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9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神仙的道具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9-13 00:50: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以劍為例,是基於這麽一個歷史現象:丹學援入劍,並把它負在‘鍾呂派'開山祖師呂洞賓的背上,塑造了一個‘肩橫一劍醉斜陽,笑指天低水未長'的神仙形象,是因為它超越了純粹的兵器,早已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昇華為種種文化範疇的不同象徵。

  劍的起源已經難以追溯了。從下邊兩段文字中可以大約獲知一些古人鑄劍之初的若干情形。‘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昔葛天廬之山。發而出金,蚩龍受而製之,以為劍、鎧、矛、戟,此劍之始也'。西周以前的戰鬥還是以戰車為主,戟、矛、戈、殳比較實用,那時的劍只是權貴象徵和護身武器。從今天出土的西周之劍看來,基本上介於 25~40釐米,近似現在的匕首。

  春秋之際戰事頻繁,同時騎、步兵興起,劍擊技術和理論都得到了發展,擊劍一時成了朝野的愛好。《莊子.說劍篇》載:‘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在大量的生死搏鬥的實踐中,人們開始總結提煉劍理了。越王勾踐向越女詢問劍之道時,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顯然,越女已經開始用當時最先進的陰陽學說來總結劍法規律了。‘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守柔處弱、謙下退讓的道家,談起劍時語出驚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寥寥數語已奠定了後世道教武當內家拳、劍的風格。

  秦昭王曾向秦相范雎憂慮地說:‘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思慮遠而禦勇士,恐楚之圖秦也'。秦昭王一面讚揚楚國生產的鐵劍鋒利,另一方面又擔心楚國劍鋒利,士兵勇敢,有可能對秦國構成威脅,從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武器改進的重視。由於‘軍備競賽',這時出現了不少著名的匠師,《吳越春秋》:‘吳王闔閭請劍工幹將鑄劍。幹將吳人,其妻曰莫邪。幹將採五山之精,六金之英,成二劍,陽曰幹將,陰曰莫邪。'《太平禦覽》卷三四三謂,楚王命莫邪鑄雙劍,劍成,莫邪留下雄劍,把雌劍獻給了楚王。雌劍在匣中常悲鳴。這些文字激起了後世的道教的豐富想像,往往據以闡述內丹術中陰陽、動靜的‘對立統一'。

  戰國晚期,秦國鑄造鐵劍的技術已經趕上了上去,由於青銅被鐵所替,秦劍的長度已達一米左右,在吞並六國的戰爭中,應該是派上了用場。

  值得一提的是,可能初時劍工為了使鍛成的鐵劍快些冷卻,便趁熱把它浸到了冷水中,後來發現這樣做可以使鐵變得堅硬,於是便逐步形成了一項專門的淬火工藝。冶金史家們曾檢驗了滿城漢墓中的劉勝佩劍,發現刃部經過局部淬火,所以劍身柔軔,格鬥時不易折斷,而刃部堅硬、鋒利,可謂剛柔結合、相得益彰,此即《漢書.王褒傳》中所說的:‘巧冶鑄幹將之朴,清水淬其鋒。'後來,淬火工藝所造就的剛柔相兼的品質,頗為道教看好,內丹家反復援引,喻說丹道。

  劍在古代不僅作為武器,也是尚武精神的象徵,甚至是‘天下'或‘鎮守天下'的象徵。

  《山海經.卷九.海外東經》說,君子國其民‘衣冠帶劍'。秦代開始朝廷明確規定百官佩劍為飾,(見《史記·秦本記》)漢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劍'。上行下效帶來的社會效果是,劍走入了‘文化圈'。《漢書.司馬相如傳》‘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漢書.東方朔傳》:‘東方朔…… 十五學擊劍'。其後晉代祖逖‘聞雞起舞'也用的是劍,阮籍還自稱‘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

