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479|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鹿港廟宇古蹟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10-11 15:25:2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位置
        鹿港鎮金門街81號。

簡介
        龍山寺乃是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分靈而來,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台灣,而龍山寺也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因此在台灣的寺名也都取名為龍山寺。

台灣龍山寺由來
        龍山寺乃是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分靈而來,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台灣,而龍山寺也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因此在台灣的寺名也都取名為龍山寺。
 清朝時這樣的龍山寺在台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的龍山寺、台北艋舺的龍山寺、台南的龍山寺、鳳山的龍山寺以及鹿港的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雍正年間﹞,其次是艋舺的龍山寺﹝乾隆三年﹞、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

奉祀
        龍山寺主要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是佛教徒心目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尊者,台灣信徒則喜以「觀音媽」暱稱之。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媽誕辰,寺中有盛大的法會與慶典。

 
    鹿港龍山寺自乾隆年間以來,不但是閤港寺廟,且香火鼎盛,信徒遍及全台各縣市。且由於歷史悠久,雖幾經災厄,然仍留下不少的文物。以下分別介紹寺內的匾額、石碑和古鐘,以見其一斑。

匾額:法雨如來、慈靈顯應、普濟群生、慈帆普濟、香光莊
            嚴。
石碑:重修龍山寺記
            泉廈郊商船戶捐題緣金碑
            爰倡首敬捐六月十九日壽費碑記
古鐘:製造於寧波的古鐘,「龍山曉鐘」為昔日「鹿港八景」
            之一。



==============================================
==============================================



 

 
     
 

  位置
        鹿港鎮中山路430號。

        天后宮官方網站:www.lugangmazu.org,信箱:lugangmazu@yahoo.com.tw
  
  簡介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民前二百廿一年,係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信徒遍佈於台灣各角落,終年香客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一月至三月間的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洩不通。
        鹿港天后宮湄洲媽租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民前二百廿一年,係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由鹿港天后宮分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有北港朝天宮、朴子配天宮、彰化天后宮、大肚永和宮、土庫順天宮、台西安海宮、埔里恆吉宮、枋橋頭天門宮、北斗奠安宮、溪洲后天宮、新店后儀宮、基隆后天宮、中崙慈賢宮、澳大利亞墨爾本、美國柯羅拉多洲、日本長崎平戶市媽祖文物保存會等共達貳仟餘座,信徒遍佈於台灣各角落,終年香客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一月至三月間的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洩不通。

        鹿港天后宮湄洲媽租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尤其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石雕刻,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故有藝術殿堂之稱。廟中陳列的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嘆為觀止。如前清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鹿港天后宮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和祖廟贈與鹿港天后宮的大靈符.聖母寶璽.均是本省絕無僅有之文物。此外,尚有明朝宣德年製的進香爐、民初雕製的精緻鳳輦,全副儀仗等,數量之多,難以枚舉。自從湄洲祖廟毀於文革後,奉祀於本官之湄洲開基聖母寶像,及有關湄洲文物,更受到廣大信徒重視,而成為碩果僅存的歷史瑰寶。

 
 
 

        鹿港天后宮的平面格局,在清同治時期的改建便已建立基本規模。當時重修後的規模已經是「三殿式」的平面格局,包括有三川殿﹝含戲台﹞、中殿﹝媽祖殿﹞、後殿﹝天公殿﹞及禪房護厝等主要建築物。一九二三年的改建便是以既有的規模為基礎再加以拓寬改建。在改建之前,天后宮僅為面寬三開間、前後三殿式之平面格局;經改建及近代的增修之結果,成為正面五開間﹝五門﹞、進深三殿、左右過廊及左右護龍等之平面格局。兩殿間以左右過廊﹝鐘鼓樓﹞相連共同圍出中庭,主殿及後殿再以護室圍出後庭,兩側護龍再以過水廊與主殿相接,其平面格局呈現出臺灣中型廟宇典型的格局。

 
  三川殿
        三川殿或稱前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式。面寬五開間,進深四開間,設有五門,主要入口採取「塌壽式」的處理,設三個入口門,並留有一步口廊簷,左右梢間再加開八角門。由於三川殿的主要平面格局是依原有的三門型式加以改建,因此,現有的梢間格局便是依原有的三間間格局再往左右方向增建而成。由於入口的塌壽處理手法,因此,梢間的八角門反而比主入口較突出,更顯得梢間的八角門在比例上較為吃重。同時,突出的梢間空間在鹿港冬季季風強盛時,居民便將梢間門扇關上以擋強風,如此一來恰可提供一溫暖舒適的聚會空間。

 

  主殿
    主殿又稱媽祖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式,通面寬為三開間,進深用六柱,架內四點金柱前後再加副點金柱,後副點金柱與附壁柱間亦再增補一柱,是屬於為臺灣傳統廟宇的用柱手法。主殿面寬比進深為小,因此形成正面短而側身狹長的形態,而塑造出神祕及深遠的空間感。主殿面寬約三開間,相較於其它各殿面寬五開間的空間使用,顯得較小,但也形成主殿空間使用較為集中的空間感。主殿前後用六柱,呈現出前後對稱的比例關係。全殿共配有二十六根柱,從後點金柱以後便是「神間」的空間使用,約佔全主殿空間的三分之一,如此一來,便突顯出奉祀主神的地位。

 

