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844|回覆: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耶穌和佛陀的對話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7-22 16:07: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在下無意間看到這篇文章,這似乎是一本書的簡介…

耶穌和佛陀的對話

一位病入膏肓的女子,在小舟上參與耶穌和佛陀的對話,在聆聽、在探索,要知道在這兩大「教主」的觀點和引導下,自己的命運會有什麼不同。

關於苦難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原為印度一小國的王子,他創始佛教,肇因於同情人間苦難,欲思解脫之道。他29歲離家修行,六年後,由於不滿印度教的解釋,在菩提樹下絕食冥想,突然有一奇妙經歷:他的無數前世、以及萬物的過去、現今、未來都展現在他面前;他進入完全寧靜的境界,那時他便成為「佛陀」─ 意為「悟者」。
關於苦難和其解脫,本書用對話的方式表明他的闡釋:

  耶穌:「釋迦牟尼,你的同情心非常高貴。你願意放下今世的一切舒適 。你的跟隨者也努力同情世人、放下自己。我的門徒應當向他們的簡樸生活學習。……但是你的教導 很快就有規條出現……根據這張積德的條例:為避免四大冒犯定了四誡、要加入僧門要守十三條、為約束貪心與擁有財物定下三十條、還有另外的九十二條戒律、七十五條清規、僧侶要守二二七條、尼姑要守三一一條等等。……」

佛陀:「那次經歷讓我對人生有前所未有的看見。最重要的一點為:人生即是苦,包括一切的失喪、傷心、渴望在內。接著我看明痛苦的原因:是因人的渴望、執著、牽連。再下來是如何終結這苦。我的領受為,藉著實行『八正道』,便可通往涅盤。我將『苦情(苦諦)-苦因(集諦)-終結苦(滅諦)-八正道(道諦)』稱為『四聖諦』。人的困境,除了前生的『業力』(注:指行為)牽連外,主要是因『無明』和『執著』而來。以甜心為例,我很同情她,但是她走上毀滅的路,主要是由於對自己本質的真相無知。……如果她能放下『已』,就不致如此。」  
            
      在對話中,作者亦藉「耶穌」的口提到,聖經有位約伯,雖是極好、極公義的人,卻仍遇到極大的災禍。他探索苦難的問題,所得的答案卻與釋迦牟尼大相逕庭,其中牽涉到神與撒但等靈界的奧秘。
       可是,就釋迦牟尼而言,神與撒但等「外力」,在解決苦難問題上是沒有意義的;人必須靠自力修道才能超脫。



關於捨己
         有些人認為,耶穌與佛陀都教導「捨己」,因此兩人的看法很接近,堪稱兄弟。但 是作者卻指出,對「己」的看法是兩人最大的分水嶺之一。

佛陀:「其實我們所謂的『己』並不存在──不在身體裡,也不在精神裡。就如這小舟,它是木頭?是馬達?是粘膠?是油漆?不,全都不是。同樣,自我並不存在於構成我們的各部份內,也不在其外。我們不過是物質的總和,當物質逝去,個人也就逝去,不再存有。我們的問題就在以為自己是『個人』,是完整的『自我』。如果甜心知道她沒有自我,就不會想去滿足那個自我,因此便不致落入這樣的下場。惟有當我們發現自我並不存在,所謂的『自我』不過是幻覺,痛苦才會終結。……一旦我們明白『自我』不存在,就可在禁欲和縱欲之間找到一條正路,而在這樣的平衡中,生活就不再成為我們的牢籠。」

耶穌:「釋迦牟尼,你的說法令人費解。首先你告訴我們,神(即:造物主)並不存在;接著你說,你比神知道得還多。你曾說,當『天神』達到你的了悟,就能提升到你的境界。後來你定下道德律(把神擺在一邊),並說每個人都在『人類感知之流』中欠了道德的債。而現在你又說,個人根本不存在。既然真我並不存在 ,何需探究真理?你自己的話中常出現:『我們』……『我們』……『她』……『她』,這些辭彙都預設有『位格』的存在。『你』、『她』、『他』都是個別的。這是不能抹殺的事實。我則確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一位──是獨一無二的受造者,按神的形像而造。你舉的小舟之例不能與人相比;它只是物件,沒有氣息。……但你看,甜心在神的眼中是何等寶貴,固然目前她失去了應有的尊貴形像,可是她的傷心卻證實她對自己有崇高的理想。」

