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全真道(全真教)
簡介:
全真道,是金元時期的新興教派,也是道教最重要的教派之一,全真也稱全真派、全真教等。元以降,全真道與正一道作為道教兩大道派,並延續至今。
全真道創教人王舙(西元1112——1170),“全真”一名的由來,據《重陽教化集》:“(馬鈺)先生邀真人(王重陽)就城而館之……因命所庵,曰全真”;“全真”也有保持本性的意思,《莊子.盜跖》中有:“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王重陽以“全真”為“明心見性”。
全真教的創立時期,正值宋、金混戰,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時代。當時,長期的兵荒馬亂導致民不聊生,傳統道教由於外丹奪命,長期不驗而令神仙信仰危機四伏,另外,傳統道教的大型齋醮往往耗費社會財富又引起不少王公庶民的不滿,部分道士妖言惑眾,甚或“擅人主權干預朝政”。
這些都造成社會對一些傳統道教教理顯得猶豫、甚至產生排斥。王重陽正是在此情況下,吸收儒家的忠孝觀與釋家的心性學說,並結合當時的新興的內丹理論,創立了全真道。王重陽主張在理論、修行上持儒(理)、禪(性)、道(命)三教圓融的道德性命之學;並特別強調必須先修明心見性之性功,後修命功,全精全氣全神,不使虧污,以臻仙(真)境。他對外丹及符籙驅鬼之術持保留意見;要求教徒必須奉行“克己、忍辱,”“清修、自苦”,“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不懈修道,從而最終達到“修身濟世,超凡入聖”。 當時全真道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不妻”)修煉,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也有了在家修行的全真居士。
傳承與影響:
1、創教、布道時期:
王重陽,陜西咸陽劉蔣村人,出身富家,仕途無進。正隆四年(西元1159) 于在甘河鎮(今陜西廣縣境)酒肆(一說屠肆)遇(鐘離權、呂洞賓)二仙人,傳授金丹口訣,乃棄妻、子入道,于終南山南時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 大定七年(西元1167),王重陽放火燒掉所住茅庵,後東出潼關,雲遊至山東半島,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事之,庵名“全真”。王重陽正式亮出全真旗號,並先後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
大定九年(西元1169)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昆崳山修煉,自己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途中于開封羽化。王重陽之後,大弟子馬鈺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陜西、河南等地傳教,逐漸擴大了民間影響力。 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信向,他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此階段馬鈺的傳教甚至曾遭受到官方猜疑,他曾自謂:“修真勸善遭官難”。遂將教事託付劉處玄丘處機,自己還歸故里,譚處端等繼續傳教于北方。
2、布道、壯大時期:
從西元1187至1219年間,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等先後掌教,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全真道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隨著全真道在民間勢力的增大,也日益受到各朝廷的重視。大定二十七年(1187),金廷召王處一至白雲觀,次年又徵邱處機講道,泰和元年(西元1201)、三年(西元1203)王處一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過來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 金興定三年(西元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遣使臣劉仲錄召邱處機,翌年(西元1220)與十八名弟子同往西域,一行由萊州出發,行程萬里,歷時二年,到達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內)見成吉思汗勸以戒殺。被尊為“神仙”,賜爵“大宗師”,掌管天下宗教。西元1224年東歸後,邱處機回到燕京(今北京),住于太極觀(後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腦機關所在地。
從此,全真道的逐步發展並漸趨鼎盛。邱處機提出“立觀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佈北方。西元1227年,邱處機卒,葬于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從邱處機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快速地發展。
3、壯大、鼎盛時期:
元初,邱處機羽化後,繼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等進一步拓展全真事業,使全真道獲得進一步發展,步入頂峰。全真道大建宮觀,廣收門徒,出現許多知名道士,全真道一派道門興旺景象,它不僅在北方成為道教重心,還渡江南傳,江、浙、鄂、閩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動蹤跡。
