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癒合慢? 研究:微血管老化是健康警訊 1現象可測
當身體處於長期發炎、壓力過大、缺氧、睡不好,血管新生就會變得遲鈍或變形。
血管新生常被誤解為癌症才會發生的現象,但其實,它每天在體內負責維持修復、供氧與組織更新。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每天的生活方式會直接影響血管新生的平衡,進而左右老化速度、傷口癒合能力與慢性疾病風險,了解血管新生如何運作,是掌握健康老化的重要關鍵。可從刮到或撞到時,注意傷口多久結痂。
張家銘在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很多人以為血管新生就是癌症在長血管,或是心臟缺血時才需要的修復。2025年一篇刊登在BBA Reviews on Cancer 的綜論,解釋血管新生從癌症到缺血修復,在不同情境下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
當病人常問「最近傷口變得好得慢」時,張家銘說,這樣看似零碎的現象,其實代表著微血管正在老化。尤其,當身體處於長期發炎、壓力過大、缺氧、睡不好,血管新生就會變得遲鈍或變形。換句話說,每天的生活,都在決定血管長得好不好。
研究顯示,在癌症中,腫瘤會利用缺氧刺激低氧誘導因子,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大量釋放,長出形狀不規則、容易滲漏的血管。這些畸形血管成為腫瘤的高速補給線,協助它吸收養分、氧氣並進行轉移。
但在另一方面,當心臟缺血、腦部退化、糖尿病足部傷口、慢性發炎組織,反而需要充足而健康的血管新生。只要血管長不出來,組織就缺氧,傷口也無法癒合。
根據最新研究,張家銘建議民眾不妨從日常保養自己,讓血管保持彈性,除了睡眠一定要夠以外,還要靠「規律的小運動」,每天5000到7000步的快走,每週兩次到三次讓心跳上升的運動;多吃蔬菜、全穀、堅果、莓果,少吃加工肉、少喝含糖飲;避免長期處於微缺氧,例如:鼻過敏、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等
他還提醒,不妨透過觀察日常的小變化,就是追蹤微血管健康的簡單方法:刮到或撞到,注意傷口多久結痂、紅腫是否比以前久、瘀青好得速度等,都是最直接的「微血管健康指標」。
(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