  後殿
    後殿又稱凌霄寶殿,或稱天公殿,為基部挑高的二樓式建築。一樓的空間本為挑高之平台,在民國七十八年增闢為媽祖文物紀念館,二樓則為凌霄寶殿。寺廟的祭祀空間為突顯出主神之尊貴,主殿多半在空間層次上為所有視覺的最高點,因此,後殿雖為二樓式的建築形式,但在整體的空間層次上仍遵守著主殿居中,前後殿及左右過廊依次降低高度的空間組織原則。





 

 
     
 

  位置
        鹿港鎮埔頭街96號。
              
  簡介
        本省唯一由乾隆皇敕建之媽祖廟,地位尊崇。採宮殿式建築,規格完備且氣象巍峨。廟埕石碑併立,詳載大將軍福康安平定林爽文叛變之事蹟,史物昭彰,發人省思。官服裝扮之金、柳將軍則威儀十足,蔚為特色。
 
  敕建緣起
        乾隆五十一年冬,台中地方移民中最有影響力的領袖人物林爽文聚眾反叛,在大里﹝今之台中縣大里市﹞起事。短短一個月內破大墩、彰化城、諸羅、斗六門、南投等地。未幾,南路莊大田亦攻鳳山縣,南北兩路會師合攻台南城,至此戰火遍及全台、府城告急。於是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四日清廷派水師提督黃仕簡,率兵由金門抵鹿耳門,四月六日陸路提督任承恩,率兵由興化抵鹿港,再命總督常青督師來援,但均未能奏功,情況由劣勢轉為危急,震動清廷。八月初乾隆皇帝降旨,詔命其最親信之滿州鑲黃旗人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公福康安為大將軍率領巴圖魯侍衛數百員及十萬大軍,戰船數百艘於十月二十八日由福建崇武澳出發,海途中忽遇颶風侵襲海浪波濤洶湧,全軍譁然,福康安亦失色,於是虔禱聖母,果得庇佑,一時風平浪靜,十一月初一日大軍安然抵鹿仔港,一時港口檣桅如櫛,連接數里之遙,軍威大振,十一月初四日開始進軍,兵臨諸羅數縣所向無敵,福康安默知有此奇蹟,乃聖母神助,於是上奏天子,是年臘月奉詔撥賜國帑擇地敕建天后宮以奉祀,並委任候補知府德明額督工興建,自此清軍連戰連捷,勢如破竹,十二月征剿北路,至五十三年二月初五日南北兩路戰事均告平息,其間祇不過三月餘,同年德明額受將軍委任督建之天后宮,其一切工程皆與文武各官及紳耆、董事人等同襄厥事,於丁未臘月之吉,砌基豎樑,戊申五月廟貌告成,蒙賜國帑金一萬一千餘圓,未敷之數四千八百圓由總董事林振嵩輸誠勉力,六月間奉像入廟,乾隆皇帝加封本宮聖母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其位尊至高凌駕於其他各地媽祖廟之上。

  宮內文物
        介紹寺內的匾額,石碑等文物。 鹿港新祖宮自乾隆年間以來,不但是閤港寺廟,且香火鼎盛,信徒遍及中部各縣市。且由於歷史悠久,然仍留下不少的文物。以下分別介紹寺內的匾額、石碑和古物,以見其一斑。




 

 
     
 

位置
        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見到。
              
  簡介
        清道光四年由鄉賢鄧傳安倡建,日茂行林文濬贊助,藏書共二萬餘部三十萬冊,造就進士、舉人、秀才甚眾,為古鹿港文化搖籃。

  倡建
        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認為鹿港雖文風已盛,然非縣治所在,學子苦無就學場所,乃倡同「八郊」建立書院,其中尤以八郊首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出力最多。

  命名
        書院名為「文開」,乃是為了紀念明末的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沈氏在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期來台,教導人民讀書識字,有「台灣漢文化之祖」的美譽。

  全盛
        書院建成,購書三十餘萬冊,以供生員研讀,並延聘進士蔡文芳等當代名儒執掌教席。道光至光緒年間,鹿港共出了六位進士、九位舉人以及一百多名的秀才,實是鹿港文化的搖籃。

  中衰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鹿港設立公立學校,且擔慮儒生聚會容易引發事端,乃禁止書院的一切活動。其後曾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到訪而改稱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沒落與重建
        光復後書院因疏於管理,日漸殘破沒落。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大火,幾令書院成斷垣殘壁。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把火重新燃起了鹿港人對書院的重視,政府亦撥款重建,始恢復舊貌。

       
右側即是舊時學生上課之處       造型獨特的瓶型門有品第高中的涵義




 

 
     
 

  位置
        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看到文開書院的大門,進入大門後,過了書院之後,便是文祠。
              
簡介
        嘉慶十一年建,為涵蓋文廟武廟、文開書院三座之建築,一 字橫排,文武並肩,全台少見。

  創建
        文祠是在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由當時的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同鹿港士紳陳士陶所集資興建的。

  功能
        文祠除一般民眾祭祀外,兼是學子讀書的地方,詩人文士亦常聚於此處談文論詩。鹿港最早的詩社「拔社」,就是設在這裡,因此可說是鹿港詩學的發源地。此外,凡應試及第,亦必到此敬謁,可說是讀書人的精神信仰中心。

