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先進..
草薰風 自接任藝術區以來.
一直思考[藝術]為何?
找了一些相關資料.供會員先進..參考
這些是形式上看得到的..
不過~草薰風 相信[藝術]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
您說是嗎!!??
成就經典繪畫之作的十大要素
1. 崇尚自然
法國米洛高架橋
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具像也好抽象也罷,最後總會回歸到一點,那就是自然,對自然的終極追求,哪怕是非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形式,譬如藝術設計,亦然。
圖中所示是世界最高橋樑:建於2004年的法國米洛高架橋。其設計者為英國著名建築大師Norman Foster。這座橋的設計在整體來看,仿若一棵大樹拔地而起,橋樑的每一根支柱與自然完美地融合。可以說這座高架橋與周圍的自然相映成輝。看到這壯觀的景象,讓人們不禁重新開始審視自然,逐步認識到米洛河谷無與倫比的美麗。巨大的河谷、耀眼的陽光無不彰顯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可以說米洛高架橋在超越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大自然無限尊崇之情。
2.簡約之美
皮耶羅 ·德拉 ·法蘭西斯卡,懷孕的聖母瑪利亞
這幅聖母瑪利亞的肖像畫是一個完美體現簡約之美的經典之例。該畫出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皮耶羅 ·德拉 ·法蘭西斯卡。畫面中幔帳簾門由兩個身披翅膀的天使挑開,幔帳佈局左右對稱,中間,一名面容年輕姣好的懷孕女子佇立其中。整個畫面均用簡單的線條描繪,簡約而又不失豐滿。其中細節描繪很值得研究,分佈左右的兩個天使輪廓幾近相同,呈左右對稱之勢,但身著的衣裝和翅膀顏色對調,和諧中透著不對稱之美。這些不對稱的細節恰恰烘托了整個畫面的簡約之美。幔帳形似女人的子宮,幔簾輕挑,孕期的聖母從中走出,寓意著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孕育,畫面簡約而又不失鮮活。
3.和諧統一
西西里島蒙瑞拉大教堂馬賽克圖案
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蒙瑞拉大教堂建於12世紀,教堂內美輪美奐的馬賽克圖案著重體現了和諧統一的特點。設計師採用了無數的鵝卵石或者是玻璃碎片,參差不齊的鑲嵌,使得圖案表面呈現出凹凸不平的態勢,觀賞的人們在視覺上能夠明顯的區分出每一個碎片和另一片的關聯,但是整體視覺印象中卻能感受出6000平方米的整體的和諧和統一。教堂半圓形的後殿上描繪了一米高的全能基督的聖像,畫面整體似乎一起湧向這裡然後湧出。
4.表達之美
洞穴壁畫
洞穴壁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萬年前,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洞穴壁畫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大千世界,精彩紛呈,在山洞內統統標稱了具有特殊意義的圖騰符號。洞穴中的世界由一個個具體的表像所代表。山頂洞人之所以將動物繪於牆壁之上,並不是因為這些動物有多美,而是因為他們希望擁有動物身上的某些力量,屬於一種精神崇拜。和我們現代人類不同,在他們眼中,這些並不是藝術。當他們繪製這些圖案的時候,他們在表達著一種精神層面的崇拜和嚮往,他們希望獲得這種力量並有駕馭這種力量的能力。所以,對我們來講,這種寄於圖案之中的理想是真正藝術美的所在。
5.氛圍之美
當代藝術中心
當你走進一座當代藝術畫廊的時候,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是空間的壯觀、雪白的牆壁、精巧的裝修、參觀的人群還是畫廊內呈現的濃濃的藝術氣息以及由此展開的無盡想像?也許有些人並不認為畫廊應該只是展現美麗的東西,但是別忘了,我們是人類,對美麗的渴望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種追求,就像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樣。對當代藝術的追隨者有點類似于伏都教徒對伏都教的信仰,他們不僅僅信仰宗教教義,除此之外,這種追求或者信仰賦予了他們更多的是智慧。儘管有時藝術形式或醜陋不堪或難以言表,但是對美的理解始終留存在我們對當代藝術的體驗之中。這種美並不存在與具體的事物之中,我們可以觸摸,而是存在於一種氛圍之中,通過周圍環境的烘托,在那裡我們人類對美得追求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和感受。
6.生命力
米開朗琪羅 西斯廷教堂屋頂壁畫
怎樣才能抵達天堂?或許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教堂裡的故事能夠給你一些啟示。在我看來,除卻在書本中讀到東西,那些同樣讓你感到震撼的事物是扭曲了的充滿生氣的事物,他們無不令人感到驚奇。壁畫中那呈扭曲狀的巨大的膝蓋、皺起的眉頭、仰望的前額和頭頂的髮絲仿若波濤洶湧的大海,在暴風的襲擊下劇烈地翻騰和咆哮。這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扭曲的形態並未讓人感到十分恐懼。但是也並不能讓人十分安心,因為這種藝術形式與當時的文藝復興盛行的藝術形式顯得十分不和諧,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7.奇妙的圖案組合
突尼斯 巴杜博物,長翅膀的愛神馬賽克畫
馬賽克原意為鑲嵌藝術,是由小方塊拼成的組合圖案,問世之初即讓人們感受到了這種藝術形式無窮的魅力。巴杜博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博物館,館內繪有很多愛神的馬賽克像,但他們只是更大的海陽圖案馬賽克中的一小部分。愛神的畫像彰顯了富有無窮生命力的海洋的力量。整個畫像是由一個個更小的格子拼成,每一個小格子都不相同,但是他們組合在一起就顯示出了生命力。海洋是無私的大自然恩惠的代表。正是這種藝術形式將大自然具體化視覺化,從而完美地再現了自然之美。
8.不乏精奇
馬格利特 人與夢
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讓欣賞著感受到一絲驚喜。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的這件作品裡,描繪了一個男人的夢境,夢境中出現了6種物品,似乎各自代表了一種含義。馬格利特通常畫一系列常見的物品,但這些物品在不同尋常的背景下被賦予新的含義。他曾說過:“顯露世界的意象,看它們、畫他們、思考它們時,我們有種不熟悉的神秘感覺——有時閉著眼也會有的一種感覺。”
9.學會選擇
羅伯特·勞森伯格 《沙琳》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羅伯特·勞森伯格,戰後美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
《沙琳》作於1954年,畫中選取的物品均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紅色的木頭、紅色油漆、紅色織物、雨傘等等。羅伯特·勞森伯格用紅色描繪了很多物品,但是也採用了綠色、白色以及黃色。這幅畫有點中世紀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畫作的特點。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因為它賦予了對社會的不同理解。畫中並未體現等級觀念以及宗教思想。無論是隨意也好重大也罷,我們都能夠接受,因為我們變得更加包容。
10.自然由心生
保羅·高更 快樂的人 奧賽博物館
更的這件畫作並不是對大溪地如快照般的臨摹,而是將其賦予了自己的理想。畫中的女人有一點漫畫的風格,並不是畫家集中表現的地方。整個畫面中色彩對比的運用體現了一種力量和精緻。在欣賞高更的畫作時,這種色彩的運用是高更畫作的精妙之處,是美之所在。畫中的女人和整個畫面相映成輝,在整個畫面的襯托下,畫中的女人美麗優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