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1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正一派授籙傳度的歷史沿革與現實意義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9-15 00:41: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歲月蒼桑,日久年煙 ,迨至清末,由於列強淩辱,兵災不斷,正一派授籙便告中斷。“到1946年已中斷四十餘年”一。“文革”期間,“四人幫”猖獗,整個宗教工作陷於全面癱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復和落實。1991年,首次恢復對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籙,爾後,一年一度遂成定例,從而奠定了海峽兩岸及與東南亞各國道教界長期交往的基礎。1995年,國內首次對正一派弟子授籙在嗣漢天師府舉行,較好地推動了國內道教界的團結、統一和宗教活動的規範化。

由於種種原因,如條件差,經籙不全,科儀不夠規範,加之歷史上便已形成的宗派門第觀念,對國內正一弟子授籙沒有得到延續。筆者撰寫此文,旨在呼籲國內道教界人士及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使道教正一派授籙傳度的傳統文化能夠全面恢復,並與時俱時,形成新時期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新的授籙規儀。

一、道教正一派授籙的歷史沿革
道教正一派的授籙傳度由來已久。一般地說,始於漢末晉初第四代天師張盛。其時,張盛自漢中返回龍虎山,“修治祖天師元壇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歲以三元日登壇傳籙四方,從學者千余人,自是開科范以為常。(2)”明胡應麟在《少寶山房筆叢·玉壺題覽》中也說:“漢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為玄教宗,繼張魯三國時居漢中。其子盛,魏封都亭候,復還龍虎山,升壇授籙。”依此說,則第四代天師張盛在龍虎山大規模地開壇授籙確也不假。但細究起來,道教授籙的由來仍可追溯到祖天師張道陵及係師張魯。道書載張道陵居鶴鳴,“精思煉志,作道書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經》、《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內。《正一法文經》有“天師(道陵)稽首問太上”、“天師稽首稱善而退”等字樣。又雲:東漢恒帝永壽二年(156年)張道陵“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3)這說明早在張道陵創教之初,天師經籙已經形成並有了經籙印劍法物相授。

係師張魯椐漢中,實行政教合一,以五半米道教義施政理民,魯自號“師君”徒眾稱“鬼卒”,另立“都講”、“祭酒”,實際上是道教早期的職級分工制度。而這種制度的確立,必然地有一套科儀章法,這應該是天師道授籙傳度的雛型。

兩晉南北朝時期(317-589),原來的天師道開始分化,宗派迭出,又經北魏寇廉之的改革,南朝陸修靜之整肅,逐漸地形成三大法壇,即茅山上清法壇、閣皂山靈寶法壇、龍虎山正一宗壇,各自開壇傳籙,故又稱“三山符籙”。此期,龍虎宗也逐漸地由民間道教向官方道教轉變。六代天師張椒“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諸階秘籙傳度世人”(4);八代天師張迥,“日列真人諸階品籙于凈室中,嚴奉六時香火,終身不怠”(5);九代天師張符,“傳守真人之法,經籙尤顯於時,四方仰之”(6)。傳至十五代張高,龍虎山天師道符籙文化大顯于朝,唐玄宗親自召見,“命即京師(長安)置壇傳籙”(7),籙牒正式列入朝廷官方管理的範疇。唐會昌中,武宗賜傳籙壇字額,曰“真仙觀”。五代之季,曾以“鑄鐵環卷數萬繼之,至宋初鐵卷籙尤盛”(8)。南宋建炎年間,南昌西山道士何真公奉晉朝許遜為祖,創立凈明派。至此,江南道派有四大法壇,各以祖師道法授籙傳度。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嗣教。嘉熙三年(1239)“敕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9),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開始。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讚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佩籙三元,蜚聲八極”,命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路設道錄司,州設道正司,縣設威儀司,皆屬焉。”(10)整個元朝入主中原89年,歷七代天師,皆賜二品銀印(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賜金印、視一品),主管三山符籙,恩遇隆極一時。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賜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敕命禮部與道教擬定科儀格式,頒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趙允中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對授籙傳度的齋儀章法作了系統規範的整理。洪武二十三年(1390),上諭禮部“嚴禁偽造符籙”。其時,“天下符籙,出此一家(龍虎山)。”明朝歷代天師雖掌天下道教事,但據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道士授籙制度仍限于正一派實行,金元時由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派仍實行“傳戒”制度。授籙與傳戒,在齋儀格式、名稱、職級等均有所不同。如正一派授籙按《三洞修道儀》列正一盟威、金剛洞神、太上高玄、太上升玄、中盟、三洞、上清大洞共七等寶籙共八十四階品,其中正一盟威籙二十四階品。據《授籙次第法信儀》載,受法職位又依次有正一法位、道德法位、洞神法位、升玄法位、洞玄法位、五符法位、河圖法位、洞真法位、畢道法位共九個等級,名目繁多,規儀煩雜;而全真道之傳戒則實行邱處機所制定的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稱為“三壇大戒”。但若從道教義理的角度來看,授籙與傳戒所體現的教義思想均是一致的。清乾隆中期,宣佈黃教為國教,道教為漢族宗教,天師地位由一品一度降至五品,後復三品,可見天師道與官方已由重視變為冷遇。儘管如此,攝於民眾的信仰和傳統的習俗,清王朝仍賜天師世襲嗣教,加恩視正三品,並“永為例”(11)。清代,由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在原來授籙的規儀上進行了改革,作《天壇玉格》,刪去了一些繁雜的科儀,籙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籙》,加授《上清五雷經籙》,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籙》,再加《上清大洞經籙》。至清末,由於列強淩辱,農民起義,國內政局動蕩,清王朝土崩瓦解,全國性的授籙傳度被迫中斷,這一中斷,便將近百年,隨之而來的是經籙散失,規儀失傳。