  必也正名乎─文祠與文廟
        一般人往往會把文祠與文廟二者混為一談,其實二者之間有頗大的差別。「文廟」是官設的孔廟,必須是縣治﹝即今之縣轄市,如彰化市﹞以上的地方才可設立,因此彰化市便有官設的孔廟。然而鹿港並非縣治所在,因此只許設立民間性質的文祠。文廟奉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而文祠奉祀的則是儒教中的文學之神:文昌、文衡、大魁、朱子、孚佑五位帝君。

  名家書法
        文祠入口兩側的壁上,有不少鹿港近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如歐陽錦華、施人豪等。蒼勁雄豪,值得遊客細覽。

 




 
 
     
 


位置
        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看到文開書院的大門,進入大門後,過了書院、文祠之後,便是武廟。
              
  簡介
        嘉慶十七年建,奉祀關聖帝君,神像有關公、周倉、關平為昔時福建名師所雕,神情威嚴,栩栩如生。院落的左右廂房之前各有涼亭一座,為一特別之建築。

  創建
        武廟是在嘉慶十六年的時候,由鹿港士紳蘇雲從所發起創建的。
 
  奉祀
        武廟內奉祀的是關聖帝君,即是民間所謂的關公。關公在各教中皆佔有一席之地,儒教尊為「文衡帝君」,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佛教尊為「蓋天古佛」。此外,民間亦傳說其擅於算術,並發明了簿計法,兼其人守信用、講義氣,故商人尊之為「武財神」。軍警人員則以其忠義亮節,尊之為「武聖」。此外左右兩側另有關羽的兩位部下─關平及周倉。
 
蓬萊第一泉﹝虎井﹞
        武廟和文祠之間有一口虎井,昔時井水甘甜,為泡茶的甘泉,號為蓬萊第一泉。




 
 
   
 
 
  位置
        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後,經文開書院門口行約百公尺,即可見到地藏王廟。
              
 
  簡介
        嘉慶二十年,由鹿港八郊士紳創建,山門壁畫線條流暢有力、顏色優雅甚具民間藝術價值,每年農曆七月都舉 辦普渡法會。
 
  溯源
        初為一草廬小廟,乾隆二十二年自四川天竺尊巖迎請地藏王金身奉祀後,香火逐漸鼎盛,於是地方人士乃倡言重修。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八郊重建天后,因尚有餘資,乃撥款改建,始成今日面貌。
 
  奉祀
        地藏廟主祀地藏王菩薩,從祀則有註生娘娘、十殿閻羅與境主尊神。
 
  關於地藏王菩薩的傳說
        相傳地藏王菩薩在釋迦弁尼佛寂滅後的一千五百年後﹝即我國之唐高宗四年﹞,化跡於新羅﹝即今之韓國﹞。其二十四歲時渡海來到九華山後,端坐於九華山山頂,歷時七十五年而得道昇天。曾發願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由於悲天憫人之胸懷,得道後成為掌管人之善惡與死後所往。於地獄中,解救苦難眾生,故民間亦稱其為「幽冥教主」或「酆都大帝」。
 
  初一十五開中門,中元普渡始全開
        地藏王廟平時只開右門以供民眾進出,初一、十五或地藏王菩薩、註生娘娘、境主尊神的誕辰才會打開中門讓民眾進入祭拜。而一年之中,只有中元普渡這一天,才會把廟門大開,並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






 
 
   
 
 
  位置
        彰鹿路過了與青雲路的交叉口後右轉,即可看到。
              
 
  簡介
        乾隆五十二年建,屬廟宇兼同鄉會,又稱浯江館。建築古色古香古意盎然。
 
  溯源
        大約在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左右,一群金門駐台的水師以及從金門移民而來的居民建立了此館。今所存的金門館為許樂三於清嘉慶十年﹝西元1850年﹞捐出土地,由各地金門駐台的水師官兵以及鹿港地區的船商共同出資修建的。廟內有道光十四年和咸豐五年的「捐款提名碑」,可以看出當時的官兵踴躍捐款的情形。
 
  修建
        光七年﹝西元1827年﹞溫兆鳳擔任鹿港游擊,看到金門館廟宇殘圯,就想加以重修,但未及實行,就調陞艋舺參將。直到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劉光彩接任鹿港游擊,才倡議改舊更新,總計募得軍民的捐銀共七百四十員。重建工程於十二年開始,十四年竣工,總共花費銀二千六百員。其中不足之數一千八百六十員,則全由劉光彩獨立支付。劉光彩獻「過化存神」匾,並撰「重建漕江館碑記」,以考創館之始末,並記錄誌重建的經過。由進士鄭用錫等立石。此外,尚有一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的「重建浯江館碑記」,是研究金門館歷史的第一手史料。
 
  何以曰「館」
        向來寺廟大抵曰「寺」、曰「廟」、曰「宮」,何以此獨名曰「館」。原來金門館除了是金門人的信仰中心外,尚兼有金門同鄉會館之功能,故名曰館。此「館」字原來尚有「行館」之涵意。
 
  奉祀--蘇府王爺的傳說
        金門館主祀的是蘇府王爺,蘇府王爺原祀浯江嶼,因此金門館又稱「浯江館」。相傳蘇府王爺原是唐朝的將軍,其名字為蘇永。蘇永因協助官方開發金門,又抵盜匪的入侵,使金門人免除海盜匪寇的侵襲。金門人感念其恩澤,死後奉為金門的守護神。




