民 命僧侶(法琳)與道士在宮廷前辯論。法琳率直而言 “老子乃是凡人之子”,觸怒了他 李世民 , 直接 被流放致死。
不過到了 武則天 時代,道教就被她邊緣化了。
爲何?因爲 武則天 想當皇帝,不能和李唐王朝一樣支持道教,所以她大力扶持佛教, 明確下令: “佛教教義應該在道法之上,緇服(僧衣)處黃冠(道士)之前”(見《唐大詔令集》) 。
等到了她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為了恢復李唐正統,又重新把道教捧回第一位。
所以宗教的地位,常常是皇帝根據自身的政治需要來定。今天這個教可能是 “國教”,明天就可能淪爲被打壓的教派。
其次,關於肚子問題,誰的勢力大,誰的經濟收益多
出家人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宗教團體在古代也是 “大型企業”。寺廟、道觀擁有大量的田產、房產、還有朝廷給予的免稅免役特權。
和尚道士多了,國家的稅收和兵源就少了。
佛道兩家都在爭奪土地、人口和免稅特權。誰擁有的土地多,誰的地租收入就豐厚,誰的經濟基礎就牢固。誰控制的依附民多,誰的再生產能力和財富創造能力就強。
不過在古代,佛教因爲講究 “普度衆生”,整體規模遠遠比道教大得多,因此佛教就成了王朝的首要打擊目標,畢竟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會允許擁有獨立經濟、人口和影響力的“國中之國”的宗教團隊壯大。
歷史上著名的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本質上是一場 經濟清算 。 唐武宗會昌滅佛( 845年)後,朝廷“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奴婢爲 兩稅戶 十五萬人(出處:《舊唐書•武宗本紀》) 。
任何一個宗教團體,如果影響到王朝的錢袋子的時候,什麼教義辯論都是虛的,王朝動手收拾起來完全沒得商量。
再次,牌子問題,是本土道教爲精品,還是進口的佛教會念經?
佛教作爲 “外來品牌”,必須面對能否本土化的問題。道教攻擊佛教最常用的武器,就是中國經典的 “ 華夷之辨 ”。
南朝道士顧歡寫了篇爆文《夷夏論》,核心觀點是:佛教這東西嘛,道理也許不錯,但只適合 那些 “不開化”的夷人。 並且佛教提出的 出家、剃髮、不拜君王父母等制度,違背了中國的忠孝倫理( “夏教”) 。 我們中華是禮儀之邦,當然要用我們自己的本土高端品牌 —— 道教。
佛教怎麼辦?也只能 “本土化”了。當時的高僧們用 道家、儒家的概念來解釋佛經 , 就好像用中文來翻譯外語,並加上中國的例子,來實現本土化。比如 東晉的慧遠大師,寫文章論證佛教不僅不違背皇權,還能幫助皇帝教化百姓,穩定社會 , 爭取獲得皇權和老百姓的認同。
最後,是教義之爭,佛道的核心教義是根本對立的
教義之爭,更多是發生在高水平的修行者之間,他們會進行哲學上的 “爭辯”。
比如 道教認爲宇宙的終極本源是道 。萬物雖然有形態差異,但都蘊含道性, 通過修行可以返璞歸真,與道合一 ,所以世界和生命是值得珍惜和延續的。
佛教的核心教義是 “緣起性空” 。佛教認爲萬事萬物都沒有獨立、永恆、不變的自性,一 切的本質是 “空” ,不存在固定不變的實體。
再比如 道教追求長生久視、肉身成了神仙;佛教講求輪迴轉世、涅槃寂滅。 雙方互相批評,道教譏笑佛教的寂滅是虛無,佛教則批評道教的長生是妄想,違背自然規律。
這種 “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老百姓大多都聽不懂,所以這一塊教義之爭,反而不是兩教相爭的主戰場,老百姓也就是瞧個熱鬧。
所以,古代的佛道之爭,不是什麼神仙吵架,是 雙方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殘酷的競爭,爭奪的是官方的政治地位,搶奪信衆和資源,明確誰是文化正統。
也正是因爲這種激烈的競爭,反而促使雙方的融合。比如禪宗的形成深受老莊思想影響;道教的 內丹學 則從理論和實踐上大量借鑑了佛教的心性論。
最終誰也幹不掉誰,反而在不斷的爭奪和磨合中形成 “三教合一”的局面。這兩者也共同構成 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支柱。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台灣聯絡服務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