1991年10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在中國道教協會和地方黨政部門的領導下,建國以來首次恢復對台灣和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籙儀式在嗣漢天師府舉行。這次授籙基本上依據《天壇玉格》的規儀,由“三大師”(傳度師、保舉師、監度師)主持,歷時三天,取得了成功,在港澳臺和東南亞以及國內各宮觀道院引起了轟動。爾後,一年一度遂成定例,擴大了嗣漢天師府作為道教正一祖庭在海內外的影響,使天師府與海外道教界建立起持久的、良好的友好交往關係。

1995年12月“下元節”期間,經國務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國道協領導、嗣漢天師府承辦的“中國道教正一派首次開壇授籙傳度醮典”在天師府舉行。來自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廣東、四川、湖北、河南、吉林、甘肅、貴州等全國各地的200余名弟子參加授籙大典。這次醮典,以天師府何燦然道長為傳度大師,上海道協陳蓮笙會長為監度大師,江蘇茅山周念孝道長為保舉大師。同時聘請中道協副秘書長張繼禹,天師府主持張金濤,蘇州薛桂元,上海淩晉明,浙江施書寶、湖南董叔和等德高望重的道長分別擔任護籙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壇大師、護戒大師、護道大師,體現了中國道教正一派的堅強團結和統一,也標誌著中國道教事業在新時期的全面復興。

二、道教正一派授籙的宗教文化內涵
若用一般世俗的觀點來解釋道士授籙,認為無非是授給一定的“法職”,相似于社會上頒發的“文憑”,“任命書”之類。這種解釋是很膚淺的。道教正一派的授籙,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宗教文化內容。

(一)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從中國遠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襲發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規儀,無不體現著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義思想。

首先,授籙必先設壇,而這個“壇”就是用來祭天的。《說文解字》雲:“封土為壇,除土曰墠”,合稱“壇墠”,也就是土築的臺子。古人“燔柴于泰壇,祭天也。”又雲:“設廟祧壇墠而祭之”(12),這個“廟”,就是祀奉祖先的。
壇分三級,象徵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謂天地日月;設八門十方,為昊天諸神、鬥宿星君,上五供,象徵四季五行,這便是尊崇三界,朝禮萬神之義。