 
 
   
 
 
  位置
        位於金盛巷內。
              
 
  簡介
        康熙二十三年建,為鹿港最早的媽祖廟,全廟沒有柱子亦無廂房,殿宇簡樸而有古色。
 
  溯源
        興建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由最早移民到鹿港的族群福建興化人所創建的開基媽祖廟,也是鹿港最早興建的媽祖廟。取名興安,則有祈求保佑「興」化人平「安」的涵義。就因為它是興化人所建,因此除了作為一般的信仰中心外,它尚兼有作為興化人在鹿港的會館與行政中心。
 
  中衰
        隨著鹿港與蚶江正式的對渡之後,漳州人與泉州人漸次移民鹿港,興化人反成人數較少的族群,其重要性遂逐漸沒落了,其廟產也漸遭強佔。廟前的方埕被民宅所佔用,以致變成了巷道;而線條優美的燕尾屋脊也因鄰近的房屋起了樓房,以致被包夾在鄰牆之間,不復舊時的氣勢。最慘的是在台灣光復後的一次廟產登記中,竟把興安宮誤登記為興化宮,以致許多的廟產無法收回。其後雖再改回,然已無法挽回。
 
  軟身媽祖
        興化宮除了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外,尚有自湄洲媽祖廟恭請分身而來的「軟身媽祖」。「軟身媽祖」就成了興安宮的鎮宮之寶,而且也是台灣的媽祖信仰中,一項頗具歷史意義的文物。﹝為了防止如此重要的文物失竊,廟宇管理人將之安奉於親戚家中,故無法在宮中見到。﹞





 
 
   
 
 
  位置
        位於金盛巷內,遊客可從彰化銀行旁進入新盛街,行約五十公尺可見左側有一小巷,進入小巷後再行約五十公尺,抬頭即可見一紅磚綠瓦的「跑馬廊」橫空而立,其兩側相連之樓房,即是十宜樓。
              
 
  簡介
        為一跑馬樓,是騷人墨客夜宴吟詩論對的聚會所。
 
  溯源
        早年鹿港文風鼎盛,一些風雅之文人墨客往往相邀清夜吟詠,或煮談闊談,或品茗對月。相傳此十宜樓之主人即一位十分好客之雅士,為使客人可在高處倚欄望月,故於相連的兩樓間建一跑馬廊,以供清客憑欄望月。
        一、當時有十位飽學多聞的的文士在此聚會。
        二、指斯地「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
                宜茶」十宜,故名十宜樓。
        三、跑馬廊和金盛巷交叉成十字,故曰十宜樓。
 
  銃櫃
        銃櫃又稱鎗櫃、鎗樓,為一類似碉堡的建築物,其前、左、右各有一「銃眼」。人置身其中,可居高臨下,以監視外面的動靜。早期鹿港生活富裕,易成匪寇盜賊覬覦的目標,設置銃櫃正可保障自身及家人之安全。




 
 
   
 
 
  位置
        從中山路119號旁的小巷進入,或者從金盛巷內十宜樓再往前走,過一馬路,便可見一大宅院,其門板上留著字跡斑駁的「良慶」、「宜昌」字樣,此便是昔日廈郊旗下的大行號「慶昌」,意樓正是慶昌大宅院中的閣樓。左轉入小巷中,可見左側磚牆上有一株楊桃樹從牆內伸展而出。
              
 
  簡介
        為慶昌古厝中一間小閣樓,今名天遺室,以淒豔的愛情故事馳名。古窗圖案由葫蘆與古錢交錯變化而成,極具古典美。
 
  淒美的愛情故事
        那是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據傳樓中居住女子名為尹娘,方其新婚燕爾,夫婿為求功名,暫拋美眷赴試。臨行前,夫婿為解尹娘思念之苦,於意樓牆邊種一楊桃樹,並囑曰:「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無奈夫婿一去音訊全無,尹娘仍苦守樓中,盼望伊人回來,終致抑鬱而終。此一故事或有後人附會之處,然其百轉千腸,亦令有情人魂傷。聞之者為之流連徘徊,不能自已。
 
  引人遐思的窗
        此窗由三要素組成:窗本身是圓的,代表圓滿;紋路則由葫蘆、古錢兩者相間合成;葫蘆諧音為「福」,有祈求幸福之意;古錢則有祈求「生財』之意。既可見其外觀之精緻典雅,又可知其內涵的豐富意象,此乃吾國傳統文化含蓄內歛之表露。
 
 






 
 
   
 
 
  位置
        從中山路和民族路的路口進入第一市場,然後沿著左側的街道,在民族路163號和165號之間有一巷道,此即是「九曲巷」的入口。
              
 
  九曲巷的起源
        由於鹿港是以商業起家的,而商業往往靠船隻往來載運貨物流通,因此重要的商業據點勢必沿海岸與河口築立。然而由於毫無遮蔽,凜洌的海風往往長驅直入,造成居民與行人的諸多不便。尤其每年中秋過後所謂的「九降風」(即東北季風),更是造成一片黃土飛揚。於是在巷道的設計上,便採取彎曲多折的方式,以阻絕強風的侵入。如此一來,其巷道口便不似一般的巷道採十字交叉,而是採T型的交叉;而巷內道路則是彎曲迂迴的線條,而不似一般巷道的以直線前進。
 