  萬物有靈,即各種自然物都具有靈性,是原始思維的主要特徵之一。提出這種觀點的人類學家泰勒又提出了‘文化殘餘論'。他認為過去時代的文化遺跡可以在新的時代被繼承並獲得新的意義,各種習俗都可以通過習慣從一個文化階段移植到另一個文化階段。‘古之言兵者必言劍',說明瞭在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初期,劍在戰爭中作為主戰兵器的顯赫地位。那麽劍中是否住藏有精靈?《雷煥別傳》:‘晉司空張華夜見異氣起牛頭,華問煥見之乎?煥曰,此謂寶劍氣。'《晉書·張華傳》載,晉代張華、雷煥因見‘斗牛之間常有紫氣',判斷為‘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於是,‘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即龍泉太阿。張華、雷煥各得一把。後來張華被誅,‘失劍所在'。雷煥說:‘靈異之物,終當化去。'煥死後,其子雷華‘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睹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沒者懼而反。須臾光彩照水,波浪驚沸,於是失劍。'劍,明明白白就是龍的化身。《世語》載:‘王子喬在京陵,戰國時墓有盜發之者,之無所見,惟有一劍停在穴中,欲進取之,劍作龍鳴虎吼,遂不敢近,俄而徑飛上天。'寶劍不僅由神龍化來,而且可以鳴叫如龍虎!而龍虎二字,早在張道陵自名天師府之前,就是煉丹士的慣用語了。

  南朝道士陶弘景就對劍非常有興趣,據他的專著《古今刀劍錄》介紹,中國古代帝王均備名劍:夏禹子啟‘鑄一銅劍',‘上刻二十八宿文';殷太甲有‘定光' 劍;武丁有‘照膽' 劍;周簡王有‘駿' 劍;秦始皇有‘定秦' 劍;漢高祖劉邦有‘赤霄' 劍;漢文帝有‘神龜' 劍;王莽造‘神劍',‘煉五色石為之,銘曰神勝萬裏伏';南朝梁武帝蕭衍‘造神劍十三口',劍上的銘文為‘服之者,永治四方',都表明劍是古代帝王自視為他們受命於天的神聖象徵,所謂‘天生神物,聖君用之'。周昭王‘鑄五劍,各投五嶽';漢武帝‘鑄八劍',‘五嶽皆埋之';漢明帝‘鑄一劍,上作龍形,沉之于洛水中';後主劉禪‘造一大劍,長一丈二尺,鎮劍口山',這裡的劍都有替君王鎮守四方的用意。還有幾個例子甚至具有‘讖諱'意味:東漢光武帝劉秀‘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繡霸'',後來劉秀果然得天下;東漢靈帝‘鑄四劍,文曰‘中興',一劍無故自失。'上天宣告中興無望。魏‘齊王芳以正始六年鑄一劍,常服之,無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兆始於此,尋為司馬氏所廢'。劍被蒙上了神秘色彩。陶弘景首開劍與道的結合之風後,逐漸地,劍與宗教有了接觸,這是晉代玄學和佛道興起的直接結果。

  唐代文人也以擊劍為能事,李白‘十五好劍術…… 三十成文章',陸遊‘十年學劍勇成癖',杜甫平生以劍為侶,‘酒闌劍肝膽露',王維‘讀書復騎射,帶劍遊淮陰'。而且,文人把劍的‘魅力'進行了非凡的想像,這時有了降妖伏魔、飛劍取首的劍俠小說。劍,更加有了濃鬱的神秘意境,最終引起了道教的關注。

  宋代是個道教走運的年代,宋代的道教頗重劍器,以其鋒利喻斬除邪魔等,並以質底分為上、中、下三類。宋·王欽若編《翊聖保德傳》卷上:‘劍法有三,但以鋼鐵鍛為利刃,吾目一視便可用也。有疾之人,俾汝渾擊,邪氣銷鑠,其人無損。或地衹作孽,水族生妖,分野為災,國家軫慮,當以上劍治之;或山澤之怪,飛走之雄,震駭閭閻,侵毒黎庶,當以中劍治之;或魑魅之徒,夔魎之輩,挾邪暴物,作祟害人,當以下劍治之。'這時,劍尚未與丹道取得某種聯繫。