(二)明師承,皈三寶
師承法派是中國本土宗教的獨創。在民間,宗枝傳承則稱為“字輩”。佛教融入中國的本土文化之後,也有師承法派。這種師承法派,既體現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從一個側面記載著宗教的傳承歷史。龍虎山正一天師道的傳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而下(一說始於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傳,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衝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三山與興振,福海啟洪波,穹隆揚妙法,寰宇證仙都。”這種字輩相傳的方法,對於鞏固教派內部的統一,形成認祖歸宗的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海峽兩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中斷了四十餘年,若從清末中斷授籙算起,則已近百年。而在台灣的正一天師道,仍沿襲著“三山滴血字派”的傳承。當大陸恢復對海外正一弟子授籙傳度時,已傳至“鼎”字輩。這樣,法派未曾紊亂,傳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這種法派師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認祖歸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籙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傳授經籙。籠統地說,稱為“道、經、師”三寶。道經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無“經”則無“教”。所以《道藏·正一部·傳授經戒儀注訣》要求道士“研習經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須臾”。又雲“今撰正文,傳授十卷,並見真經,同出聖口,見善勸行,無所致惑”(13)。古代傳授經籙,要求籙生要齋戒沐浴,抄寫經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誤”,“各治二通,一通常鎮,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別臺封之,不可妄開”(14),可見對經籙傳授的重視。就經籙的內容來看,基本是乙太上老君《道德經》為主。其次是《想爾注》、《河上公章句》,也是圍繞《道德經》而展開的。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籙,不是單純是授給一個法職,而是對道教以道為本,以德為用,勸化行善,濟國利民的教義思想的宣教。

(三)受戒律,發誓願
道教認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15)。故在授籙中也同時必須受戒。道教受戒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是以“神”的名義來約束道士的道德修養,這與“王法”是不相同的。因為“國法治人于犯法之後,而戒律則撿束人心於妄念初動之時。”(16)道教的戒律很多,而且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或在不同的宗派之間又會增加不同的內容。魏晉南北朝時,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觀身大戒”;靈寶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縱觀種種規戒的內容,無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惡,如“不得殺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為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等等。這些所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誓願是授籙傳度必不可少的內容。如1991年對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籙時,眾籙生在“三大師”的率領下在祖天師壇前發“十二願”:一願乾坤明素;二願氣象清圓;三願主躬康泰;四願融洽八埏;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七願四時順序;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籙生受福;十二願正教興行。從上述“十二願”中,我們就能感受到道教福國佑民的濟世情懷和以“忠”(忠於國家),“孝”(孝順父母)、“慈”(慈愛萬物)、“儉”(儉樸自守)為核心的教義思想。

(四)頒法職,宣教化
道士受籙,根據各自不同的修持,發給相應的職牒,其意義有三:首先,作為正一派道士必須受籙,不受籙就無法遣使籙中的兵將聽命法壇。這是宗教神學觀在授籙傳度中的體現。《正一法文太上外籙儀》稱:“凡為道民,便受護身符,及三戒進五戒八戒,然後受籙”。又雲“未受籙時,無所呼召,受籙之後,動靜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遠身”,這就是說,道士只有受籙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否則,不但所施道法不靈,自身反遭天譴。籙有多種階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靈百五十將軍籙》、《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將軍籙》、《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籙》等等,不同的籙品,體現著道士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應的籙品,又規範了相應的品德情操,成為一種行為的約束力,故《雲笈七簽》雲:“籙生通過受籙,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受籙之後,仍須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籙儀》說:“受‘更令’(注:籙名),得進‘一將軍’(籙名,下同);四年‘十將軍’,三年‘七十五將軍’;二年‘百五十將軍’。一年若志行庸愚無長進者,悉又倍年。三年無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遷。其中聰明才智秀異功德超群,不計年限。”這就從宗教內部的管理上制訂了明確的行為準則。

其次,利於官方對宗教的管理。籙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憑證,從唐朝設授籙院以來,籙生的名籍,每年授籙的人數都由官方登記在案。早期天師道還分“靖”、“治”,即規定的活動區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僅是一時之殊榮。明朝永樂年間,武當山玉虛宮,紫霄宮等多處宮觀建成時,明成祖即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張宇清“選道士為武當山住持”(16)從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達詔書,嚴禁偽造私出符籙,這些都說明瞭授籙也有利於官方對道教的統治。

再次,正一派的道士,通過授籙,或雲遊參訪,或立觀度人,又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宗枝,這是道教之所以深入民心,壯大發展的關鍵。師徒相授是道教傳承的傳統方式,教內,只有持籙者方可為人之師。正因如此,累世相傳,隊伍才得以壯大。鼎盛時,龍虎山曾稱為“晝夜長明羽人國。”