  獨特的空間藝術與生活
        舊時在九曲巷的頭尾,往往設有一座隘門,如此一來,便形成一封閉的區域。一方面可以防止外患的入侵,一方面亦成為左鄰右舍往來交談及孩童嬉戲玩耍的最佳空間。且因阻絕了強風,即便是寒冬,巷內亦溫暖的如同陽春,形成一種特殊的生活空間。
 
  九曲巷的代言人--金盛巷
        其實大部分的鹿港的老街中的巷道多可稱為「九曲巷」,此原是鹿港巷道的一大特色。然其中以「金盛巷」在「九曲」方面的特色表現的最明顯,同時也保存的最為完整,因此談到鹿港的九曲巷時,往往以「金盛巷」作為代表。至於「金盛巷」的名稱,則相傳是「金盛船頭行」位於此巷內而得名。






 
 
   
 
 
  位置
        位於中山路和興派出所旁的巷道中,前進約三十公尺後,仰望左上方,即可看到。共有四排,每一排有15個酒甕,左右兩面共有120個。將酒甕築成牆,一方面可物盡其用,一方面又可增添其美觀,正可看出鹿港人的勤樸民風與藝術眼光。
              
 
  簡介
        早期建築匠師將空紹興酒罈應用作圍牆裝飾,發揮材料特性,美觀有趣是一種上乘創意。
 
  酒甕的來源
        一說早期鹿港商業發達,而與大陸往來需以船隻載運物品,有時船隻空艙太浮易搖晃,就會載些杉木或紹興酒甕等來壓艙,以求船身的平穩。
        二則民間有一習俗,若生女兒,則買了紹興酒,埋入地下,待其長大于歸時作為陪嫁之物,故曰「女兒紅」;若生兒子,亦買了紹興酒,埋於地下,待其長大及第,以饗賓客,故曰「狀元紅」。






 
 
   
 
 
位置
        自中山路和興派出所旁巷道進入後,經過甕牆後,再往前直行,出了巷道即可見到。
              
 
  簡介
        昔辜顯榮華宅於日據時代仿巴洛克式建築,收集了鹿港文物,食、衣、住、行、育樂之器具,古意盎然。
 
  傳統與現代的對抗--元昌行的興衰史
        民俗文物館,當地人習稱「大和」。民國六十二年,辜氏捐出「大和」,成立「民俗文物館」,開放供外界人士參觀。相關文物主要展示在一、二樓。展覽的文物大致如下:
        一樓:有四間展覽室,分別陳列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以及宗教禮
                    俗方面的文物。
        二樓:陳列辜氏家居生活的家具用品及擺設的古董文物。






 
 
 
 
   
 
 
  位置
        位於中山路130、132、134號。
              
 
  簡介
        丁進士宅興建於光緒年間,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當時興建材料均是從大陸載運花崗石板、 杉木、磚瓦等建材而成,迄今已一百多年歷史。
 
 
  三坎五落兩過水
        丁進士宅於丁壽泉中進士後,增加修茸,既顯尊責、更見宏偉風貌。估地約四百坪,進身長達五十公尺,格局特色為「三坎五落兩過水」之大宅,街屋建築一間店面稱為「一坎」,一進為「一落」,兩落問的廊道為「過水」之大宅。丁進士字前為三間店面,內部則是標準的四合院,長條型街屋罕見的特例,縱深五進式的大宅,依次為店面、一深井、一照廳、一中井、一大廳等,十分寬敞氣派,其建築架構及雕造彩繪引人細細品味,又丁家英才濟濟參加科考舉中不計其數,仁風孝行及教育世家等風範足堪後人見賢思齊。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5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5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10-11 15:26:39 |只看該作者

 
 
   
 
 
位置
        位於中山路233號,門楣上有「泉郊會館四字」,門柱旁還有「鹿港長順泉郊慈善基金會」的木牌。
              
 
  簡介
        清朝鹿港八郊之首,為當時與大陸泉州貿易之船頭行所組成之公會,也為地方大力推廣公益。
 
  名詞說明
        首先先把行與郊、行郊與內郊的關係說明一下。
        行與郊是就組織的從屬關係來說的。
    「行」:從事大宗的批發生意。
    「郊」:由「行」所聯合組成的公會組織。
    就生意規模的不同分
    「行郊」:以大宗批發為主。
    「內郊」:以小宗零售為主。
 
  泉郊歷史
        鹿港昔日有「八郊」,泉郊是八郊中規模最大的,而「泉郊會館」也是目前鹿港碩果僅存的的一間。泉郊創設於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其交易的地區主要是以泉州地區為主,因此稱為「泉」郊。其成員中主要以「日茂行」、「長發行」、「泉勝行」等為主,其規模在八郊之中最大。其後由於鹿港港口逐漸淤塞,加上日治時代日本人對兩岸之間的貿易往來多所限制,原本興盛的八郊亦漸次沒落,各行郊也紛紛倒閉。到最後只剩泉郊。泉郊本來就熱心地方上的公益活動,當商業的經營維持不下後,泉郊於民國二十七年轉型為慈善機構,以辦理社會慈善事業的方式繼續維持下去,直到現在。
 
  海濱領袖
        由於泉郊位八郊之首,且熱心公益,故被稱為「海濱領袖」,其匾額目前仍保存在原址中,且其廳堂仍保持著當年的風貌,遊客不妨向主人徵求同意後入內觀視。
 