  《莊子》說劍,有些內容還沒有離開具體之劍,而《列子》中的‘劍'幾乎可以用‘道'字替下。《列子.湯問》載,孔周曰:‘吾有三劍,唯子所擇,皆不能殺人,且先言其狀。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其所觸也,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其所觸也,竊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方夜見光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騞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寶者,傳之十三世矣,而無施於事。匣而藏之,未嘗啟封。'從這幾把古劍上,人們可以嗅到《老子》的氣味、聽到‘庖丁解牛'的桑林之樂,《莊子》把這一篇是放在《養生主》中的,後來,內丹養生家確實把《列子》之‘劍'攜進了丹學。《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二百九十九卷錄有《宵練匣.靜功》一文,談的即是內丹。

  儘管劍在《老子》那裡必定是歸於‘不祥之器',但《莊子》的高見、《列子》的想像以及文人的神筆還是觸動了道教,唐以後的內丹家即開始頻頻‘論劍'。這大概不僅是被劍的神聖意境所吸引,或於原始的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有聯繫。

  ‘幾乎所有的象徵都是偶然出現偶然成立的,衹有性的象徵除外'。劍作為一種複雜的、在人類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文化符號象徵,很有可能與性崇拜有關。

  陽剛、威武、力量,被視為男性之美,佩劍無疑能大大增強這種效果。而且,內丹以‘煉精'為基,鑄劍與煉精之間,便在這裡劃上了等號。

  《宋史.陳摶傳》記載唐代道士呂巖(字洞賓)為‘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餘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摶齋中',是位養生有方且具有傳奇色彩的道士。《全唐詩》收有他的詩作二百多首,多為‘道情詩',道教和民間稱其為‘劍仙'、‘酒仙'、‘詩仙',清代的《內外功圖說輯要·諸仙導引圖》就有一套導引動作命名為‘孚佑帝君(呂洞賓)拔劍法'。他聞道前,曾流落風塵,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黃粱一夢',於是感悟,求其超度,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又遇火龍真人于終南山中,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劍法,《呂仙飛劍記》第四回稱火龍真人所贈的雌雄二劍‘用崑崙山所產之銅、女媧煉石之碳、老君卻魔之扇、祝融燒天之火鍛煉而成,秉陰陽之純粹,凜雪霜之寒芒,……非是凡間之劍。'有關內丹的寶劍,就在這時出現了。《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百四十六引呂真人《江州望江亭自記》說:‘世多稱吾能飛劍戮人者,吾聞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猶佛爾,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劍,蓋異於彼。一斷貪嗔,二斷愛慾,三斷煩惱,此其三劍也。''從這‘三斷'上可以看出,呂洞賓的劍實乃無形之劍,隱喻了一個道劍三斷的煉丹境界,今人王沐稱其為‘性功中的出世法'。  呂洞賓雲遊紅塵,常將劍‘化作一豔婦',隨身攜帶。(見於《呂祖誌》卷三《事跡誌》)道劍‘二斷愛慾'的作用出現了;他又將劍袋‘化作一孕婦',在道場前生子——丹學的‘道胎'之果,已在枝頭露出。(同上)在經歷了一百餘年的風雨之後,瓜熟蒂落的滋味叫張伯端歎道:‘始知男兒有孕'。 

  唐.葉法善《真龍虎九仙經》  謂:‘煉劍者,先收精華,後起心火,肺為風韝,肝木為碳,脾為黃泥,腎為日月精罡也。腎為水,脾土為泥模,身為爐,一息氣中為法,息成劍之氣也',呂洞賓的劍就是這樣鑄就的,乃內煉之劍。

  宋.張伯端的《悟真篇》七言絕句這樣描述道劍:

  ‘歐冶親傳鑄劍方,莫邪金水配柔剛。

   煉成便會知人意,萬裏誅妖一電光。'