佛陀:「耶穌,我們兩在這一點上相差很遠。我們何必要從神得著尊貴?我設定了規條給人,讓他們可以因此而尊貴。不過,我想不要岔開,再談談『己』的問題吧。」

耶穌:「我很訝異,釋迦牟尼,你竟沒有發現,道德本身不能帶來自由或尊貴。……我的僕人施洗約翰只穿駱駝毛、吃蝗蟲野蜜,許多人以他為怪;我與百姓一同吃喝,又有人說我是貪食好酒的人。……其實,人無法達到美好的境地,並不是因為幻覺有『自我』,而是因為『把自我放在神以上』。……我對每個人的邀請,是要他們放下自我,然後來跟隨我。但是你的看法則為,根本沒有『自我』可捨下。……其實,你否定了自我的真實,並沒有解決受苦的問題,而是把『實存』的事實都推翻了。」



關於頓悟
       藉由捨己談過「執著」,接下來,作者便把話題轉到佛陀所指出人會陷入苦難的另一個問題:「無明」。怎樣才能進入頓悟之中呢?

佛陀:「你看,一朵蓮花是經過幾個階段才發展成的。起初它的幼株在水底下,不見天日。然後它處於兩個世界: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氣裡。到了第三階段,它高高越過水面,在陽光中盛開。我們得到知識也是如此:有階段性。有一天你會發現,最好的生命,是脫離『自我』教義之水才能達到的。

耶穌:「我同意知識的獲得是漸進的。我在教導門徒的時候,有些事也要後來才解明。但那是因為我瞭解人的軟弱。……我就像位好牧者,不願失落一隻羊。『愛』是福音的中心。而愛是針對個人的──如果沒有個人的區別,死一個便不算什麼,另外生一個就可以彌補了。
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一旦有人發現我是救主的時候,他便會完全瞭解自己的獨特性。然後,他前面的路便如黎明的晨光,愈照愈明,直到午正。」……「我是世界的光,……我是生命的糧,……我是好牧人,……我為甜心捨命;甜心可以因我而活著。這樣的宣告你從來沒有作過。」

佛陀:「我尊重你,耶穌,但你怎麼能作出這樣的宣告?而且我還要再次反對你的說法:為什麼必須透過神,我們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耶穌:「我很樂意回答這些問題,但,看哪,那裡有間大廟,我們可否上岸一遊?同時我會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無常
         書中描寫,兩人下了船。進了一間大廟,有眾多佛像,許多人在向它們燒香、祈願。
佛陀:「我不太喜歡這裡的情景。我從來沒有要人視為我神、或替我塑像來膜拜。……」
耶穌:「我進耶路撒冷的聖殿時,也有類似的感受。……不過,在這點上,我們還有一些不同。我的百姓是因為背棄了我,所以才汙損了對真神的敬拜──他們用儀式和嘴唇來親近我,心卻遠離我。……而跟隨你的人所以會陷入拜偶像,則是你的教導必然的後果。……首先,你告訴他們沒有神;然後說,沒有自我;你也說,沒有可祈禱的物件,沒有可畏懼的惡者;凡事都在他們自己裡面──雖然『自我』並不存在。你說,他們的善行要超過惡行;你讓他們有極大的負債感,又給他們一大堆規條,要他們除去欲心;等他們還完了債,他們也可以像你一樣不再存在。這一切怎能帶給人平安?……而人有敬拜與敬畏的本能,如果不能找到真的,他們就會用假的來代替。」……「你為什麼不給他們永恆的權威真理?」