 





 
 
   
 
 
位置
        在中山路與民族路的路口附近,往彰鹿路的方向。
              
 
  簡介
        鹿港長條式屋中最具代表者,元昌行的雙層樓井,雕工精細 ,構造巧妙,為鹿港名匠施水龍老生生的傑作。
 
  傳統與現代的對抗--元昌行的興衰史
        中山路這一帶原是昔日鹿港最熱鬧的商業街,附近有許多三層樓高的建築物,便可想見當日的繁華。元昌行原經營布莊,在光緒年間到日治之前可說是它的全盛時期。然而在日治時期,由於機器染布的引進,導致傳統手工染布的方式無法與之抗衡,而漸趨沒落。
 
  特殊的雙層樓井
        元昌行裡有一特殊的建築景觀--雙層樓井,它也是鹿港傳統建築群中獨一無二的。進入元昌行後,所看到的便是昔日的交易場所。想像舊時的人頭鑽動,對照今日的人去樓空,令人不勝感慨。仰頭向上望,即可見一樓井,此時若有陽光,則可見到陽光自樓井上方的天窗透射過來。單層樓井在鹿港原是普遍的建築樣式,元昌行最特別之處是在二、三樓之間尚有第二層樓井,二層樓井之間大小、層次有致,形成一別具豐華的藝術風格。而這一種雙層樓井的建築方式,還有一特殊的名稱---「九重天」。遊客到此,莫忘細細品賞。
 





 
 
   
 
 
  位置
        在中山路與民權路的路口,往車站的相反方向,在左側的第一個巷口,進入巷子後,前進約二十公尺的左側牆壁上。
              
 
  簡介
        石刻大都嵌立於丁字巷口,為古迷信剋制路沖作驅邪鎮煞之物。
 
  起源
        民間相傳,凡巷弄的出入口、三叉路的直沖處(即所謂的路沖)以及河岸、池塘邊、村落的入口處等,都是不祥之處,因此容易受到鬼邪的侵害。而據說「石敢當」有辟邪、止煞、鎮罡等作用,因此人們便在這些地方立下石敢當。但是立石敢當時須有道行高深的道士始能為之,並且有一定的程序,並不是隨便一塊石頭,刻上「石敢當」三字便可了事的。
 
  關於石敢當的傳說
        關於石敢當,有一個遠古的傳說:當天地初造時,蚩尤為禍人世,而黃帝亦制伏不了他。於是女媧娘娘便焠煉神石,並於石上鑴上「泰山石敢當」五字,始收服了蚩尤。
 






 
 
    
 
 
  位置
        從三民路右轉德興街,鹿港國小側門對面。
              
 
  簡介
        乾隆45年建,道光3年擴建,主祀廣澤尊王。
 
  創建
        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梁獻瑞所創建,以甘武略為總理,黃志騰、郭佳俊、洪德修、馬崗智、柯榮水等為副總理,廖春波等十五人為董事,費時二年多才建造完成。
 
  改建
        建於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原本是長形的廟宇,後來由於街道拓寬的緣故,把中庭拆掉,並把三川殿向後移,才形成今日的模樣。如今三川殿的左右兩側尚留有接縫的痕跡,遊客到此可以細看。
 
  主祀
        正殿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夫人媽、將軍爺、太子爺。廣澤尊王本廟在泉州府南安縣鳳山寺,南安移民恭請春火來鹿港奉祀,建廟後乃以鳳山寺為名。
 
  關於廣澤尊王的傳說
        廣澤尊王或保安尊王、郭聖公、郭王公,為泉州人最崇拜之神。相傳廣澤尊王原本姓郭,名為洪福,南安人。由於自幼父母便亡故,只好寄居於叔叔家中。在他十歲的時候,有一位地理師遇見他,覺得此人資質靈慧,便指示其靈穴吉地的位置。郭洪福聽了地理師的話,便於吉地上靜坐,終於得道。而正當其坐化昇天之時,被匆忙趕到的叔叔拉住了左腳,故廣澤尊王的神像便被塑成盤右足,而左足垂下的模樣。
 





 
 
    
 
 
  位置
        位於菜園路95號。
              
 
  簡介
        奉祀民族英雄,明朝劉綎將軍,廟宇巍峨莊嚴,富麗堂皇。
 
  創建
        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相傳初分靈來鹿港之時,適逢鹿港發生瘟疫流行,民眾至廟求救,皆有靈驗。於是由鹿港當地的黃姓家族捐出土地建立本廟,其後曾經多次的重修。直到日治時期,由於實施市區改正,而原廟恰在道路的中央,幾經周旋,仍遭拆除的命運。台灣光復後,始重建於現址,然已非舊時面貌。
 
  奉祀
        廟內主祀的是明朝的民族英雄劉綎將軍﹝俗稱劉大刀﹞,此外尚有專司押解犯人的謝必安將軍﹝俗稱七爺﹞、范無救將軍﹝俗稱八爺﹞、文武判官以及牛、馬、枷、鎖四爺等。
 
剪髮接韁牽戰馬 拆袍抽線補旌旗
胸中多少英雄淚 洒向雲藍紙不知

 
 
  六神將軍
        殿內兩側置有六神將軍的大型尊座。六神乃范謝二位將軍以及周、董、魏、熊四位將軍。台灣目前只有威靈廟設有六神將軍。
      





 
 