  從詩面上的理解是,歐冶親傳下來的鑄劍方法,貴在金水相配(相淬),火候不差則剛柔適中,所製的寶劍即可隨心所欲,應用自如了。清·劉一明為該詩做注謂:‘劍者,護身之物,乃作仙成仙之慧器,為聖為賢之把柄,即所謂還丹也,非還丹之外,另有一劍。所謂還丹者,即還本來良知良能、剛柔合一之真靈。鑄劍即鑄此良知良能、剛柔合一之慧器。以體言則為丹,以用言則為劍,其實,劍也,丹也,總是一個無有兩件。古有歐冶鑄劍,屢次不成,其妻莫邪跳入爐中,一火成功,世稱莫邪寶劍,其鋒利無比。修真之道,鑄劍為先。取剛柔中正之氣,用水火鍛煉成寶,名曰慧劍。佩帶身旁,隨心所用,‘萬裏誅妖一電光'耳。仙翁以歐冶莫邪,喻剛柔相合之義,良有妙旨。'  清·朱元育的解說是:‘即世間有形之神劍喻丹道無形之慧劍。蓋鑄劍之法,必須金水淬礪而成,結丹之功亦必由金水鍛煉而得。金水兩弦真氣,一剛一柔,合而成丹,正猶神劍之有幹將、莫邪,配而成寶。兩弦妙用,必須真師口授,亦猶鑄劍神方之必傳自歐冶矣。故:‘歐治親傳鑄劍方,莫邪金水配柔剛。'兩者之氣既妙合而凝,又以坤爐中真火淬礪而鍛煉之,化成一氣,是為吹毛利劍,又名慧劍,此劍鋒不可觸,觸之即喪身失命。妙在‘知人意'三字,意者中黃真宰也,意即是劍,劍即是意,近在目前,遠即萬裏。當大藥入爐之時,倘有陰魔來侵,只索用慧劍劈頭一揮,當下即掃蹤滅影矣。故曰:‘煉成便會知人意,萬裏誅妖一電光。'上兩句言慧劍之體,下兩句言慧劍之用。非真有慧劍之可用也,仍是先天一點靈光耳;亦非真有妖之可誅也,不過念起即覺,閒邪存誠之別名耳。呂祖雲:‘吾有三劍說與世人,一斷愛慾,二斷煩惱,三斷愚癡。'其即此劍也夫!'  王沐先生據此道: ‘鑄劍方,比喻之辭,在性功中喻割斷一切糾纏',‘莫邪為雌劍,象徵金水坎方,喻鉛',‘此詩借金水鑄雌劍之比喻,暗示抽鉛添汞,以成純乾即金丹。以幹將莫邪兩劍喻陰陽'。  這些方家的注解,即便不能完全扣住張伯端的詩謎,也與其思維方式具有一致性,即在養生家那裡,鑄劍已是修道的代名詞了。

  如果說《悟真篇》以含蓄為風格,那麽,元代蕭廷芝的 ‘ 了真子劍歌 ' 的煉丹思想,則是一目了然的,不妨全詩揭下,供有興趣的讀者玩然,《修真十書》卷十二載:

  ‘兩枝慧劍埋真土,出匣哮吼驚風雨,

   修丹若無此器械,學者千人萬人誤。

   唯有小心得劍訣,用之精英動千古,

   知時飛入太霄間,分明尋得陰陽路。

   捉住玉兔不敢行,爐內丹砂方定所,

   審其老嫩辨浮沉,進退來往分主賓。

   一霎火焰飛燒天,鍛煉玄精妙難睹,

   唬唬雖則聲悲苦,終是依依戀慈母。

   若要制服火龍兒,卻去北方尋水虎。

   龍見虎,互盤旋,恍恍惚惚結成團。

   河車搬入崑崙頂,鎖居土釜勿抽關,

   息息綿綿無間斷,抱元守一要精專。

   瓊漿釀就從天降,馥鬱甘甜遍舌端,

   煉之餌之入五內,只此號曰大還丹。

   宿疾普消神氣爽,四肢和暢身康安。

   從來真火生於木,不會調勻莫強鑽,

   玉爐火候須消息,火怕寒兮水怕乾。

   若得先師真劍訣,下手修煉夫何難。

   懸崖鐵壁掛殘雪,玉匣藏處老龍蟠。

   華池神水磨瑩淨,知時提挈自揮彈。

   若遇有仇須急報,外道邪魔喪膽寒。

   破鴻蒙,鑿混沌,自使來去無缺損。

   專心定誌不須忙,左右用之在款款。

   此歌寄與逢劍人,著意推究可為准。'