佛陀:「因為……萬物皆無常。」

耶穌:「這說法是否也包括你這句話在內?」

佛陀:「我想……我要再思考一下。我覺得好像把自己逼進了一個死角。」

耶穌:「這正是我想對你說的。你的跟隨者既沒有絕對可靠的依據,又怎麼可以說他們是『違反正道』?……如果萬物皆無常,那麼,這句話本身也不是恒常的真理。……再說,如果無一話語或思想可以絕對肯定,那麼我們又怎能知道什麼才是真的?」

佛陀:「不過,我的一切教導都是以『無常』為基礎。」

耶穌:「要怎樣作結論,就看你自己了。……」



關於得救
           書中的話題最後轉到怎樣才能「得救」,或「脫離苦海」。耶穌提供自己的十字架,來擔負世人的一切罪惡過犯──包括女主角「甜心」在內。

耶穌:「甜心,佛陀告訴你,可以轉世投胎,成為另外一個人。但我帶給你的改變,是神的聖靈會在你身上工作,你只要順服,便能更新而變化。」

佛陀:「所謂『我為你的罪受苦』,……似乎並不公平。」

耶穌:「如果只有公義而沒有憐憫,甜心還有什麼希望?只要有人能付出所有的贖債,公義就得到滿足,而那無法付債的人就可免債了。」……「我們的談 話已近尾聲,釋迦牟尼,你要給甜心的出路是什麼?」

  佛陀:「我想她很清楚。我們稱之為三寶:佛陀(頓悟)、達瑪(教導)、和僧迦(僧尼會社)。」

  耶穌:「讓我們一項一項看。第一,頓悟。根據你的教導,你個人已不再存在,她也將如此。所以第一寶乃是『不存在』。至於教導,由於話語皆無常,所以沒有絕對的真理。這是第二寶。至於會社,就是由出家人組成的團體,其中每個人都相信無自我的存在,並朝向無欲──包括除去友誼。這是第三寶。從前有一個人尋找珍寶,一旦發現了,他就變賣所有的,去取得那珍寶。而我就是那珍寶。」



尾聲
         作者在尾聲中這樣總結:「佛教是很深刻的無神思想。簡言之,它是人不要神而能成善的哲學。……它高舉個人的獨立自主,同時又稱自我是幻覺。它主張無常,卻以絕對的姿態來宣揚此說。它鼓勵思考與默想,目標卻是進入無思想的寂滅狀態。這個宗教沒有神、沒有明確不變的話語、甚至最後沒有存在的實體。……在佛教裡,自己要負責一切。

但耶穌的信息卻截然不同。……耶穌來,要給我們豐盛的生命(不是禁絕欲念)、永恆的生命(不是無常)。……他應許永不離開我們,也不丟棄我們。耶穌是甜心所要的一切。」


===================================================

我們認識苦難是神化妝的祝福,就是使我們在苦難中得見神的美意…
這是一種超越情感的信心,是全然信託於神復活的大能。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7-23 01:39:51 |只看該作者
如果真的無我
又為何這麼想上極樂世界
所以不可能無我
只要有想幹麻幹麻等等
無我就不可能存在
看帖不回小弟弟30年軟趴趴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8-1 21:24:08 |只看該作者
這裡有很多對佛教不了解以致錯誤的觀念,
例如:佛教的"無我"並非是完全失去自我,可是
卻被說成那樣.看似很理性的談話,卻是對佛教
一知半解,甚至斷章取義的論斷.其實,假若你自己的夠好,
就別怕別人不信.怕只怕對自己的信仰沒信心,
才需要拿個假想敵來殺一殺.假若你真想了解真正佛教的內涵,
勸你先跟個真正佛門大德,學個十年八年的,那實再來批評還不遲.
若你沒那個耐心學,就別獻醜了.你怎能去批評一種你根本不了解的宗教?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耍寶的貴 + 5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0-8-1 21:43:00 |只看該作者
抱歉!再覆一文,寄上八大人覺經,第八覺知中有一句"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全文如下: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基督教不也是教人要追尋永恆的快樂?對於一樣追尋永恆的人,應該互相稱讚才對,不是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4 17:0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