三、當代恢復授籙傳度的現實意義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必然地是在固有的傳統基礎上傳承和發展起來的。儘管在傳承的過程中,傳統也在稍稍地發生變化,但各自不同的根柢則是不可改變的。授籙作為道教正一派的傳統科儀,對它的恢復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它有利於教內的團結和統一。作為一種宗法傳緒,本身就是宗教得以成立的基礎。比方說吧,僧有僧衣,道有道服,至少在世人眼中,一眼就能分出僧道。法有法品,籙有籙牒,教內人士一眼就能明白對方的師承、門派及職級。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正因如此,道教正一派千餘年來保證了堅強的團結和統一。反之,如果道教各宮觀教派各行其是,章法各異,便會影響到道教正一派本身的規範和統一,不利於道教事業的發展。其次,恢復正一派授籙制度,也有利於黨和政府對宗教的管理。宗教管理歷來都是納入國家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代的度牒制度由朝廷專門部門管。當前,正一派有居宮道士和散居道士之分,更有一些所謂的道士世家,未經登記,傳度,便自稱為“道士”,有的人僅憑一些零星的支離破碎的經籍科書便在民間開展宗教活動,這些都不利於政論對宗教的管理,恢復授籙,就能有效地克服上述混亂現象。

再者,道士授籙是對道士自身修養的一種促進,籙生通過授籙,受到教育,學到知識,同時也激發起一種內在的責任感,使命感,對於肅穆道儀,振興道風,都有一種積極的作用。

四、新時期對授籙傳統科儀的改革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文明已經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人世間萬事萬物永遠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我們說新時期對正一派授籙傳度的恢復,絕非簡單的重復。恢復的過程也就是改革改進的過程,大致說來,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革:
(一)組織形式的改革,歷史上的授籙乃由天師一人職掌其事,這是封建帝皇授予的特權。進入當代社會,這種方式已明顯地不合時宜。1995年國內的首次傳度,由國務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國道教協會領導,成立授籙領導小組,推舉國內各宮觀道院的德高望重的道教宗師,設傳度、監度、保舉、護籙、護法、護壇等大師,各司其職,共襄盛舉,這本身就是一種改革,也是一種進步。
(二)經文職牒的改進。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文職牒的改進自然是題中之義。不過,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宗教問題和道教學術問題,非一人一地能夠完成。從總的概念來說,應該是維護傳統教義思想,保持道教核心信仰,又要與時俱進,吸取原有教義思想的精華,形成適合時代,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新的科儀規範。
(三)宗枝門派的整合。道教的宗枝門派經過千餘年傳承和衍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歷史上,由四大宗壇(清微、正一、靈寶、凈明)分而為數十個門派,又經薪火相傳,有的是幾派融合,相互轉化,有的則孤枝獨苗,困難支撐,也有的已經名存實亡,衰微消失。故目前不少的宮觀住持,大多不明師傳或者是無宗無派。要改變這一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授籙,重新整合,參照《諸真宗派系譜》,形成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新的宗枝譜係,以便開展同門的交流。

近二十多年來,全真、正一及各道門宗派均與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道教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繫。而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各個道派也紛紛認祖歸宗。如今,天師府已恢復了對海外弟子的授籙活動,但內地卻未能堅持。正如中道協副秘書長袁志鴻所說:“正一派通過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已多次為海外道教徒舉辦授籙傳度活動,而對內地正一派道士僅在1995年12月舉辦一次,人員也僅授度200余位,這不符合內地道教正一派的實際情況和要求”(17)長此以往,必將形成一種“倒置”的局面,國內無法牒升授,師而非師;海外升而無序,有失祖庭之歸依。從這點上說,恢複國內授籙制度當勢在必行。筆者撰寫此文,也就是旨在呼籲國內道教界人士及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儘快實現國內授籙的全面恢復。

注:(1)見張澤洪《步罡踏鬥》
(2)見《道藏·漢天師世家》
(3)見清婁近垣《龍虎山誌》
(4)見清婁近垣《龍虎山誌》
(5)見《道藏·漢天師世家》
(6)同上
(7)同上
(8)見張金濤《中國龍虎山天師道》
(9)見《留侯天師世家宗譜》
(10)見張金濤《中國龍虎山天師道》
(11)同上
(12)見《禮記·祭法》
(13)見《道藏·正一部·傳授經戒儀注訣》
(14)同上
(15)見《中華道學文化系列叢書·步罡踏鬥》
(16)見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
(17)見袁志鴻《道教正一派授籙與全真派傳戒之比較研究》(《三秦道教》2004年第2期)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9-24 20:3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