  《金丹真傳》張崇烈注:‘慧劍者,覺性也。'

  《性命圭旨》中‘真土圖'的配詩引用了‘了真子劍歌'的首句,謂‘兩枝慧劍埋真土,萬病潛消出幻軀。'又解釋道:‘心安真土,以誠以默以柔;氣養浩然,勿正勿忘勿助。'這裡的‘慧劍'顯然更具體了,已經不再是抽象的道或籠統的丹了。張三豐《無根樹丹辭》:‘屠龍劍,縛虎絛,運轉天罡斡斗杓。'清·劉一明注:‘妄情不起,則真情生真性現。

真性生是運轉魁罡,斡旋斗杓,轉殺為生,變刑成德,可以鍛煉一爐真日月矣。'

  清.董德寧謂:‘修丹之劍者,蓋劍則為金,而金則為氣,以劍非金不成,而丹非氣不結也。'  清末黃元吉《樂育堂語錄.卷一》稱:‘學道人第一要煉劍,劍即先天元氣也。'  看得出,內丹家的隱喻風格在明清之際已經越發清淡了。

  從丹學論劍中,人們可以看到道經在歷史上演變的若干規律,那就是,它的慣用術語的外延一步步在收縮,而內涵卻日趨顯得具體了,這正是道教內丹家將傳統哲學的性命學說落實到具體之人的結果——在空泛的哲學框廓中建造出了‘自然科學'的大廈,丹學的卓越之處就在這裡。

  再來考察一下‘壺'的演變及涵義。這是另一個著名的‘八仙'人物鐵拐李的隨身‘道具'。

  壺,本古器名,深腹,斂口,用以盛酒漿或糧食。

  《詩. 豳風.七月》:‘八月斷壺',指的是壺盧,現在寫作葫蘆。俗話說的‘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麽藥 ' 就與它的用途有關。道教的‘八仙'之一鐵拐李,就常背一個藥葫蘆,周遊江湖,治病救人。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五回中說:‘大聖直至丹房裡面,尋訪(老君)不遇,但見丹灶之旁,爐中有火。爐左右安放著五個葫蘆,葫蘆裡都是煉就的金丹…… 他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這裡要談的就是道家、道教的葫蘆。

  因為古代的遊醫習慣用葫蘆裝藥,所以‘懸壺'就成了行醫的代名詞,這個典故出自《後漢書.卷八十二下.神仙列傳.費長房》和葛洪《神仙傳》,說汝南人費長房曾為市吏,見一老翁賣藥,總懸一壺於肆,人散後便跳入壺中。他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就帶了酒菜去訪,老翁知其來意,請他明日再來。長房次日如約,老翁即帶他同入壺中,只見裡面‘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又說費長房從此隨其學道,後能縮地,‘坐客在家,至市買鮓,一日之間,人見之千裏外者數處'。後來,文人騷客就以壺中來指道家的生活。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宋·李質、曹組《艮嶽百詠詩》:‘丹台紫府無塵事,恍覺壺中日月長'、‘行到水雲空洞處,恍如身世在壺中。'