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在湖北武當山,徒眾甚多。全真道南傳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煉內丹,自稱丹法出於鐘、呂、劉,與北方全真道同源異流。南宗教團不大,未受元室重視,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紛紛合流於全真門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純、陳致虛等。 至此,全真道傳遍大江南北,盛極一時,與正一道勢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有了很大提高。
至元六年(西元1269),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五祖為“真君”,後人稱為北五祖;又封王重陽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至大三年(西元1310),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為帝君,七真為真君,邱處機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賢院道教事。 在此期間,全真道的裔教如尹志平、李志常都是邱處機“全真龍門派”的傳人,他們鞏固了祖教“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另外,全真的各分支也頗為興旺,如“全真盤山派”代表人物王志謹,(初為郝大通弟子,郝羽化後入邱處機門下),他對王重陽、邱處機形成的心性學說在理論上作了進一步的闡發,把宗教倫理道德也納入心的範疇;還有“中派”的李道純,自稱其宗曰“全真”,他從三教合一的理論出發,較為系統的提出了內丹修煉程式,豐富了全真的理論。傳承與影響:
4、外盛內衰時期:
到了元中期至元末,全真道漸呈外盛內衰之象,這一方面是元政府擔心其勢力太大而加以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天師道融合各符籙道派的精華、並形成以天師道為代表的正一道復興造成的原因;同時,全真道前期“掌管天下宗教”的地位引起了釋家的強烈妒忌,(元憲宗即位後才規定,僧海雲掌佛、道李真常掌道),多次上奏彈劾打擊的緣故。 但更主要的是,全真道教風有變,教首集團長期安逸、不再提倡趨“克己、忍辱,”“清修、自苦”,“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從而趨於蛻化:從安貧抱素到崇尚奢華,加上首領貴族化,貪圖虛名,教內缺乏高道,等等,這些都引起世人的普遍排斥。與此相比,正一道成為元代中後期更為興盛的道派。
5、平靜傳教及清初中興時期:
經元末明初的整合,明清兩代道教正式定型,主要歸為兩大道派:以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和以煉養為主的全真道。但是,這也是一個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的時代。明太祖朱元璋即把道教分為正一、全真,他認為全真道獨為自己,而正一道可以益人倫、厚風俗,故明代從明太祖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正一天師遂成為道教的首領。 整個明代,全真道都不大受朝廷重視,政治地位低落,故全真道士多隱修于山野,其高者以氣功異能引起人們的嘆賞,或以高隱深遁博得朝野的佳譽。與正一道士的榮華相比,這些也表現出傳統道教中清靜無為、隱淪遁世的一面。其中如無垢子何道全(西元1319—1399),他多年隱于終南,後雲遊東南,著有《隨機應化錄》言心性內丹;混然子王道淵撰有《道玄篇》等闡揚內丹修煉。
最著名的,當屬“隱仙”張三丰。張三丰生卒年不詳,從明太祖至明成祖,朝廷多次派人尋詔,卻隱遁高蹈,如神龍見首不見尾。他認為三教同源一致。 認為自古道法分正邪,道儒釋皆為正教,三教雖創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主張“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張三丰自己似未創立教派,但在他門下形成一個高標隱逸的教派,稱“隱仙派”,武當山各派道團也多認得其所傳,張三丰一係,也屬於全真派。此時期全真還衍生出不少小支派,如全真龍門的支派“龍門靈寶派”、“金山派”等等。但都影響不大。 清代,全真龍門派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于清世祖十三年(西元1656) 奉旨說戒于白雲觀,三次公開傳戒,既講修煉次第,又講修煉方法,再次肯定了全真“先性後命” 對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了新的解釋,“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他發展了大批教徒,弟子眾多,各自於各地形成多個全真道龍門派支派。王常月讓本已衰落的全真道、甚至是整個道教得到復興。他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祖”。 王常月之後,由於外部其他民間宗教的爭奪地盤以及儒釋兩教的攻訐等原因,更主要的是內部缺乏高道,理論少有突破,吸引不了太多的信徒注意,全真道、甚至整個道教走向沒落,至乾隆時已成為“詩、畫”之資,他有禦詩:“頹波日下豈能回,二氏於今自可哀,何必辟邪猶泥古,留資畫景與詩材”。
6、至現代,全真道傳承不絕,與正一道併為道教兩大派,它雖然內部頗多支派,但仍以龍門最為興旺。全真道三大祖庭為北京白雲觀、山西芮縣純陽宮、陜西戶縣重陽宮。
主要參考文獻: 《道教大辭典》 《辭海》 1999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陳垣 《宗教詞典》任繼愈主編 《中國道教史》卿希泰主編 《道教概說》李養正 發佈人:丹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