    
 
 
  位置
        位於瑤林街8號。
              
 
  簡介
        瑤林街的書香世家,為鹿港傳統宅第建築之樣式,院裡有讀書樓,文風由此散發。
 





 
 
   
 
 
  位置
        位於菜園路38號旁巷內,或者從三民路238巷進入後左轉,即可看到兩側有高牆狹窄的小巷道,此即摸乳巷。
              
 
簡介
        原為前後街之通道,因其狹窄,僅容一人穿越,二人則必擦身才可通過,因此有摸乳巷之稱。
 
  溯源
        其實,摸乳巷就是長條店屋間的一道防火巷。
        這條窄巷,最窄處還不到70公分。如果男女正巧面對面走來,擦身而過時,將會是多麼尷尬的情景。於是便出現許多名稱,如「護胸巷」、「君子巷」 ,但都不及粗俚的「摸乳巷」來的出名。
另有一說:古時人們渴望生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巷道狹長,猶如人們作夢一般,故稱其為「夢麟巷」,但因與摸乳巷台語諧音相似,久而久之,便流傳為「摸乳巷」。





 
 
   
 
 
  位置
        位於埔頭街74號,新祖宮和老人會館﹝廈郊會館﹞之間。
              
 
  簡介
        建於乾隆四十八年,為福建漳州府人士所建的寺廟,奉祀關聖帝君。
 
  創建
        創建於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主祀的是關帝爺,由漳州府南靖縣的移民奉請而來,此亦見證了漳州人曾移民鹿港的史實。其後因與泉州人爭奪地盤失勢,而退往八卦山一帶的山區。今天的南靖宮是民國六十年重修後的面貌。
 






 
 
   
 
 
  位置
        位於中山路460號。
              
 
蘇府王爺的傳聞
        傳聞在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864年﹞,有一位名叫鄭和尚的漁夫,在海上捕魚時,發現一塊閃耀著金光的木塊,並將之帶回家。漁夫睡到半夜,夢見有一神明顯靈,自稱是玉皇大帝駕前主理判事的文判,曾下凡在福建北頭為官,如今奉了玉帝旨意,將在鹿港開基佑民。並且留下了一首詩,以示其姓氏。詩曰:
蔡公去祭忠臣廟(艸) 曾子回家日落西(曾字去掉日)
此去金科脫了斗(禾) 馬到長安留四蹄(四點)


時人將之拆字,得一「蘇」字,方知此神名姓蘇。於是將此一木頭雕成神像以為膜拜。而當地便以「北頭」為名,成為北頭漁民的信仰中心。
 






 
 
   
 
 
  位置
        位於中山路460號的奉天宮旁。
              
 
  簡介
        建於雍正三年,為鹿港四方土地公廟碩果僅存的歷史最悠久北方土地公廟。
 
 
  福德正神
        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是傳說中土地的的守護神。土地公容貌慈祥,手持元寶或葫蘆神杖。元寶象微「發財」,葫蘆神杖象徵「福氣」,因此商人在每逢初二、十六這二天都會準備牲果祭拜,以祈求生意興隆,民間謂之「做牙」。而農曆二月二日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稱為「尾牙」,這二天則會舉行擴大的祭拜。「頭牙」兼有祈求一年開始能如意順利大發財,「尾牙」則以感謝神明一年來的眷顧,並且宴請員工,以示慰勞。
 
  五方土地公
        清順治未,鹿港大舉遷街,並重新界定街區的界限。因此,分別於東、西、南、北、中五方各擇一處建立福德祠。其詳如下:
                東方福德祠:位於牛墟頭的景福宮。
                南方福德祠:位於楊公橋橋頭。
                西方福德祠:位於菜園路上的威靈廟。
                北方福德祠:位於奉天宮的左側。
                中壇福德祠:位於六路頭附近。
 






 
 
   
 
 
  位置
        位於中山路366號。
              
 
  簡介
        乾隆十九年建殿內藏有字畫古物琳瑯滿目,殿前置石獅一對。
 
  溯源
        城隍廟相傳是創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左右,其詳細年代則尚無從考訂。一些研究歷史的學者根據廟中所保存的文物推測,可能是在道光19年所興建。此廟又名『鰲亭宮』,相傳是由福建泉州石獅鄉分香而來,。由於主祀的城隍爺曾被封為侯爵,因此廟內可見到懸有一『忠祐侯』的匾額。道光三十年曾有大規模的整修,同治年間亦曾修建一次。
 
 
  三川殿的拆除與重建
        直到日治昭和時期(西元1934年),鹿港實行「市區改正」,三川殿被強制拆除,不復舊時規模。用水泥改建為圓形山牆式的牌樓坊,其樣式構造粗拙,已失卻往日風采。直到民國八十一年,城隍廟被列為三級古蹟,三川殿也隨之重建,終於在八十三年修復成舊觀。
 
  主祀
        城隍廟主祀的是城隍爺,然據傳城隍爺並非只是固定的某一位神明,而是由玉皇大帝所指派。為何如此呢?首先得清楚城隍的涵義。「城」是城牆的意義,「隍」則是護城河的意思,人間的是非恩怨由地方的官府定裁,而陰間的賞罰得咎則由城隍職司。 因此,勢必要選一位公正不阿、富正義感者來擔任。如此一來,生前對地方有貢獻,且能堅持公平正義的人,就會被選為當地的城隍爺。除了城隍爺外,尚有專司協助審理判案的文、武判官,負責追捕犯人的王朝、馬漢、張三、李四四大名捕,負責擒捉押解犯人的牛、馬、枷、鎖四爺及范八、謝七二位將軍,掌管陰陽功過賞善罰惡的十二司尊神等。而民間也相信城隍爺是位公正無私的神,一旦有糾紛發生時,就會前來城隍廟請求請城隍爺的『神判』。
 