  另有壺天一詞,與壺中同義,也指道家仙境。唐·張喬《古觀》:‘洞水流花草,壺天閉雪春。' 這個典故出自《雲笈七籤》卷二十八《二十八治》:‘(施存)學大丹之道……後遇張申為雲台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內,自號‘壺天',人謂曰‘壺公'。'《西遊記》第三十三回就有個以壺天之典改編的故事,唐僧被蓮花洞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捉住後,大聖命日遊神、夜遊神、五方揭諦神:‘即去與我奏上玉帝,說老孫皈依正果,保唐僧去西天取經,路阻高山,師逢苦厄。妖魔那寶,吾欲誘他換之,將天借與老孫裝閉半個時辰,以助成功。若道半個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玉帝為難了:‘天可裝乎?'哪吒奏說:‘天也裝得。'玉帝問:‘天怎樣裝?'哪吒道:‘自混沌處分,以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天是一團清氣而扶託瑤天宮闕,以理論之,其實難裝……請降旨意,往北天門問真武借皂雕旗在南天門上一展,把日月星辰閉了。對面不見人,捉白不見黑,哄那怪道,只說裝了天,以助行者成功。'這是一段奇麗的神話,哪吒先分析了天地的來源,又講明瞭裝天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大聖拔了一根毫毛,變成一個‘一尺七寸長的大紫金紅葫蘆',把天‘裝'了,然後騙取了小妖手中可以裝人的小葫蘆。這一段道教色彩濃鬱的情節可以說受到了道家壺天說的啟迪。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一《小園賦》謂:‘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謂‘壺公姓王'。《三洞珠囊》稱‘壺公謝元,賣仙藥'。無論人們如何去追究壺公的身世,他都不失其神仙特徵。壺公所住的壺中、壺天,上有日月經天,下有樓臺拔地,這個模擬現實的神仙世界,全是在壺中化育的。

神仙信仰在其萌芽之際就開始虛構一個神仙居住的樂園,在這個樂園中,可使人類擺脫在世上無法擺脫的生老病死之桎梏,得到永生不死的保證和一應俱全的享受。神仙信仰在先秦時就遍及華夏、楚、越各文化圈,所以各地的方士虛構了很多神仙樂園,其中影響很大的當數西部的崑崙山和東部的三神山的傳說。《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引風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皆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舊題晉三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三壺仙境,位於遙遠的海域,在其虛幻飄渺的雲水之間,散發著濃鬱的《老子》氣息,‘壺化'與‘道生',不難被人們聯想在一起了。‘壺中天地'以它的直觀性為‘道生萬物'找出了可供視聽的‘虛擬空間'。在這裡,壺,成了道的物化,形象而神秘地濃縮著道家的宇宙觀。《莊子.應帝王》篇中關於‘壺子'的故事,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便不再艱澀了:列子看到鄭國巫師季咸預蔔人的生死吉凶、禍福壽夭很靈驗,便向其師壺子講了。第二天壺子叫列子帶季咸來見。壺子先‘示之以地文',寂然冥坐,靜如大地。季咸斷言面如死灰的壺子十日內必死。列子向老師泣訴了巫師的話,壺子請季咸再來相之,復‘示之以天壤',動不失時宜,渾如天然。季咸說他完全有了生機。季咸第三次被請去,壺子示以‘太沖莫勝',狀如太虛沖和,巫師無法測其吉凶,只得託辭而去。後來季咸又見壺子,還沒站穩,就惶然離去了。原來壺子這次‘示之以未始吾宗',虛己忘懷、委順萬物,不離常道而變化無方。

  道家習慣於這樣,當它面對浩瀚的宇宙,感到疲鈍的邏輯之刃無法剖析自然之‘道'時,往往操起象徵手法,孰料這一‘童心模式',竟由此被融化進了東方思維的骨髓中去了,並且生了根。

  道教不僅繼承了道家的家風,而且走得更遠。當丹學把喻言發展到隱語時,便使這一致力於探索性命之道的學術流派,更顯得遠離塵世了。《悟真篇·七言絕句四十八》:

  ‘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

   壺內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漿。'

  清.董德寧注:‘言欲自修者,應於吾身之壺內,旋添金精以煉之,其自已之鼎中,收取木液以滋之,則丹藥可成,神仙可冀矣。是安用他求外索,以為長生之方耶?'  這裡的壺,指身內。《金丹大成·金液還丹賦》:‘採玉壺之大藥,煉金液之還丹。'《道樞》卷五《百問篇》:‘純陽子曰:腎有異名乎?正陽子曰:腎者司北,其幹壬癸,其德在水,其卦曰坎,其名……曰玉壺',這裡的壺指下丹田。《諸真聖胎神用訣·玄葫真人胎息訣》:‘心者,在肺之下一寸三分,曰玉壺,內有虛白一氣。'這裡的壺指中丹田。那麽,這個身內玉壺中,有什麽景象呢?《道樞·卷二十五·肘後三成篇》:‘莫若內外俱定,不出不入,澄心靜慮,觀乎壺天,則五方之雲起於上,女樂車騎陳於下矣。'《道樞·卷十九·修真指玄篇》:‘……於是氣昇神見,各隨其色紛紜上起。迴光返照,見五色之雲興於壺中。'這更像是在描繪一個神仙世界。再看元·李道純《瑩蟾子詠葫蘆詩》:

  ‘靈苗種子產先天,蒂固根深理自然。

   逐日壅培坤位土,依時澆灌坎中泉。

   花開白玉光而瑩,子結黃金圓且堅。

   成就頂門開一竅,個中別是一乾坤。'

  李道純的葫蘆,已不是再籠統地謂身內、丹田,他以葫蘆的下種、澆灌、培育、開花、結果幾個過程,來暗示精、氣、神在內煉中的微妙變化,如果把這首詩放在文學讀物上,那麽,它與普通的田園詠物詩詞,實在是沒有什麽差異的了。甚至,把它作為謎面,給出謎底為葫蘆,也並非不能說過去。

  李道純並沒有把葫蘆裡的藥物說明瞭,清代賀龍驤編輯的《女丹合編》中,收錄的《壺天性果女丹十則法》,倒是一篇藥物明確、火候詳細的女丹佳作,誠屬難得,丹家的壺中天地,可謂和盤託出,這裡略作介紹:

  這套內丹功法具有很好的系統性,共分十個階段。其中以養真化氣第一則為下手功夫,第二則九轉煉形,是在養真化氣的基礎上進行。第三則運用火符,這是‘摶氣致柔'的功夫。默運胎息為第四則功夫。第五則廣立功行,第六則誌堅行持,主要講述道德修養,第七則調養元神。即依照戒規,嚴尊法度,‘將他心性磨成一塊頑石相似,必須煉而復煉,磨而復磨,直至養道心花開放,本體光明。到此時性已養純,神已入定,內外貞白,表裡玲瓏,此誠所謂‘萬傾冰壺光射目,一輪明月映深潭'。纖塵不染,體相皆空。行到此時若運煉之時,自有一番清靈善化之機,照映在腔子裡。定久之際,渾然若死人一般,不動亦不言,不食亦不饑。'此乃自然的現象,不是勉強的做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刻須請人扶養護持,待入定者靜養,‘任其自聚自散,或一、二日,或五、七日,或十餘日,皆不可動,必當用人日夜扶持。待等他鼻息微微,神光半露,方可低聲呼之'。切記不可因其入定,便妄驚叫喊。‘若妄驚動,恐傷神體,必走入魔宮,為害不淺也。第八則移神出殼、第九則待度飛昇、第十則了道成真,所述內容應該是跳出壺外的情景了,神秘色彩過於濃厚,似不可信。把‘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用神話來描述,這是內丹家的慣用手法,比起隱語之用,尤顯得拒人於門外。

  值得一提的是,《女丹十則法》介紹的女子丹法,除了開始階段與男子有異外,後則殊途同歸。丹家的壺中秘密,在此一覽無餘。

注釋:

《史記.黃帝本記》。

《管子.數地篇》。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 9。

《莊子.說劍篇》。

《史記.范雎列傳》。

《晉書.輿服誌》。

轉引自朱狄《原始文化研究》 60頁。

明 .茅元儀《武備誌》104卷。

《太平禦覽》卷 343引。

轉引自弗洛姆《佛洛德的貢獻與局限》 105頁。

 宋.張伯端著王沐淺解《悟真篇淺解》,中華書局 1990年版。

 《悟真篇.卷下.西江月四》。

 《道藏》第 112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下皆同)

 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影印, 1990。

 《悟真篇闡幽》,民國.肖天石輯《道藏精華》第三集,臺灣自由出版社, 1989。(下皆同)

 宋·張伯端著王沐淺解《悟真篇淺解》,中華書局 1990年版。

 《悟真篇正義》,《道藏精華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

 《道藏精華》第 6集。

 《悟真篇正義》,《道藏精華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 1982。

《中和集》卷 5,《道藏》第119冊。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9-24 20:2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