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5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5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目前居住在台灣島上的漢人祖先,大部份是來自於福建的漳州、泉州、汀州、 興化,以及廣東省的惠州、潮州、嘉廣州等地。大部分的移民則是在明、清之交,不滿滿清人入主中原,而跟隨鄭成功大舉來台,並且驅逐當時佔據台灣的荷蘭人。早期移民在台南一帶開拓發展,隨後陸續到中部(當時的鹿港府)、以及北部萬華(時稱艋舺)一帶,並由平地發展到山地,最後才逐漸拓展到花蓮、台東一帶。
由於移民來源各異,因此各結社團,並且彼此常有爭鬥。在社團成形的過程中,民間宗教在其中便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例如福建泉州人崇奉廣澤尊王、漳州人則是信奉開漳聖王、廣東人則多供奉三山國王,各地方供奉不同神明的廟宇,因此也成為各社團、宗族的中心,儼然成為早期移民生活的社交、政治、經濟、宗教的中心。一旦發生械鬥衝突,宗族長老或廟宇住持、乩童又多憑神託鼓舞戰鬥、保衛同族性命財產,械鬥征戰後,勝者則高舉神明祖宗庇佑、廣興廟宇,戰敗或戰死者,則成為殉教者、或是保衛鄉村的英雄,並列為土地公、或是城隍。台灣民間信仰隨著早期移民之間爭鬥頻仍,而一則以更加興盛、一則以與生活更為緊密。
廟宇公厝日益發展,使其聚集的社會財富日增,並且形成台灣初期社會中的財團,對於工商、農業的影響甚大。許多早期移民社團中,如果想要擔任里長、鄉長職位,廟宇的董事、理事、監事職務通常是必經的路途與歷練。這個現象到目前,還可以從許多地方派系、與民間信仰廟宇、財團力量相互糾結的情況,察見早期發展的烙印。
日據時代,台灣民間宗教團體除了信仰中心之外,更成為延續民族意識與香火、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重要據點。日據時代,漢人的許多叛亂抗日事件,都與民間宗教有關。也因此日本殖民政府將台灣民間信仰「神道化」視為一件重要的事。日本殖民政府剷除台灣民間信仰最具體的、也最出名的事件,則是發生在桃園地區的「寺廟神升天」事件:殖民政府計畫將台灣寺廟全部廢除,而命令要將台灣民間信仰的神像全部集中燒毀,並將寺廟財產全部沒收、納歸於日本在台傳教團體。不過由於台灣民間宗教團體奮鬥抗議到底而中止此全廢寺廟的政策。
二次大戰以後,日本殖民政府離台,台灣回歸漢人治理,不但被炸廢的廟宇重建,各地的寺廟也逐漸增多、或是擴建。每年各地的神誕節慶、醮典祭祀,香火團遊覽車南北奔波。至今,台灣民間宗教仍然是台灣人大多數者的宗教,並持續扮演著台灣人社團、經濟、政治、民間文化與藝術中心的角色與功能。
綜觀而言,台灣的民間宗教,對於台灣先民社會有相當大的貢獻:在渡海過峽、穿黑水溝之後,又面臨瘟疫、出草、天災、異地等危險,民間宗教協助凝聚先民宗族、經濟、政治以及軍事防衛等力量,在心靈精神上,民間信仰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穩定力。
資料來源:邱明忠教授《從樹頭公談到十字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