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1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5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陶器簡述
在人類社會的開始階段﹐生產力十分低下﹐群居的人們靠圍獵野獸和采集野果維持最起碼的生活﹐那時是沒有陶器的。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人們漸漸發現通過耕作可食植物的產量可以提高﹐能夠比較穩定地供給自己的食物﹐這就出現了原始農業。隨著農業生的發展﹐人類結束了動蕩不定的狩獵生活﹐開始了定居。農業收獲是有季節性的﹔圍獵的野獸數量時多時少﹐需要有儲存的條件﹔生活基本用水也需要有東西存放﹐人類開始意識到必須制作簡單又實用的器皿。那時的人們早已開始使用火﹐在生活過程中對粘的可塑性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些都為制造陶器創造了物質條件。可以說﹐陶器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類共同發明的。大約在1萬年到8000前這兩千年時間內﹐世界各地的人類几乎同時發明并用了陶器。
我國陶器出現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也就是距今1.2萬至1萬年的時候。我國陶器出現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也就是距今1.2萬至1萬年的時候。陶器是在農業產生以后﹐為了適應炊渚食物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出現﹐必然會在人類的生活中產生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使得人類的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尤其需要提到的一點就是"人工取火法"的掌握﹐使人類才有可能把粘土制成的器物在火中燒制成為陶器。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產生陶器﹐所以我們說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中國流傳著遠古時"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說明很早的時候﹐人們對粘土被水浸濕后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就有一定的認識﹐由于使用了火﹐人類開始吃熟食﹐最早可能在柴堆上烤熟野獸或挖坑放水投進燒熱的石子"煮"熟植物﹐但這樣費時費火不易熟。最早盛放食物的容器應是植物枝條的編織物﹐但枝條編織物不能放在火上燒烤。由于粘土不怕火﹐經火燒后變得堅硬。啟發了人們用粘土做成容器放在火上烤硬。出土物証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是在編織或木制容器的內外包抹上一層粘土﹐使之耐火。后來發現粘土不一定非要里面的容器也一樣能成型。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了1萬年以前的陶片﹐說明在公元前8000年之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陶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手印較細小﹐証明當時是女子制陶。
長期的實踐﹐使人們認識到制陶用的粘土含砂不能太多﹐否則松散不易成型。
陶器的成型﹕從最早的在容器外包涂粘土﹐到用手捏成型﹐大約在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發明了泥條盤筑法。即把干濕相宜的粘土揉搓成條﹐從下到上盤成圓形器皿﹐最早的裝飾方法也只限于用手抹平。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已發明了慢輪﹐即在地上挖洞﹐插一頂端安裝木盤的木棍﹐使木棍轉動起來。慢輪最初主要是用來修飾成型的陶坯﹐旋轉的陶坯可以被刮削得更薄﹐更均勻。可以說這是人類第一次掌握了最簡單的機械。以后又發明了快輪﹐快輪主要是用來拉坯﹐直到現在有的小陶瓷窯還用此種方法成型。隨著制陶技朮的逐步完善﹐修飾方法也逐漸提高﹐尤其發明了慢輪以后﹐使陶器的器壁有可能更均勻更薄﹐為了美觀﹐也是受在籃上涂泥成陶的啟示﹑陶器上出現了籃紋﹑席紋﹑繩紋等紋飾﹐也有用鵝卵石在陶器上打磨光滑或彩繪的。
燒窯的方法很多。最初應該是在露天架柴焙燒﹐這是最原始的燒陶方法。后改進成橫穴式陶窯﹐即平地挖坑﹐用來放置陶坯﹐相當現在的窯室﹐旁邊再挖一坑﹐專門燒火﹐兩坑之間挖一窄道相通﹐即現在的火道﹐窯室和火道之間放置算子﹐這樣的陶窯比以前有很大進步﹐火力相對比較集中﹐溫度高而均勻。
用這兩種窯燒陶器﹐都可以提高陶器的質量。到了戰國﹑兩漢時﹐又發明了龍窯﹐即窯沿著山坡往上修﹐十几米或几十米長﹐封閉式﹐窯內一次可裝上百件坯胎﹔山上的窯尾處有煙囪﹐中間間隔設有投柴孔﹐燒窯口在下面﹐燒窯時火順坡而上﹐象一條火龍﹐因此得名。
摘自博庫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