 
 
   
 
 
  位置
        位於中山路276號。
              
 
  簡介
        乾隆二年建,為考據早期開墾台灣族群遷移的遺跡。
 
  溯源
        創建於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初建時的原址在今中山路與民權路的交叉路口上,佔地十分寬廣,廟宇氣勢宏偉,此亦可看出客家人當時在鹿港的勢力。然而在日據時代,由於實施市區改正,便遷移到現址。
 
  主祀--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
        廟內主祀的是三山國王,三山指的是巾山、明山、獨山這三座山,位於廣州潮州附近。相傳在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正逢潮州洪水泛濫成災,當地居民便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霽天晴,靈驗萬分,韓愈便尊奉這三座為三山神。至於「三山國王」之稱又是如何得來的呢?相傳在南宋時,由於內亂頻仍,當時的皇帝宋昺宗便御駕親征,不幸途中遇伏兵,以致全軍覆沒。昺帝狼狽而逃,來到一條大河旁,前有溪水擋路,後有追兵緊跟,帝自忖求生無望,天數已盡之時,忽自附追山中殺出三路人馬。帶頭三員猛將各率精兵把賊兵打得四處逃竄。帝得生還後,論功封賞,卻獨不見此三人。乃派人細訪,方知是「三山神」顯靈救駕,便敕封三山神為「三山國王」。
 






 
 
   
 
 
  位置
        位於後車巷,遊客可從埔頭街32號與34號之間的巷道進入。右轉後,即可見巷中有一狀似牌坊的磚造建築物,其上題有『門迎後車』四字。這也是鹿港眾多隘門之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歷史
        建於清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民國以後曾經整建過。
 
  隘門的起源
        抵禦盜匪:早期的鹿港繁華,因此成為盜匪攻擊的目標。居民為了保障生命財產安全,便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設置隘門。
        械鬥界限:早期的鹿港,居民或因區域意識,或因族群觀念,或因錢財糾紛等,往往導致不同族群間的「械鬥」。一旦械鬥發生,只要逃入自己的隘門內,對方就不得再予追趕。鹿港有句俗諺曰:「怙惡不過隘門」,即是此意。
 
  隘門的種類
          境界隘門:設於對外的的主要分界上,主要是用來對抗外來的敵人。
          柵欄隘門:設於彼此利益相結合的界域上,利於彼此和平共處,排他性並不
                              高。
          巷道隘門:設於管制性高的巷道中,可以形成一道宗族之間的防禦圈。
          聚落隘門:設於聚落之外緣,範圍內的各家不閉門戶,成一封閉的區域。






 
 
   
 
 
  位置
        郭厝巷73號
              
 
  簡介
        忠義廟於乾隆五十五年,自大陸泉州分香來台,初時並無立廟,以爐主制在民家輪流供奉,道光三年始建廟奉祀。刻廟貌金碧輝煌,華麗無比,正殿有繁複精細的木作神龕,兩壁以大理石鐫的當代鹿港各大書畫家,名詩人的字畫詩句,更是深深吸引人的視線。
 






 
 
 
 
  位置
              文武廟青雲路南盡頭。
 
  簡介
        楊橋原為橫跨舊鹿港溪一座木橋,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
 
2年﹞由彰化知縣楊桂森募款擴建,取名為利濟橋,百姓為求思源另名楊公橋,清同治10年﹝西元187I年﹞鹿港同知李鍾霖又斥資重修,並立碑一座即 "重造利濟橋"於橋頭紀念,楊公橋又名楊橋係鹿港與南台灣之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過往行人絡繹,每立足橋上,清澈溪水倒映明月,引人遐思美景 "楊橋踏月"之特色因而成為鹿港的八景之一。民國28年濁水溪氾濫,洪水沖刷河床,舊鹿港溪水道南移三十公尺,楊橋全毀,代之而建即福鹿橋,楊橋踏月盛景徒留追憶,於民國84年 3 月護安宮翻修時,陸續挖掘出利濟橋碑,舊橋墩遺址等,於是地方即建議恢復創建橋公園尋回鹿港八景之完整性,並於民國90年10月10日完工,由於楊橋公園景色怡人,生趣盎然,已成為鹿港旅遊景點之一。






 
 
   
 
 
  位置
        位於鹿港公園內,鎮立圖書館前。
              
 
  簡介
        敬義園乃前清時代地方富紳共同組設的社會慈善機構,為紀念先賢功德而建碑。
 
  溯源
        敬義園成立於乾隆四十二年,乃是一慈善團體,其主要成員多為船戶商賈,其主要工作則是造橋鋪路、修建廟宇等慈善工作。
              
 
  敬義園記念碑
        由碩儒許逸漁先生撰文及勒刻,正面刻有「敬義園記念碑」六字,背面則記載了敬義園的行善事蹟,俾使後世之人得以瞭解昔人行善助人之始末。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5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5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7 10:1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