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現存的鹿港三山國王廟坐東朝西,是座沿街的單開間兩進廟宇建築。歷經多次改建、重建後,外形已脫離粵東風格的原形。
三川殿兩旁門板有精緻的雕刻,中門門檻上方,懸有光緒四年(1878)所立的「國王古廟」古匾一塊。
頂板為花鳥圖,身堵分別有「百忍堂」與「汾陽府」的精緻雕刻。
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是鹿港彩繪匠師王錫河的作品。
正殿前方有一只石製香爐,其上有落款「嘉慶四年梅月置,三仙國王弟子王合成叩謝」等字樣,說明了潮州客家人在鹿港勢力的消長。
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乾隆2年(1737),廟宇的設立說明早年即有客家人士來此開墾。鹿港三山國王供奉廣東揭陽縣巾山、明山及獨山三座山的神明
三山國王廟曾於清道光24年(1844)重修,楹柱上書有「潮郡著神靈三山宛峙,鹿溪崇廟祀百代如新」,此對楹柱係由當時士紳黃萬春號所獻,目前楹柱置於廟內中埕。
目前廟方保存清乾隆2年(1737)「海東霖田」匾
三川殿內有一塊「奉憲示禁」碑,係清乾隆55年(1790)由粵籍士紳墾請於鹿港勒石示禁,嚴禁海防官員不得對客藉人士加索規費。證明潮州移民曾在彰化地區從事墾拓、創業、祭祀的遺跡,而〈示禁碑記〉的碑文內容更突顯了當年粵籍百姓回籍時遭受不肖胥吏索錢剝削的艱辛心酸的一面。
【城隍廟】三級古蹟 鹿港鎮中山路366號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順興里中山路366號的鹿港城隍廟,為三級古蹟,興建於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建造者為當地居民籌建,其古蹟類型屬於祠廟類。
鹿港城隍廟又稱鰲亭宮,主祀城隍爺;配祀六部司、文武判官、牛爺、馬爺、謝范二將軍、三十六神將及南、北斗星君。後殿供奉觀音菩薩,配祀註生娘娘及城隍。該廟創建於乾隆19年(西元1754年),係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石獅城隍廟分靈而來,而石獅城隍又是源自永寧城隍的分香,永寧城隍爺於明初敕封為「忠佑侯」,由於此一淵源,故鹿港城隍「忠佑侯」之封爵乃因此而來,也突顯了6百多年來一段曲折隱晦的移民史實。其廟埕為船伕、碼頭工人休憩飲食之處,於是廟埕遂有「飫鬼埕」的稱呼,在廟的兩側還有隘門相通,聯接宮後與五福街,其香火鼎盛,威名顯赫。
道光年間地震頻繁,使得城隍廟受創損毀,因此道光至光緒年間迭有修建。大正9年(西元1920年),因實施市區改正,而拆去前殿,且外觀改建成日式風格的磚牌樓與廟門,而此次重修之資乃由辜顯榮獨自負擔。光復以來,大多是補強性修復,變動不大。現存的廟宇坐東北朝西南,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沿街廟宇建築,廟內雖然幽暗,但保存不少古文物,石柱、木聯、神桌、木匾、磁香爐及石碑,都頗具特色
三川殿門神正門是神荼與鬱壘,兩旁側門為文官與衙役,有別於一般的廟宇。
兩旁側門為文官與衙役
三川殿木門屏窗堵雕刻,是薪傳獎施鎮洋的作品,極具藝術價值。
三川殿前有一對石獅,係道光30年(1850)重修時的作品,獅座為青斗石雕,為清中葉的經典作品。
道光30年的石獅,由靑斗石刻成,肌文凸出,鬃毛線條流利,為石雕之傑作。
鹿港城隍廟的聯句相當特別「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早報遲報,終需有報」
兩旁木柱書有「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盡必滅」
城隍廟內有一面算盤與銅鏡,象徵城隍爺以算盤算計士民在陽世的功過
銅鏡則有「善惡分明」之意。
正殿主祀城隍,城隍受封為「忠佑侯」,神龕上方「燮理陰陽」匾,訴說城隍爺職責掌管陰陽兩界。
廟內古物很多,石柱、木聯、神桌、木匾、磁香爐及石碑,都頗具特色,道光20年的神桌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的瓷香爐。
圖文轉載自~CH的親子週遊記