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10-3
- 最後登錄
- 2024-12-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21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82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三山國王」原為廣東省潮、惠、梅三州之鄉土神,亦為客家人移民的守護神,原本是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今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西面的三座高山,即明山、巾山和獨山的鎮山神,三位一體,這是古人對名山靈石的自然崇拜。目前所裝扮的三山國王神像是擬人化的,是仿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的,大王仿劉備是白臉,二王仿關公是紅臉,三王仿張飛是黑臉且加刀痕成花臉。大王也有黑臉是受香煙薰久的緣故。至於三山國王的姓氏和生平是後人尊崇而加進來,用來增加三山國王的民間信仰度。
有關三山國王的起源,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口述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與南宋末年帝昺南逃的故事相關連:傳說宋昺帝當年在潮州被元兵追迫,正在危急中忽然衝來黑白紅臉三壯士,殺退元兵,救了昺帝。昺帝正要上前問姓名並致謝,三位忽然不見蹤影,只見不遠處出現顏色呈黑白紅的三座大山,昺帝以為是山神所化,於是封他們為「三山國王」。
現存文獻中最早使用「三山國王」一辭,並把三山國王傳說系統化的是元代任翰林國史院編修的江西廬陵人劉希孟,寫了《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明初被載入《永樂大典》(註三)。所謂「明貺廟」是三山國王廟的尊稱,「明貺」兩字是宋太宗勒封三神為國王時所賜的廟額名稱,指出相傳隋朝不知年份的二月廿五日,「有神三人,出於巾山」,它「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是無形象的「介石之神」。
「明貺廟記」清楚的告訴我們,三山國王信仰乃是一種三山神的祭祀行為,它源起於隋朝,當時潮州西方的巾山石穴中出現了三位稱兄道弟的神人,祂們受天之命,坐鎮三山,並託靈於玉峰上的界石。當祂們由天而降時,附近的楓樹竟開滿了徑大及尺,顏色青裡透紅的蓮花,顯得祥瑞異常。另外,又有陳姓的鄉民,自稱看見三位神人,白天騎著馬來召喚他為侍從,不久便跟著羽化。人們訝異神蹟,便在巾山山麓建祠祭祀,尊為化王,神人更降旨敕封祂為陳將軍。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己亥(西元八一九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了皇帝,被眨到南疆蠻夷的潮州。韓愈以行軍司馬,堂堂朝廷要員的身份,發放邊陲,若是一般的官吏,都會灰心得不再過問政事。然而,身為潮州刺史的他,不但沒有因而氣餒,反倒非常關心民間疾苦。當他得知秋天綿綿淫雨,將使結穗的稻穀帶來莫大的傷害而歉收時,立刻替老百姓向鄉土神祇的界石神禱告,等到雨過天晴,五穀豐收了,又命屬官以少牢之禮致祭,並上「祭界石神文」,韓愈的作為不僅贏得了潮民的愛戴,他的入鄉隨俗,尊奉界石神,而使蠶穀有豐富的收穫,三山國王的信仰於是深植人心。
在劉希孟的筆下,三山國王於政治上的正統性,則來自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平定南漢劉 ,和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親征太原滅北漢劉繼元時的兩次「顯靈」。宋太祖在位時,南漢屢犯邊陲,多次派遣使者勸諫無效,太祖派潘美率領軍隊討伐,南漢君主劉 被逼到廣州柵頭附件,依峙山谷築木柵困守,潘美獻計火攻。當時潮州太守王侍監為求得勝仗,向山神禱告,結果風雲大作,雷電交加,火勢格外猛烈,劉 大軍因此落敗被擒,平定了廣東沿海。太祖去世後,宋太宗為了完成一統天下大業,親自率領大軍征伐北漢,兵分三路夾擊,圍至太原城下,忽然見到三位揮戈馳馬的金甲神人協助,逼得北漢君主劉繼元開城投降,旗開得勝當天,還看見神人站立在太原城上,經仔細端詳,原來是潮州的三山神。於是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敕廣建廟宇,歲時合祭,賜額「明貺」。這便是後人尊稱三山國王的由來,也是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的原因。
客家人為何崇拜三山國王
客家人崇拜的神祉很多,鄉土神除了三山國王外,最普遍的還有媽祖、義民廟、土地公等。而其他崇拜較普遍的神祉和一般人差不多,如玉皇大帝、佛祖、觀世音菩薩、文昌君、關公……等。如果從一般祭拜的神祉無法判定祭祀者是否一定為客家人。
但從三山國王的傳說看來,其中的人物及時代背景多發生在大動亂,民族大遷徙的年代,顯然足以激起客家人孤臣孽子的悲懷心情。一方面追念中原故土的鄉愁,一方面感悼正朔王室的凋零,客家人於將上述心情寄託投射在三山國王這樣的傳說人物身上。
但據嘉慶二十三年《廣東通志》所記載,即使在三山國王傳說史實的發生地--廣東潮州也不過只有兩座,其他嘉應州、惠州府等地都不見三山國王廟的存在。可見前面所說深沉的寄情並不明顯,可能是因為時代久遠,三山國王由一個悲壯的英雄人物所化身的神祉淪為一個小區域的鎮山神,並沒有廣泛受到客家人熱衷的祭祀。
但為何到了台灣,三山國王從一個香火潦落的小神,搖身一變成為客家移民一體尊崇且香火鼎盛的主神呢?推究其原因是三山國王是屬「山神」。因為受清朝初期渡海禁令的約束,早期客家籍移民台灣人數偏低,移民潮也延遲多年,縱使在中南部平原地區開始落腳,但肥沃的可耕土地早已被佔,所以多數只得轉往山區墾殖,然而山區瘴癘叢生,謀生不容易,加上山區裏有嚴重的「番害」--山地原住民,於是能在山裡發揮神威、保護鄉民、且又能和鄉民「溝通」的三山國王,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台灣客家人重要的守護神。
資料來源:客家文化研究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