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Huang Bin Hong﹞﹝1865~1955﹞
黃賓虹,原名懋質,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於浙江金華。早年支持康、梁維新,擁護辛亥革命,輾轉於金華、杭州、歙縣、揚州、蕪湖、南京之間,學習古文化,兼習繪畫、金石。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
黃賓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兩種時代,最終以中國畫大師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在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黃賓虹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數十年孜孜埋頭苦幹。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則集中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層熱忱和洞察。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一創造的意義更在於為中國畫史進入現代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
仿巨然墨法山水
1953年
31.9 cm x 68.1 cm‧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
說明:
這幅畫的題款為「巨然墨法自米氏父子、高房山、吳仲圭一脈相傳,學者宗之。及董其昌用兼皴戴染法,婁東虞山日益凌替,至道、咸為之中興。八十九叟,賓虹。」
董其昌推崇南宋,即為尚韻,反對枯硬。至於董源、巨然及元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等人的筆墨融洽之技法,董其昌雖明瞭到其精華,但在模仿之下,卻失去原有的精神。到了婁東、虞山只承襲了格式化的「墨韻」。黃賓虹由金石學中獲得啟發,明瞭到墨法之妙在筆法之精,筆貴分明,墨貴融洽,唯筆力能分明,墨色方能厚潤虛靈。
在這幅作品中,在筆力強勁分明之下,層層積染的墨色展現出豐富的物象。
董據遺意
1954年
40.3 cm x 77.5 cm‧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
說明:
這幅畫的題款為「董、巨遺意。賓虹,年九十又一。」
模擬前人的畫作是明、清以來的風氣。正如黃賓虹所說:「有歷史以來,前哲開其先路,後人變化而光之。已墮者,拾而登於席;久埋者,掘而貢於庭。」所以有人認為國畫是繪畫史的繪畫,也就是每一代畫家雖模擬前人的作品,但在模擬的過程中都會受到自身的經驗所影響,因此雖然是模擬,但這其中也有了自我的風格存在。
設色花卉
38.5 cm x 97 cm‧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
說明:
在這幅畫中,黃賓虹畫了一塊石頭、一叢野花草,中間有一隻螳螂或停或躍。
‧我已經仔細的看了這幅畫,我有 新的見解 要跟大家分享。
西冷橋望南北峰
81.9 cm x 150.3 cm‧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
說明:
這幅畫的題款為「宿雨初收,曉?未泮,西冷橋上望南北高峰寫此。九十一叟,賓虹。」
在這幅作品中,幾乎全以筆尖點綴而成,這無數次的點綴透過層層疊加的墨點,一點一點輸向畫面,凝實而又鬆茸的墨色,鑄造了山巒土石,同時也製造了宿雨剛停,塵霧未散的空氣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