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7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34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西鄉廳憲德政碑
「西鄉廳憲德政碑」位於宜蘭市往員山鄉的中山橋東側堤防上,是為紀念了日據時代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的治績而設立的。西鄉菊次郎從明治30年至35年(1897~1902)期間內,擔任宜蘭廳廳長,任期內主要的政績為整治宜蘭河,使鄉民免於水患之苦。
今日的中山橋下,宜蘭河兩岸的堤防即是西鄉菊次郎的時代建設完成的。昔日宜蘭人稱這一帶的堤防為「西鄉堤」,而中山橋則舊稱「西鄉橋」。
西鄉菊次郎離任後,地方仕紳於明治38年(1905)豎立了「西鄉廳憲德政碑」以資紀念。大正12年(1923),地方人士將原碑安置於巨大的碑座之上,並移至現在中山橋東側堤防的現在位置。石碑具有百年歷史,已被宜蘭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過去我雖然聽過西鄉菊次郎這個名字,但並沒有特別的印象。直到上個月,我造訪蘇澳時,蒐集資料時,才訝然得知西鄉菊次郎的父親就是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著名的功臣西鄉隆盛。而西鄉隆盛年輕時竟曾在宜蘭蘇澳居住過半年,並與一位台灣原住民女子譜出一段異國戀情。這段歷史,引起我的好奇心。
南方澳內埤海灣
西鄉隆盛,1827年出生於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兒島的武士家庭。他出生的時代,日本已鎖國兩百年,當時的九州對於海外資訊較為敏銳,有識之士早已驚覺世界局勢的變化,感受到日本的鎖國政策及幕府政治須大力改革,才足以應付世局的挑戰。
西鄉隆盛的主公-九州鹿兒島薩摩藩的藩主島津齊彬就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日本應該揚棄鎖國,積極對外擴張領土,而台灣位於日本南方,正是日本應極力謀取的領土。這種想法,深深影響年輕的西鄉隆盛。
志氣昂揚的西鄉隆盛,決定接受藩主的祕密任務,前往一探台灣的虛實。1851年初,西鄉隆盛乘著船隻,沿著琉求群島南下,抵達基隆社寮島時,發現有清兵駐守,於是轉往東行,越過烏石港,從南方澳的一處沒人看守白砂海灘上岸。
這處海灘,可能就是今日南方澳的內埤海灘。西鄉隆盛上岸後,被一戶平埔族漁家收留,定居於漁村,平日協助捕魚,同時暗地探查附近的地理環境。24歲的西鄉隆盛與這戶人家的17歲女兒朝夕相處,彼此產生感情。這位17歲的平埔族少女,名字叫做「蘿茱」。
同年秋天,西鄉隆盛依原定的計劃離開南方澳,返回日本覆命。這時蘿茱已懷孕多月,西鄉卻選擇不告而別,偷偷離去。當西鄉隆盛離開台灣時,在海上回首南方澳,望著那逐漸消失在水平線的台灣島時,心中想必充滿了愧疚。或許受不了良心的苛責,而取出紙筆,寫下了對蘿茱的思念與歉意。
南方澳內埤海灣(風雨前)
西鄉隆盛返回日本,後來另娶妻子,在1861年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西鄉菊次郎」。這時,西鄉隆盛活躍於日本政壇,他主張「尊王攘夷」,發起「倒幕運動」,要求幕府諸藩歸政於天皇。
西鄉幾經波折,終於在1868年,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和平的進入江戶城,既而又率兵平定日本東北的幕府殘餘勢力,成了明治維新的重要功臣。
明治天皇親政之後,變法維新,後來又實施徵兵制,使得傳統以作戰為職業的武士階級逐漸喪失地位,而對政府心生不滿。西鄉隆盛為了替下級武士找到出路,於是提出「征韓」、「征台」的主張,然而明治維新之初,政府以內政為重,而否決西鄉的提議。西鄉憤而辭職,返回九州鹿兒島。
1871年,琉求漁船因遇颱風漂流至南灣南部,上岸後數十名漁民遭到台灣原住民殺害,史稱「牡丹社事件」。日本「征台」的機會終於來了。日本政府為安撫武士階級,也決定以此事件為藉口,對台灣出兵,並特意起用西鄉隆盛的三弟西鄉從道率領艦隊遠征台灣,希望藉此消弭西鄉隆盛家鄉鹿兒島薩摩藩的武士對中央政府的不滿心理。
台灣,成為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首次海外用兵之地。
「西鄉堤」與宜蘭河
日本出兵前一年(1873年),派出海軍少佐樺山資紀前來台灣東部探查地理環境。樺山資記來到蘇澳時,據說曾在當地尋訪「日本人種」,也就是傳說中西鄉隆盛的兒子。結果卻無所獲。
西鄉隆盛離開的那一年,蘿茱生下了一名男嬰。幾個月後,蘿茱因思念西鄉隆盛,就憂鬱病歿了。
西鄉隆盛則在1877年悲劇性的死亡。當時由於武士階級對政府的不滿日益升高,起而抗爭,終於爆發了內戰。明治10年(1877),鹿兒島薩摩藩的武士攻擊當地的政府軍,揭開了「西南戰爭」的序幕。
出身武士家庭的西鄉隆盛同情下級武士階層的立場,而決定選擇站在弱勢的一方,他出面領導武士,以「質問政府」為名,揮軍北上,與政府軍展開激戰,最後兵敗受傷。
西鄉隆盛不願投降,選擇依武士傳統,切腹,並由侍從「介錯」(砍下頭顱)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西鄉隆盛悲劇性的結束人生,然而其身為武士的崇高人格卻贏得當時及後世的一致敬仰。
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的國土。這一年,西鄉菊次郎踏上了44年前他的父親曾經來過的土地。西鄉菊次郎歷任總督府參事官、安平支廳長、基隆支廳長等職位,然後成為首任的宜蘭廳長。
南方澳內埤海灣,拍婚紗的新人
西鄉菊次郎為何選擇來台灣呢?以下是我推測及想像的情節。
明治11年(1878)的某一天,西鄉菊次郎整理父親遺物時,在一木盒中,發現了一封父親寫於1851年底,卻未曾寄出的信。這封信的地址以漢字寫著:
台灣噶瑪蘭廳利澤簡堡
蘇澳庄南方澳海角七號
蘿茱 小姐收
讀信之後,西鄉菊次郎終於明白,為何自己的名字叫做「次郎」了。他還有一個兄長在台灣。西鄉菊次郎許下承諾,終有一天,他要來到台灣,親手將這封信交到蘿茱小姐的手裡。後來在宜蘭廳長的任內,西鄉菊次郎也用心的治理這塊父親許諾過的土地。
西鄉菊次郎曾探訪南方澳,然而這封信永遠無法交到蘿茱的手裡。
日本學者入江曉風在大正時代曾追查這件事。根據他的調查,蘿茱死後,西鄉隆盛的兒子由祖父撫養長大,後來結婚生子,他的後代遷往大南澳的浪速(今朝陽社區),後來再遷往花蓮北濱的十二番,此後就失去消息。或許至今西鄉隆盛的後裔仍居住在台灣東部的某一個地方。
遙想起1852年初春的南方澳,蘿茱每天孤獨的站在內埤海灘上,望向遠際的海面,等待西鄉隆盛的船隻出現。蘿茱的每一分思念,都託付浪花,隨著黑潮的洋流,流向遙遠的北方之國。
蘿茱生前始終沒有等到西鄉隆盛回來,而22年後,西鄉隆盛的弟弟率領武裝艦隊,悄悄的在台灣國境之南的恆春半島登陸。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